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上传人:h****u 文档编号:47297578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7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十一)、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考研考研笔记笔记(十一十一)、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考研复习规划复习规划(7.7.2323)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 内部协调 2、 指挥管理 3、 决策应变 4、 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3、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 系统。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

4、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 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课后练习题: 、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

5、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

6、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

7、来保证。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

8、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本身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群体暗示:

9、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 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 、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 (法)J.G.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的安全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种非理性的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的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信息流(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三) 布鲁默: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

10、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另一方的反应反过来刺激这一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紧急事态下的流言(流言:信源不明、无法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时期),特点:a.快速增殖;b.奇异回流现象;c.伴随大量谣言。G.W.奥尔波特公式: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组织传播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保持组织整体与外

11、部环境互动的信息桥梁。具体地: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组织内传播的机制 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b.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分为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小群体传播,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成分多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 P111(倒数第 9 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 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 P1

12、13;赖特的四功能说 P114;施拉姆的概括 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 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 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 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 P117;电影的出现 P118;广播的出现 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 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 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布莱士、 塔

13、尔德、 库利的观点) 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 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 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 P126(1-7 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 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 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 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

14、 P127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 111 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 一定要熟背, 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 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 PASS 了。 113 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

15、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 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 119 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

16、 126 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意义的消费。 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