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word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313170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史学word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史学word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史学word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史学word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史学word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史学word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word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第一章绪论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地史学研究内容:1 地层学: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石(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层系统;2 沉积古地理学: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3 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岩和岩浆岩岩石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生物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古海洋分布

2、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地史学研究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沉积相:是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岩相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古生物的特点,将其与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沉积相,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1 沉积物(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支撑类型;2 沉积物(岩)的构造,包括层理、层面结构及暴露标志、滑塌构造;3 生物标志,包括生物遗体化石和生物遗迹化石; 4 化

3、学标志,即沉积物的原生颜色、自生矿物、矿物成熟度、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层理:是两个层面之间由于岩石的性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变化所显示的层状构造,常见的层理有水平纹理(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是进行沉积作用的场所,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方面的条件。冲积扇:冲积扇是由洪水将沉积物从山区带出,在山口的山麓地带因坡降减小堆积而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在平面上呈扇形、辐向剖面呈下凹状,横向剖面呈上凸状。冲积扇的一般特点:1 岩性差别很大,以砾岩、砂砾岩和砂岩为主,夹有粉砂岩和泥岩,

4、有时还夹有碳酸盐岩和盐类矿物;2 岩石粒度差别大,分选不好,大小混杂,磨圆差;3 层理一般不发育,偶见粒序层理和交错层理;4 可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相;5 物源充足时,可形成向上变粗变厚的相序;6 砂体平面上为扇形、横剖面为透镜状,纵剖面为顶面下凹的透镜状;7 岩石多为红色,因其经常暴露于大气中氧化; 8 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也很少含有机质。河流按河道的平面形态可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四种,在自然界和地质历史中以曲流河和辫状河为主。河流相的一般特点:1 岩性组合: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等各类碎屑沉积物组成,上游偏粗,下游偏细。砾石成分复杂,有比较多的陆源砾石;2 结构:分选

5、差到中等,粒度概率图上常表现明显两段性,且以跃移总体为特征;3 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多样,以大型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为特征,还有平行层理、包卷层理等,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河漫沉积可见钙质结核和泥裂,以及碳化植物屑等;4 生物化石:一般保存不好,通常较难见到动物化石及较完整的植物化石,所见者常是破碎的植物枝、干、叶,在时代较新的河流相地层中可见到脊椎动物化石;5 横向和垂向变化: 在横向上,河流相相变较快,砂岩多呈透镜状,在垂向上常出现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间断性岩性正韵律,每个韵律底部发育有明显的底冲刷现象。湖泊相的一般特点:1 岩石类型: 以粘土岩、 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砾岩少见, 仅分布于滨湖地区

6、;2 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多样,以水平层理最为发育。从滨岸浅水至停滞的深水,依次出现交错层理-波状层理 -水平层理,另外,可见波痕、雨痕、泥裂和搅动构造等;3 生物化石:非常丰富,常见有介形虫、瓣鳃类,腹足类、低等植物-藻类、高等植物根茎叶、孢子花粉等;4 沉积物分布: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分布;由湖盆边缘向中心依次为滨湖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湖盆沉积的厚度变化较大,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这主要与构造升降活动及物源供应有密切关系。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进入海(或湖)盆,在河 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相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

7、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海岸环境:是指位于海水波浪基准面以上与最高涨潮线之间、紧邻陆地的滨浅海地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按地貌特征可分为有障壁的海岸、无障壁的海岸。无障壁的海岸沉积亚相包括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有障壁的海岸:从陆向海出现海岸平原、潮坪、泻湖、障壁、广海。第三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我们把野外见到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泛称岩层。当涉及探讨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并组成填图单位时,就称为地层。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于1669 年由 N.Steno提出,在未受强烈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

8、新。整合接触:连续沉积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无明显的截然变化(沉积作用基本没有停止,无缺失地层现象) 。平行不整合:主要受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原来的沉积区上升为陆上剥蚀区,于是沉积作用转化为侵蚀作用,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地形逐步夷平,再次下降为沉积区,接受新的沉积。这样,上、下两套沉积物之间不但缺失了地层,而且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产状平行一致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原来的沉积区不但上升为大陆剥蚀区,而且还使原来的沉积物遭受褶皱变形,经过风化、剥蚀和夷平之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这样,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离着一个大陆剥蚀面,而且上下岩层产状还呈截交关系。海侵超覆

9、:海进时,海水向大陆方向不断侵进,海相沉积物在横向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每一个较高的岩层都覆于较低层位或更老的地层之上,这种现象称为海侵超覆。海退退覆:海退时,海水向海域退缩,沉积物分布范围不断缩小,每一较高岩层都向海域退缩,而不能全部覆盖下伏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海退退覆。沉积旋回: 当海进 -海退序列交替进行时,在剖面中自下而上岩性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作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沉积旋回层序的产生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海(湖)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沉积物源供应速率和构造环境的改变。地层的划分: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接触关系等)把剖面上的地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划分地层的方法主要有:构造

10、学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地层的对比:划分好的地层单位与邻近的或远距离的各个剖面做比较,论证它们在地层特征和层位上是否相当。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时间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

11、地层单位可以穿越时间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时间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历史大地构造分析: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和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 -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过程。历史大地构造内容:1 沉积组分和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2 沉积物厚度分析;3 沉积盆地类型分析; 4 构造运动分析沉积组合: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补偿: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

12、不变,岩相不变。非补偿: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型-大洋中脊、汇聚型-俯冲型海沟和碰撞型喜马拉雅山、平错型-转换断层。威尔逊旋回:由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家威尔逊于1973 年提出,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洋壳盆地的起源、发展及衰亡的过程。分为六期:胚胎期(东非裂谷)、初始洋盆期(红海) 、成熟大洋期(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太平洋) 、残余洋盆期(地中海) 、消亡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古板块的恢复方法:1 地质学方法:蛇绿岩套:地缝合线上典型的岩石组合,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 三位一体 ”

13、 共生综合体,代表古洋壳残片;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 -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其中既有被一系列逆冲断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古洋壳或陆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刮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物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的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岛弧附近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深大断裂:两个板块碰撞接触界线,表现为一个又深又大的断裂带,它切割岩石圈、进入上地幔,长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此外古大陆边缘的识别、岩浆组合、沉积组合类型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古板块的

14、恢复方法:2 古地磁学方法:是研究岩石或沉积物中古代地球磁场。岩石中的某些矿物在其形成的时候记录了当时的磁偏角和磁倾角(I) 。这些信息反映了古纬度()以及古板块位置。运用公式,tanI= tan可求出古纬度 ( ) 。古地磁方法是确定古板块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3 生物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地史中的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而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应,因此,古生物区系划分及其演化的研究,也可成为恢复古板块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章前寒

15、武纪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是寒武纪以前地质时期的总称,它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前寒武纪特征:1 时限长( 46-5.7 亿年) ;2 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 ,岩浆岩活动发育;3 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4 生物化石稀少;5 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6 矿产丰富( Fe、Au、U)地球圈层的起源和演化:1 46 亿年前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尚无圈层分异。 2 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吸集更多星子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同时因重力分异、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温

16、。3 原始地球内部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原始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 4 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 亿年前。前寒武纪生物界面貌:1 Ar:主要是化学化石 (如氨基酸、 脂肪酸、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环形化合物等) ,此外少量叠层石;2 Pt:菌藻类的时代: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叠层石繁盛;3 Ediacara Fauna: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 水母、海鳃纲) 、环节动物( 25% ) 、节肢动物(似三叶虫) (5% )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华北板块形成史: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中、晚太古代的花岗岩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