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PART ONE关于文学自觉的讨论关于文学自觉的争论• 1、文学自觉魏晋说 • 2、文学自觉西汉说 • 3、文学自觉宋齐说 • 4、文学自觉先秦说文自我出 “自觉”的概念,文学“自觉”的标准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 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 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 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 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的概念•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分类诗、词、散曲、非叙事性散文等抒情文学神话、传说、戏曲、史传散文、寓言故事等叙事文学1、文学自觉—魏晋说• 鲁迅先生在1927年发表著名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后,“文学的自觉”,及以 “曹丕的一个时代”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文学自觉“魏晋说”,在中国学界广为流传,几成定论,为各 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 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 铃木先生“魏时”→鲁迅先生“曹丕的一个时代”→“魏晋说”→“汉末魏初说”• 铃木虎雄——鲁迅————袁行霈 • 1996年,孙明君指出首次提出“文学自觉说”的是日本汉学家铃木虎 雄先生,而不是中国学界一直认定的鲁迅先生。
早在1920年,铃木先 生就在日本《艺文》杂志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文章 明确说“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朝”1925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 版了铃木的《中国诗论史》(旧译《支那诗论史》),前文作为该书 的第二章录入在此书中铃木先生认为:“通观自孔子以来直至汉末 ,基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的文学观,并且在这一段时期内进而形成只 以对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倾向如果照此自 然发展,那么到魏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 值的思想因此,我认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2、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 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自觉的标志 •⑴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 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前:“文学”指的是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献经典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 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文学馆的设置 《后汉书》中《文苑列传》的设立• ⑵、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 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实在,诗赋欲丽。
• (曹丕《典论·论文》)n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n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n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n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n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n(陆机《文赋》)• 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 • 自觉的追求• 诗赋欲丽 诗缘情而绮靡 • 《文心雕龙》有“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分别• 四声的发现与运用 • 用典与对偶的讲究3、文学自觉西汉说• “西汉说”的发展历史,最早认为文学自觉始于汉代的是龚克昌先生他在1981年发表的《 论汉赋》首次提到应该把“文学自觉”的时代,“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 1988年他又发表《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证出汉赋是“文学自觉时 代的起点”:第一是“文学意识的强烈涌动,文学特点的强烈表露”,其次是“提出新的比较 系统的文艺理论• 1994年,金化伦在《论汉代文学的自觉性及其意义》中,例举了汉代的政论散文、大赋、 传奇文学写作、古诗十九首等文学体裁。
这些文学体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文采, 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从而由艺术自觉性推导出汉代文学自觉的新说法 • 真正为“西汉说”撑起架构的是张少康教授 199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 少康教授发表《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一文,认为中国的文学自觉始 于西汉认为无论是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专业文人创作的出现和专业文人队 伍的形成、还是从多种文学体裁在汉代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 特点等方面来看,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都应该有一个更长的发展过程由此,他认 为“文学的自觉”从战国后期《楚辞》的创作中已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已经相 当明确这个过程的完成可以刘向校书而在《别录》中将诗赋专列一类(的图书 分类)作为基本标志 • 4、文学自觉“宋齐说”• 刘跃进在其著作《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中就提出了“宋齐说”其主要的依据是: 刘宋元嘉十六年于儒家、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别立文学之馆开始,人们才明确地把文 学创作与学术文章区别开来,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标志他认为“南朝作家从刘宋初年 开始,到南齐永明前后,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从封建 政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并真正深入到文学内部,探索其发展规律,使之走上独 立发展的道路”。
• 宋文帝元嘉中,文帝召雷次宗立儒学,何尚之立玄学;太子 又令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总称为四学宋文帝立 儒、玄、史、文四学为官学,实际上打破了玄学在思想界占主 导地位的状况,儒学在南朝开始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这标志着 文学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5、文学自觉先秦说• 文学自觉的时间还应提前到先秦时期,认为庄子的具有 强烈文学色彩的文章,或者《诗经》的出现,或者屈原及 其《离骚》的出现,都可代表文学的自觉尤其是屈原的 个案,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用文字表达爱国情怀 的诗人,如果单纯以“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为标准来定义“ 文学自觉”的话,他完全可以视作“文学自觉”的一个里程碑 式的代表人物PART ONE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历史概况历史概况(共(共三百多年三百多年)):: 如果从196年算起,到589年总共 将近四百年,则魏晋南北朝时期之长, 仅次于绵延四百余年的两汉,比起唐、 宋、明、清等时期都更为长远 Ø 赤壁之战(208,)三国鼎立: l 魏(220 – 265)45年 l 蜀(221 – 262)42年 l 吴(222 – 279)57年 Ø 西晋(265 – 316)51年 Ø 东晋(317 – 420)103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 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 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 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 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 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引子:汉末魏晋的社会大变革• 1、大一统政治体系崩溃【儒家经学衰落、政治思想松动、社会秩序解体、老庄思想抬头】• 2、士族阶层的兴起【世家豪族(文化优势+权利垄断、家族血缘+政治联姻);政治经济特权(从察举制到九品中 正制);文化优势上的表达欲求:哲理思辨、艺术创造】• 3、人类的感性觉醒【时代丧乱与生命忧患;人生价值的反省与本体探求;个体感性觉醒的类的特征(从醇谨 儒者到个性的人);】• 4、文学观念的自觉【从大一统社会理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后美感形式的摸索创造;从人自身的美转向对自然美 的发现】• 从统一到分裂; • 从儒家到老庄; • 从朝廷到家族; • 从社会到个人; • 从名教到自然;F“像一阵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去了,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连历代语言学家赠送给它的词汇都少不 了一个“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确实,那是一阵怪异的风 ”F“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思考的结果是:看似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太值钱 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 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 ;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F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 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 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余秋雨《遥远的回响》(一)文人命运——生存状态(战争、杀戮、瘟役、早逝)—生命意识——慷慨悲凉的 文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二)名士风度与文学魏晋风度——药与酒——不拘礼法、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是魏晋名士风度的总特 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n魏晋与汉唐宋明不同,其魅力在于名士生活与精神的奇异“魏晋风度盛 唐诗”日本人大沼枕山写过两句汉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 唐诗。
n“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刘勰等等名士教科书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 1.饮酒 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 2.服药 五石散的矿石药 何晏“服药”:“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近世 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 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魏晋风度 (名士风度 )服药嗜酒高风跨俗任诞“五石散”是一种毒药,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 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鲁迅)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王猛“扪虱而谈” :“(王)猛瑰姿 俊伟,博学好兵书 ,谨重严毅,气度 雄远,细事不干其 虑,……桓温入关 ,猛披褐而诣之, 一面谈当世之事, 扪虱而言,旁若无 人《晋书》卷一四 《苻坚载记》附《 王猛传》)•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 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 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 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 ——《世说新语 雅量》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三)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及其特点——士族与庶族——“郁郁涧底松”(寒士之悲 鸣)——文学家族• 古代达官贵人之家的大门外有两柱,左曰“阀”,右曰“阅”,因之有“门阀 ”或“阀阅”之称。
此种人家世代为官并控制着思想文化,故谓之“世族”或 “士族”,而且因其权势显赫,亦称之为“势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文学现象: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 魏之曹氏(曹操、曹丕、曹植、曹叡)——阮氏(阮瑀、阮籍、阮咸)——嵇 氏(嵇康、嵇绍)——陆氏(陆机、陆云)——潘氏(潘岳、潘尼)东晋至南 朝之谢氏(谢道韫、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东晋王氏(王羲之父子 )——齐梁之萧氏(萧子显、萧衍、萧统、萧纲、萧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九品中正示意图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人物分为三六九 等,负责点评人物的官员是“中正”,中正官分有“ 中正”与“大中正”两类,每郡设一“中正”,每州设 一“大中正”中正官评议人物的标准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