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7317865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问题群_设计的创新实践_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_陈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科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年第期“ 问题群” 设计的创新实践 以曹勇军老师的探索为例陈 敏(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 问题群”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 问题群”的引导下, 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 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 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曹勇军老师设计的“ 问题群” 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每节课中的主问题形成群,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是每个围绕主问题设计的局部问题也形成群。关键词: 问题群 设计策略 教学价值目前, 关于语文课堂中问题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的分类以及单个问题的设计策略方面, 将问题按照一定

2、的关系组建成“ 问题群” 的教学还不多见。所谓“ 问题群” , 就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 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相近的多个问题, 或是在某一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它是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拟定有内在关联、 逻辑性较强的“ 一系列问题” , 并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 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清晰地展示出“ 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反思应用” 的教学过程。“ 问题群” 的组合, 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的横向组合, 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一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纵向组合,问题之间互相串联。近年来,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对语文课堂上“ 问题群

3、” 的设计进行了探索。 年第期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曹老师设计的“ 问题群” 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每节课中的主问题形成群,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是每个围绕主问题设计的局部问题也形成群。本文试以曹老师执教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前方 和 老王 三节课为例, 对“ 问题群” 的设计策略和教学价值加以探讨阐释。一、 “ 问题群” 的设计策略( 一) “ 主问题群” 的设计主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主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前方 和 老王 , 曹老师分别设计了由个主问题组成的“ 主问题群”( 见表) 。 我

4、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课, 曹老师设计的是纵向问题群: 五个主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串联在一起, 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奠定基础。例如, 学生只有解决了问题“ 我 原来是怎样的学生” 时, 才能回答出问题“ 徐老师为什么要骂 我 ” ; 问题的解决, 则让学生知道了徐老师之所以骂“ 我” ,是出于对“ 我” 这样一个顽劣孩子的担心, 这就从侧面衬托出徐老师的品格, 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和问题, 引导学生从写作语言风格和技巧上鉴赏文本。 前方 一 课, 曹 老 师 设 计 的 也 是 纵 向问题群。比如, 问题、 问 题和 问 题围绕 作 者 的 观 点,与 文 中

5、的 结 构 紧 密 相连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 首 尾 对 应, 都 是 从 一 张 照 片 出 发的, 也明白 了 文 中 的 主 要 部 分 是 作 者 产 生的一系列 联 想; 把 握 了 文 章 的 基 本 结 构 和作者的观点, 就为问题和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表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前方 老王请用个词概括徐锦澄 老师的特点;文中的“ 我” 是一个独特的 视角。“ 我” 原来是怎样的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徐老师为什么要骂“ 我” ?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顽劣 的“ 我” 的眼中老师“ 可恶” 的一 面,后 半 部 分 写 上 进 的 “ 我” 的眼中老师“ 可敬” 的

6、一面, 这 样 写 的 目 的 是 什 么?好处是什么?前后语言风格有什么变化?作者在后半部分着重写了 徐老师批改作文传授给我的写作技 巧, 作 者 提 到 了 哪 些写作技巧?找出文中运用这些技巧的相应的句子来揣摩学习文章共 段, 它由摄影照 片切入, 然 后 由 这 个 画 面 展开联想, 最 后 再 回 到 照 片 上来。这 样 看, 文 章 实 际 上 分几个部分?在 文 章的 第 二 部 分, 即 联 想的这 一 部 分 中, 曹 文 轩 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为 什 么 说“ 人 生 实 质 上 是 一场苦旅” ?人的“ 悲剧性” 具体内容是 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未 老 莫

7、 还 乡, 还 乡 须 断 肠” , 古诗词中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 了, 而 曹 文 轩 在 这 篇文章 中 强 调 的 却 是 “ 人 有 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 那么离 家 和 归 家 之 间 是 什 么关系? 再 读 老 王 , 我们 要 学 些 什么?作者为何事过多年以后还要写这篇文章?“ 丙 午 丁 未” 指 的 是 哪 两 年?从文中你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和体验? 老王在丙午丁未那个时代 里做些什么?与作者有怎样的关系? 本 板 块 标 题 是“ 底层 的 光 芒” , 你觉得老王身上闪耀着人格 光 芒 的 可 贵 细 节 有 哪些?说 说 你 对

8、最 后 一 句 “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的理解;在 丙午丁未年纪事 中找 一个片段, 加以赏析, 让我们由一篇 老王 获得对杨氏散文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学科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年第期 老王 一课, 曹老师设计的则是横向问题群:个问题一环扣一环, 逐渐加深。比如,先让学生阅读 丙午丁未年纪事 , 提出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 为认识老王的高贵品质打下基础; 问题和问题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了文章背景的情况下, 去深入体会作者笔下的老王这样一个底层人民的光辉形象; 随着问题、 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问题便也迎刃而解, 同时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问题,

9、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 丙午丁未年纪事 来学会解读和欣赏杨绛某一类散文的特点,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 局部问题群” 的设计局部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学生逐渐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例如, 围绕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课的“ 主问题群” 中的问题“ 徐老师为什么骂 我 ” , 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局部问题:() 从上下文看, 徐老师为什么骂“ 我” ?( 学生找到第段)() 这一段中哪句话是关键句?( 学生找到最后一句)() 这句话中有哪几个关键词?( 糟糕情形、 正当防卫)() “ 糟 糕 情 形” 、 “ 正 当 防 卫” 是 什 么意思?这个局部问题,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

10、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学生对“ 徐老师为什么骂 我 ” 这个问题最初的认识, 只是因为“ 徐老师那日多喝了两盅并且有个学生在课堂上冲撞了老师” ; 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找原因, 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中第段最后一句话的分析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则要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 最后, 学生通过对关键词“ 糟糕情形” 和“ 正当防卫” 的分析, 才真正悟到徐老师骂“ 我” 的原因, 也真正读懂了徐老师。又如, 围绕 前方 一课的“ 主问题群” 的问题“ 为什么说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曹老师设计的局部问题群是这样的:() 作者在第 节表达了哪些看法?() 这句话在段落中起到怎

11、样的作用?() 这 句 话 所 表 达 的 “ 在 路 上” 是 什 么意思?() “ 实质上” 能否删去?学生刚开始对问题“ 为什么说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的回答, 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 没有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 二两个局部问题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本中, 从文本中找到作者说这句话的原因;第三个局部问题, 是让学生渐渐明白, 之所以说“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主要是因为人们总是处于一种“ 在路上” 、 “ 漂泊” 的恐慌、 迷茫的状态; 第四个局部问题, 则是引领学生在讨论中得出, 不管人们“ 在路上” 的条件如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都是“ 苦旅” 。二、 “

12、 问题群” 的教学价值( 一) 从初始问题中了解学情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对课文多少会有自己的一些认识。根据学生对“ 问题群” 中的初始问题的回答情况,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 较好地把握基本学情, 为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比如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课, 曹老师设计的“ 主问题群” 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 请用个词概括徐锦澄老师的特点” , 学生的回答是: “ 徐老师严肃、 不拘小节、 思想开通、 教学方法独特。 ” 从中可以看出, 学生基本熟悉了课文大意, 对徐老师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 拾阶而上的问题, 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问题群” 大多是从

13、比较容易的问题入 年第期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手,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 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 老王 一课的“ 主问题群” 中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能回答, 但不同的学生对它的理解程度不同; 问题和问题也是比较简单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从给定的资料和课文中 可 以 找 到 答 案; 问 题有 一 定 的 难度, 只有对文本有较深理解的学生才能正确作答,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问题是一个拓展性的问题, 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从文体的角度赏析语言的特色。五个问题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促使不同认识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的

14、过程中积极思维、 深入探究, 进而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 问题的讨论,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 问题群” 便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载体之一。比如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课, 曹老师设计的“ 主问题群” 共有个问题, 学生在对前四个问题的探讨中逐渐明白了“ 我 以前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及“ 徐老师骂 我 ” 的真正原因,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 学生四人小组分组讨论问题, 他们纷纷在文中找到了三种写作方法相对应的段落, 并且分析了作者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的好处。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生对“ 起笔健” 、“ 忌虚字” 、 “ 用譬喻” 这三种写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