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262938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8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高三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复习课 “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设计 【 前端分析】 文 上海市吴淞中学李 玲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的再认识, 来实现知识网络构建的阶段。但是相 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将各章的知识系统化、 规律化、 网 络化的能力还不强, 导致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 在死记硬背的层面。铝和铝的化合物性质及转化的 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熟练 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三学生在第 一轮复习中应初步具备 的能力 。但在 实践中, 我们发 现 由于 受到反 应规律 、 溶 液酸碱 性、 反应 物相互 滴加 顺序、 反应物用量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

2、感到纷繁复杂, 前学后忘难以应用。为了使学生在原有元素化合物 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 到进一步提高, 我设计了这节复习课。本节课的目的 是通过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 挖掘化学现象背后 的本质 , 形成易记 好用 的规律并加 以灵活应用 。 【 问题 提出】 学生对 “ 铝三角” 的转化形式比较熟悉, 但是由 于对其本质的认识模糊, 不能从形成“ 铝三角” 的内 因、 外 因加 以分 析, 所 以在灵活 应用上 出现障碍 。 比 如, 在酸或碱过量时的产物判断、 物质能否共存、 物质 滴加顺序不同时产物变化、 沉淀与所加试剂的图像问 题都存在困难。本课力图让学生理解“

3、 铝三角” 的本 质就是氢氧化铝的两性所导致, 然后将 “ 铝三角” 转 换形式成直观的“ 铝线” , 再迁移到“ 碳线” 的应用, 最 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多角度理解铝的化合物之间转 化的定性及定量关系。 【 教学设计】 (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A l =l + 、 A l ( 0 I- I ) 3 、 A I O 2 一 等相互转化的本质 原 因, 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 2 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铝的重要化合物转化规 律, 并在深刻领会规律本质的同时, 学会知识与规律 的适时迁移 。 3 将数学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融合, 运用数形 结合思想, 通过数轴、 直角坐标系等数学工具的应用, 学

4、会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问题, 并解决化学问题。 4 在发现、 使用和迁移规律的过程中, 体会发现 的快乐与成就感 。 5 在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 智慧分享中, 逐步养 成善合作、 勤思考、 会表达的人格品质。 6 进一步认识化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 而且化学内蕴的美也能滋养我们的思维和精神世界。 ( - -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含铝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与应用 。 难点 : 与量相 关的反应现象及对应的图像表达 。 2 0 1 6 1 2 A 见 蔗 学 ( 三) 教学策略 首先, 通过对物质 间转化规律的内因、 外因的挖 掘, 学生对 “ 铝三角” 的再认识有了质的提

5、升。然后 将外因的酸与碱加入其中, 展开成有序排列的线型, 通过让学生试写两两反应的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出易 记易用的规律。再通过规律的应用环节, 学生的思维 品质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从而帮助学生突破 “ 物质 问共存与否 反应难易 反应顺序”“ 反应计量关 系的判断” 这些高考的难点问题。 为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本课不仅侧重对学科知 识的探究归纳, 而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和发言 的机会, 力图让学生在寻求化学规律的同时, 通过小 组讨论、 合作交流、 发表观点等活动来实现主动发展。 ( 四) 教学过程 活动 1 : 情景导入 【 投影】 铝及其化合物制成 的工业产 品、 日常生 活用

6、品、 食品、 宝石等图片, 感受化学带给生活的便利 与美好。希望学生们在高考之后, 仍然能记得化学带 给我们的基本常识、 思想方法和对物质世界的审美能 力。 活动 2 : 生生互动 , 师生互动 师:化学物质之美让我们如此惊艳 !为了更好 地利用化学物质, 我们就要系统地研究它们的性质及 转化。铝及其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 学生回忆、 竞答 。 ) 【 板书】 师生共同构建 “ 铝” 单元各物质 “ 联络图” N Na OH AI HC lCI 2 ,加热 KA I ( S O 3 , 图 1 : “ 联络图” 活动 3 : 交流讨论, 挖掘“ 铝三角” 本质 【 讨论】 重点关注 “

7、联络图” 中的“ 铝三角” 部分,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著名的“ 铝三角” 。 师: 形成 “ 铝三角” 一定有其物质 自身的内部原 因, 以及外界条件的诱因, 请大家想一想, 小组成员交 。 见 代 擞 学 2 0 1 6 1 2A 流 一 下 自 己 的看法。 各 小 组 发 表 观 点 并 相互评价, 最 ( o H ) t 一 后达成共识 : , 口 J 凡】 ,弋 l : 图2 : “ 铝三角” ( 内 因)氢 氧 化铝具有两性, 在溶液 中并存两种方式的电离; ( 外 因) 溶液的酸、 碱性改变, 引起上述平衡的移动, 从而 形成 “ 铝三角” 。 活动 4 : 分析、 书写、 寻

8、找规律, “ 铝三角”向“ 铝 线”的过渡 师: 既然酸碱溶液中的氢离子、 氢氧根离子也参 与了含铝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能否将隐形的推手( H + 、 O H - ) 显性化?请大家试着将 H + 、 O H 一 、 A l ( 0 H ) 、 A 1 、 A 1 0 。 一 按照 p H值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 并判断、 试写其中能两两反应的产物。 学生讨论并试写: H + 、 A 1 、 A l ( O H ) 、 A 1 0 一 、 0 H 一 。 师:以氢离子为例, 哪些微粒能与它反应?最容 易与氢离子反应的微粒是什么? 生: H + 能与除了A l 以外的三种微粒反应, 并且 最

9、容易与 0 H 一反应。 学生根据书写的产物, 通过热烈讨论得到结论: 相邻之间不反应( 用于解决共存问题); 相隔反应生中间( 用于判断产物问题); 相隔越远易反应( 用于分析反应顺序、 难易); 离子电荷是关键( 用于解决配平、 计量) 。 活动 5 : 应用规律, 演示实验 a 仅限于用 “ 铝线”中的物质制取氢氧化铝, 有 几种方法? 学生通过 “ 相隔反应生 中间” 很快在铝 线中找到 三种方法: h l +0 1 1 一:H +h l 0 2 一:h l +A 1 0 2 一 。 师 : 前两个方法 中, 反应物 中 间间隔的物质有 两 种, 产物如何判断? 生: 产物靠近反应物多

10、的一方。 师: 这里两种反应物的相对多少发生变化时, 产 物将不同, 即为下面的“ 滴加顺序问题” 。 b 滴加试剂顺序( 体会量的关系) 。 【 演示实验】 将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互 滴试验, 分别描述现象。 生: 将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出现现象: 开始无沉淀 一出现沉淀 一渐多 一最多 一 不变。反之,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氯化铝溶液 中, 出现现象: 开始有白色沉淀 一 渐多 一 最多 一 渐少 一 消失。 活动 6 : 规律迁移, 形成“ 碳线” 师:由上述不同的现象, 你能获得什么启发? 生: 用二氧化碳和氨水代替强酸强碱来制取氢 氧化铝有更多的优越性。

11、生; 可用“ 互滴”的方法来鉴别某些试剂, 如盐酸 和偏铝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和氯化铝溶液等。 师: 据你所知还有什么溶液可用互滴法鉴别 ? 生: 有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 演示实验】 盐酸和碳酸钠溶液互滴实验。 师: 盐酸和碳酸钠溶液互滴试验中的产物, 我们 是否也可以尝试使用“ 碳线” 来解决? 生: 按 p H值由d , N大的顺序排列如下“ 碳线”: H + 、 H 2 C O 3( C O 2 ) 、 H C O 3 一 、 C O 3 、 O H -, 并按照口诀很容易 得出不同互滴顺序下的现象及产物, 并写出离子反应 方程式 。 【 应用练习】 若用含有 l _ 5 m o l

12、H C 1 的稀盐酸与含 有 i m o l N a O H的氢氧化钠溶液互滴, 求分别产生 C 0 的体积( 标况) ? 活动 7 : 规律应用, 转换视角 【 拓展练习】 请你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表示上述“ 互 滴实验” 过程中相关量的关系。 1 在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滴加试剂的物质的量 ( x轴) 与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 Y轴) 的关系图, 并比 较 ( 1 ) 和( 2 )中产生沉淀最大量时各反应物消耗的 物质的量。 ( 1 ) 向含有 i m o l A l C 。 的溶液中逐次加入 N a O H 溶液至过量。 ( 2 ) 向含有 3 m o l N a O H的溶液 中逐次加入 A

13、I C I 。 溶液至过量。 ( 3 ) 向含有 i m o l N a A l O 2 的溶液 中逐次加入 H C l 溶液至过量。 ( 4 ) 向含有 i m o l H C l的溶液中逐次加入 N a A I O , 溶液至过量。 2 请在数轴上画出如下图像。 ( 1 ) 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在溶液中反应时当 n ( O H - ) n ( A 1 ) 值不同时与形成产物的关系。 ( 2 ) 盐酸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时 r l ( H ) n ( A I O 2 一 ) 取值不同时与形成产物的关系。 ( 3 ) 将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通入一定量的 N a O H 溶 液中, n ( C O ) n

14、 ( N a O H ) 与产物的关系。 活动 8 : 小结与感悟 电子邮箱: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1 6 3 C O M 小结: 在本节课中, 我们对铝元素的化合物性质 转化规律有了更深入、 全面的理解; 利用 “ 碳线”“ 铝 线” 研究了三对互滴试验的现象、 反应顺序及图像等 问题, 收获颇丰。 感悟:化学本身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美。罗 丹说: “ 生活中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 各 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生活, 美化着人类。在本节课中, 同学们积极思考挖掘出了“ 铝三角” 的本质, 并归纳 出“ 铝线”“ 碳线” 实用性很强的规律, 这种学习行

15、为 的本身就是求真、 求善、 求美的过程。今后, 大家要善 于发现、 总结规律, 提升思维 内涵; 相信方法总比问 题多; 愿大家做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 专家点评】 在宝山区第 1 9 届教学活动月骨干教师专场中, 李老师开设了“ 铝的化合物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示 范课。本课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教学设计新颖, 不同于一般的高三复习课。 她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点的 内在联系上进行挖掘, 从新的角度展开巩固和练习。 她设计了从内因到外因对“ 铝三角” 本质进行探究的 环节, 鼓励学生将 “ 铝三角”的内因外因相结合形成 有序排列:H 、 A 1 、 A 1 ( O

16、 H ) 。 、 A I O 一 、 O H - , 引导学生归 纳成易记易用的规律, 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 认识规 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二是其教学创新在于复习课中能通过简单的化 学实验实现难点的突破。在“ 互滴实验” 的应用上, 李老师 因势利导地将“ 铝线” 迅速迁移到“ 碳线”: H + 、 H 2 C O 3( C O 2 ) 、 H C O 3 一 、 C O 3 、 O H -教学上, 并且让另外 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碳的化合物转化关系” 规律化, 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和难点的突破。本 节课还恰当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李老师设计了用 “ 直角坐标系” 和 “ 数轴” 表示含铝、 碳元素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