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312297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考纲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理解)5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运用)二、考纲阐释考纲在 2011 年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重新修订,并沿用至今,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考查范围:在原基础上新增了 5 篇文言文: 伤仲永王安石)、满井游记(袁宏道)、孙权劝学(司马光)、公输(墨子)、湖心亭看雪(张岱)。这五篇 2011 年新增的文言文,还没有在中考题中出现,应该在 2013

2、 年中考复习中相当重视这一异常情况。2考点及题型上有比较大的改动:(1)重点词语的解释。主要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所选的词语出自多篇文章,但基本不会超出考纲规定的篇目,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 3 分。(2)句子翻译。2011 年和 2012 年连续两年都是从选文中选取一句话,要求考生翻译全句,分值为 3 分。(3)用原文语句填空。2011 年和 2012 年均为 3 空,分值为 3 分(每空1 分)。(4)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言文语言及表达技巧的欣赏。这类题形式自 2011 年后均为选择题,分值为 3 分。3从总分值来看,课内文言文阅读部分 2010 年的分值为8

3、分,2011 年和 2012 年提高到 12 分,预计 2013 年也是 12 分。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从近两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考题举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4、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习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解析:A 项第一个“当”是副词,“正当、正在”;第二个“当”是副词,“应当”。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动词,“认为”。C 项第一个“见”是动词,“了解”;第二个“见”是动词,“认清”。D 项两个“谓”都是动词,“对说”。答案:D【答题指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词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

6、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

7、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正确的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

8、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另订成册的古诗文速记手册)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二、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

9、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2011 年的分值为 3 分,2012 年的分值提高到 4 分。【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理解”部分的孙权劝学)。【习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案: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答题指导】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如:“将军

10、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如“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坚守道义”。“固”是“本来”的意思,引申为“坚决”。译为:“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3)雅。所谓“

11、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接保留,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会形象生动许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直接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2)意译。意译

12、,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以意译。3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

13、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

14、、“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

15、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念无与(我)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补介词“与”的宾语)一(个)人、一(张)

16、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条)抚尺而已。(口技)(补量词)(6)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意动用法、动量结构。如:a.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译为:渐渐地有人把他的父亲看做宾客。b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译为:每天吃两顿饭。三、用原文语句填空【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就是用填空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一般是信息筛选。题型以填空题为主,大部分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理解”部分的孙权劝学)。【习题】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