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31241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古代印度文学 一、古代印度文明一、古代印度文明 中国古籍称之为为 “身毒”、“天 竺”、“贤豆”等。 “印度”,美好明亮之意。 摩汉卓达罗、哈拉巴 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 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 种姓制度。“四种姓”: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 教、印度教 古代印度的版图包括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因分东西南 北中五大地区,故又称“五印度” 、“五天竺”。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发源地。 考古发现发现 ,在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摩汉汉卓达 罗罗和哈拉巴两个地方(现现均属巴基斯坦) ,大约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时已经经有了相当 发

2、发达的农业农业 和手工业业,有初具规规模的城市 居民点,还还有文字符号和图图画。这这是印度 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达罗罗毗荼人(Dravida) 创创造的古老文化(公元前2500前1750) 。 印度雅利安人 约BC2000雅利安人 (伏尔加河流域)希腊、拉丁 人的祖先波罗的海民 族和斯拉夫 人的祖先一支向西进入 伊朗(波斯)进入巴比伦进入印度 (前1750左右)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同种族,同一文化 渊源,在语言、宗教、神话等方面关系密切。恒河恒河 圣河 “恒河母亲”阿育王(约前273前232) 月护王的孙子 孔雀王朝最伟大的 人物,被史学家认 为是世界文明史上 最杰出的当政者之 一。 尚佛

3、电影阿育王海报二、古代印度文学二、古代印度文学 三个时期: 1、吠陀时期文学(公元前 15世纪前5世纪) 2、史诗时期文 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3、4世纪 ) 3、古典时期文学(公元前后12 世纪) 。 又叫做吠陀文献 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吠陀”原意是知识、学问、智慧,后转化 为教义、经典之意。 有狭义的吠陀和广义的吠陀之分1、吠陀时期文学狭义的吠陀文学 指吠陀本集(简称吠陀), 即“四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本集 、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 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四部。 吠陀本集是吠陀教的圣经。广义的吠陀文学 除了吠陀本集外,还包括梵书 (15部)、森林书(8种)、 奥义书(200多种)。吠陀语

4、 吠陀本集大都使用诗体,所使用 的语言叫“吠陀语”,它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从左到右横写 ,属于印欧语系,是印度的“雅语” ,有如中国的“文言文”,也是印度 古典梵语的前身。印度传统文学“神话的文学”大梵天毗湿奴湿婆2、史诗时期文学 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往世书史诗(36部) 佛经文学 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 集) 3、古典时期文学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首陀罗迦的小泥车 迦梨陀娑的云使(抒情长诗)、沙 恭达罗(诗剧) 文艺理论著作舞论(又译戏剧学 ) 味、“情由”、“情态”、“不定情” 迦梨陀娑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 家,古典梵 剧的最高代表,“印

5、度的莎士比亚”。 “迦梨陀娑”的意思是“迦梨(时母)女神 的奴仆” 抒情长诗 云使 三部传世剧作:摩罗维 迦与火友王、 优哩婆湿、沙恭达罗。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迦梨陀娑列 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沙恭达罗 席勒在一封信中断言:“在古希腊没有一 部诗剧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 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 于万一。” 1791年歌德曾写诗赞美说:“倘若要用一 言说尽春花秋实,大地天国,心醉神 迷,惬意满足,那我就说沙恭达罗! ”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悲剧 梵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古代印度的文学语言和标 准语言,也是印度的宗教语言,用一种叫“天城书 ”(Dev

6、anagari )的字母书写。天城书字母是从 古普塔手写体的变体七世纪出现的最早的碑 文发展起来的。梵语从左至右书写,它的字 母表由四十八个符号组成,其中三十四个是辅音 ,十四个是元音或双元音。这个字母表被看作是 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 从公元1至12世纪,梵语是印度古代通用的标准语 言。 印度古典文学时期又叫做“梵语古典文学时 期”。梵语梵语 全球最长的史诗,仅摩诃婆罗多的 篇幅就是荷马史诗总和的8倍,全部圣 经篇幅的3倍。 以古代印度最流行的诗律输洛迦写成。 每颂即一节诗,共32个音节,分两行排 列双行诗体,作四句吟唱,没有尾 韵。 摩诃婆罗多10万颂,即20万行; 罗摩衍那2.4

7、万颂,即4.8万行。 两大史诗两大史诗 史诗 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 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 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 话色彩。 史诗说是世界通行的说法,沿用了18、19 世纪的欧洲人的定义。而印度传统习惯是 把摩诃婆罗多称为“历史传说”,称罗 摩衍那为“大诗”。世界最长的史诗 据1979年版圭内斯世界纪录大全载:中亚地 区吉尔吉斯民间叙事诗玛纳斯长达50多万行 ,比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长约1/5。 另据198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载:中国藏族史 诗格萨尔王传长约60多部,近200万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格萨尔王 传约有100多部,迄今发现的藏

8、文版本已达50多 部。但格萨尔王传比摩诃婆罗多晚1000 多年,把印度两大史诗誉为“最长”是长期以来 世界通行的说法。就形成书面形式之早和具有广 泛的世界性影响这点来说,用此旧说也有合理处 。(一)两大史诗形成之谜 摩诃婆罗多标明的作者是毗耶婆,这 是音译,意译为广博仙人;又名岛生黑仙 人。 罗摩衍那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这 是意译,音译为跋弥或瓦尔米基。 印度两大史诗的形成是一个以民间口头创 作为基础的长期流动、不断膨胀的漫长过 程,带有流动性、随意性和开放性,是印 度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大史诗两大史诗 摩的现在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 纪直至公元4世纪。罗的主要部分大 约是公元前4世纪至

9、公元2世纪之间数百 年的产物。 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比较原始落后 的印度西部文化;罗摩衍那则展现 了比较先进的印度东部文化。 (二)两大史诗的基本结构与情节 1、摩诃婆罗多 题意:“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摩诃婆罗 多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第五吠 陀”,它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圣经。 “酥酪中的醍醐,医药中的长生酒,水中的海洋, 四足兽中的牛”。 一部能征服敌人、占领土地的“胜利之歌”。 “史诗中的史诗”。 基本结构 10万颂,分为18篇: 初篇;大会篇; 森林篇;毗罗吒篇;备战篇;毗 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 利耶篇;夜袭篇;11妇女篇;12和平篇

10、 ;13教诫篇;14马祭篇;15林居篇;16杵 战篇;17远行篇;18升天篇。史诗后面附 有诃利世系,故有时称为第19篇,实 际上这是一部独立著作。三种内容: 一是史诗中心故事婆罗多后裔俱卢族与般度 族之间的战争; 二是许多插话,有200个左右,主要出现在初篇 和森林篇; 三是关于政治、法制、哲学、宗教风俗和道德规 范等非文学性诗体著述,是说教内容,主要出现 在毗湿摩篇、和平篇和教诫篇,其 中的薄伽梵歌最重要,出现在第六篇即史诗 的核心毗湿摩篇中。插话 世所公认的最好的插话是那罗传和 莎维德丽,它们都出自森林篇。这 是坚战兄弟流放森林的时候林中仙人为安 慰他们而讲述的两个故事。那罗传讲 的是国

11、王那罗和美丽坚贞的妻子达摩衍蒂 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莎维德丽是莎 维德丽与死神周旋救回丈夫萨蒂梵性命的 故事。 薄伽梵歌 宗教哲学诗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现代,成了印度教的 神圣经典,对印度的社会、政治、道德和 宗教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 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核心之 核心,摩诃婆罗多是对薄伽梵歌 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诠释。 史诗中心故事的基本 情节可分为以下5个层 次:纵火阴谋五子同妻赌博骗局俱卢大战尾声 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中译本怖军中毒般度五子被流放黑公主受辱阿周那黑天2、罗摩衍那 书名意为“罗摩传”或“罗摩的漫游”。 这部史诗在印度被称为“最初的诗”、“ 大诗”、“众诗中之最优秀者

12、”。蚁垤被 誉为“最初的诗人”,具有诗歌之祖的崇 高地位。基本结构 全诗共分七篇:(一)童年篇(序曲); (二)阿逾陀篇(宫廷阴谋,罗摩被流放 );(三)森林篇(林中生活,悉多被十 首魔王罗波那劫走);(四)猴国篇;( 五)美妙篇;(六)战斗篇;(七)后篇 (补叙罗波那、哈奴曼的事迹,悉多入地 ,罗摩归天)。 三种成分的有机结合:一是阿逾陀城 宫廷阴谋的传说;二是罗摩因悉多被 劫而与十首魔王罗波那大战的故事; 三是一些自然神话。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罗摩衍那 印度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深得人民的喜爱 。正如诗中所说:只要在这大地上,青山常在水常流,罗摩衍那这传奇,流传人间永不休。 印度教圣经少年罗摩降

13、妖驼背女奴进谗言哈奴曼拜见罗摩罗摩与悉多悉多被劫(三)思想内涵考察 1、宗教角度 2、社会历史批评角度 3、审审美心理学角度 4、伦伦理学角度 5、哲学角度 1、宗教角度 两大史诗几乎包含了各个宗教派别教义的 基础,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教。但这两部史诗被列入印度教的 经典。所以,其宗教意识以印度教教义为 主体,尤其是毗湿奴教派的观点。 2、社会历史批评角度 人国、猴国、魔国争夺王权的斗争。摩诃婆罗 多写列国纷争,罗摩衍那所反映的是王国 统一战胜森林、流放、战乱的问题。 从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的过 渡。 种姓矛盾。罗摩(刹帝利)和持斧罗摩(婆罗门 )决斗的故事,同刹帝利

14、罗摩对立的是婆罗门罗 波那。 民族矛盾。雅利安人与土人之争,还有雅利安人 的农业文明对南印度如楞伽岛(斯里兰卡)的游 牧文明的征服。 宗教派别之争。印度婆罗门教和锡兰(斯里兰卡 )佛教的冲突。3、审美心理学角度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把文学作品中所带有的 感情色彩分成十种“情味”或“情调”: 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 厌恶、奇异、平静和慈爱。两大史诗对这 些情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且使这些 情味的表现都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罗情味的基调是“悲悯”,摩是 “平静”。 4、伦理学角度 古印度两大史诗的故事都被投射到一个宇宙的背 景上,婆罗多大战和罗摩的故事仅仅只是天神们 与阿修罗们之间不

15、断发生的斗争中的一个偶然事 件,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阶段。斗争的焦点是达磨 与非达磨的矛盾冲突,这是敌对原则之间的较量 。史诗以此设置、评价人物,安排情节发展,从 而形成贯穿始终的、基本的、显在的主题:宣扬 达磨(法、正法,达磨是音译,法、正法是意译 )即氏族社会晚期、奴隶制时代、封建社会初期 理想的伦理道德观念。 天神与阿修罗的战斗薄伽梵歌第十六章中所说的 “神阶”与“魔阶”两类性格 属于“神阶”的是行达磨的正面形象:勇敢无畏、心地纯 洁、坚定不移、宽大为怀、自我克制、超然物外、正直诚 实、信守诺言;属于“魔阶”的是不行达磨的反面角色, 他们的品质刚好相反:虚伪、傲慢、易怒、自高自大、蛮 横无礼和无知无识。 这是以神话原型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理想中存在的两个世界 的对峙,以虔信的态度认为这个世界是有一个道德管理方 式的,正是法(达磨)与非法(达磨)之间的冲突,也就 是正确与谬误、光明与黑暗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或截然对 立,才使人类逐步摆脱原始蒙昧,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