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268370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数学中考命题的简单回顾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沃苏青E-mail: 初中数学省评价标准 一致性 科学性 有效性 技术性全国的评定标准 应用意识 试题创新 难度 效度 信度 试卷规范 学科特点2001年 01试卷2001宁波市.doc2002年 02试卷2002宁波市.doc2003年 03试卷2003宁波市.doc2004年 04试卷2004宁波市.doc2005年 05试卷2005宁波市.doc2006年 06试卷2006年宁波市2份.doc1 1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 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和掌握,更要关注

2、他们情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 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 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 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 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3)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呈现2、考试改革的初步尝试 开卷考、等第呈现、实验今年考试评价改革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考试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2006年学业考试数学简析 (一)命题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及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数学 教材,结合我市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 本次考试的评价原则: 1.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 2. 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 3. 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 的课业负担和心

4、理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的学习。 确定了评价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1继承与改革。继承前几年中考数学试题中 得到教师、学生、领导、专家肯定的优点,在此 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继续改革; 2. 基础与创新。既要考查“双基”,又要考查学 生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3. 实践与应用。试题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 生活的联系,突出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 4. 探索与开放。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试 题,但把握应有度; 5.难度与区分度。严格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在0.7 以上,并有一定的区分度。 命题 命题组成员共6人,组成规则是:教研员3人 ,其中1人是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1

5、人是所属 课改实验区的县(市、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 ,1人是所属非实验区的县(市、区)教研室数 学教研员;一线教师3人,其中市区初中数学教 师1人,所属县(市、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2 人,今年具体命题人员及简况如下: 从上述组成人员可见,命题组组成人员的结构 是比较合理的。 今年命题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命题人员集中 全封闭管理,自5月21日集中后,一直到考试结 束的6月12日下午才出来。 (二)试题结构 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分 值分别为30、24、66。 考查内容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 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组 成,其中数与代数11题,满分53分,占44.2%;

6、空间与图形10题,满分45分,占37.5%;统计与 概率4题,满分19分,占15.8%,实践与综合运 用1题,满分3分,占2.5%。 试题难度按“容易题难度系数0.65以上、 稍难题难度系数 0.30.65、较难题难度系数0.3以下”定 义,容易题80分,占66.7%;稍难题36分,占 30%;较难题4分,占3.3%。 2.贯彻课程标准 落实课改精神 2.1数学好玩 玩中蕴含数学 2002年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期间,著名数 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四个大字 。数学真的好玩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说,陈 省身先生认为数学好玩,因为他是数学大师,他

7、懂数学奥妙,对 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数学枯燥,数学难懂,数学一点也不好玩 。其实,陈省身从十几岁觉得数学好玩。正因为觉得好玩,才兴 致勃勃地玩个不停,才玩成了数学大师,并不是成了大师才说好 玩。所以初中生也能觉得数学好玩。实施新课程,为了打破数学 枯燥难学的僵局,在有关内容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在课堂上出现了不可否认的新气象。如何在考试评价环节继续昭 示这些“新”,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对促进数学课程改革 的深化意义重大。“七巧板”作为玩具引起世人的兴趣。如何利 用初中生已有数学知识去研究它蕴含的数学问题。26题在第小 题设置一些简单的线段、角度、面积计算,是学生平 时作业中所常见

8、的,但简单中也渗透面积变形的思想方 法;第小题,体现操作活动。为了易于画图和改卷, 把它们放在格点图上完成,需学生一定的机智,但由于 题目的开放性,且设问方式源于华师大教材七年级下册 “8.4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所以还是容易上手并得分 的。在的铺垫下自然会问能拼出几种多边形?考虑压 轴题要有必要的难度,又由于中角度的计算能让初中 生模仿“拼地板”的说理,“跳一跳能摘得到”,而设 置了“边数不超过8”。整道试题上引导学生主动地从 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说理,从而形成自己对数 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这样的命题方向坚持数年,对宁 波市的数学教学改革必将产生有力影响。 2.2近似计算三个层次 课程标

9、准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数感,可表现 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 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的概念及运用上设计了三个层次:第25题 (精确到0.001万亩);第24题(保留2个 有效数字);在解决学生熟悉的旗杆高度问 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 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使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目 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数形结合求方程近似解 课程标准在方程部分的内容标准第2条提出:“经历用观察、 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的要求,华东师大版教材在 八下、九下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时都对这一要求有认真的落 实,但教材选材上受知识范围所束缚,选取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组和 一元二次

10、方程。这些方程学生都已掌握成熟、准确的代数解法, 再来探索利用图象的近似求解法,不能真正体现图象法的优势, 后果是学生先用代数法解方程再在图象上描近似点的倒置现象, “估计方程解”完全成了为估计而估计的作秀。如何发挥评价的 导向作用弥补教材之不足,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 我们出第23题的目的。我们采用函数避开了学生已有的代数法解 方程的知识,提供函数图象避免了超出初中阶段的知识范围,很 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经历用观察、画图手段估计方程解”方法的 掌握情况。该题除了体现图象法本身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思想 方法上的重大价值外,也会对准确理解、把握课程标准,深 入钻研教材进行教学起到好的导

11、向作用 2.4课题学习与其它新增内容 课题学习是初中数学新增的一大块内容,对此课程标 准有美好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在教学中实施并未 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体现导向性,这部分内容更不能 不考。考试命题对这块内容的处理却比较棘手,课题学 习所体现的综合性、方法性很难在试卷中进行考查。最 终只在填空题中点了一下,未达到考试说明中预期 的比分,对此还有待今后探索与完善。 对其它新增内容如:三视图、位似、变换、统计、概率 等做到面面俱到,点到为止,要求不高(变换除外)。 其中也不乏自己感到满意的试题,如第4题,背景是举 世瞩目、有时效性的足球世界杯,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 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图形与变换在新

12、课程实施之前, 已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和思想方法,而在这次 课改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明确,因此在这次命题中有 较多涉及,并且要求也较高。平均分89.73难度系数0.748 与去年中考相比,难度降低是否太多, 整卷坡度不够,对各级各类学校录取是 否有影响值得研讨。对教学的启示1 重视基础性 重新审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 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要求 充分认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应用 性等要求,要把操作、实践活动、课题学习、 合作项目纳入、完善基础性训练2 体现时代性 反映课改对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所提出的要求 ,改变脱离现实、缺乏时代气息的状况 加强试题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现实 生活的联系3 充实开放性 设计新情景问题,体现课本到社会的开 放 设计解法及答案不唯一问题,体现从唯 一向多样的开放 设计探究性问题,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4 注重实践性内容 操作、考察、动手做 地位 数量欢迎批评指正! T: 87680827 13081902136 E-mail: 初中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