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724246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蓝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蓝移(紫移)红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红移(长移)R 带:是由 n *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基团的特征。其特点是吸收峰处于较长波长范围(250-500nm) ,吸收强度弱。K 带:是由共轭双键中 *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吸收峰出现在 200nm 以上,吸收强度大。吸光度:透过光与入射光之比再取负对数,与吸光系数、透光率成正比。荧光发射:1.总离子强度;在某种情况下,这种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中还有含有 PH 缓冲剂和干扰的配位剂。2.程序升温;在同一分析周期没,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

2、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3.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电泳淌度:ep 是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4.电渗现象;当在溶液了两段施加电压时,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移动,这种溶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一定能过现象 5.洛伦兹变宽;被测元素的原子与蒸汽中其它原子或分子等碰撞而引起的谱线轮廓变宽6.可逆电对;一个微小的电流以相反的方向通过电极时,电极反应为原子的逆反应,具有此性质的电极称可逆电极,或可逆电对7.不可逆电对;在微小电流条件下,只能在阳极发生氧化,而在阴极不能同时还原,所以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极称不可逆电极或不可逆点对8多普勒变宽;是由于原子

3、的无规律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温度变宽9指示电极;是指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活度改变而变化,其大小可以指示待测组分活度变化的电极10.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电位测量参考的电极离子选择电极:由基于离子交换和扩散,由对待测离子敏感的膜制成的膜电极。11不对称电位;如果玻璃膜两侧氢离子活度相同,则膜电位应等于零,但实际上并不为零,而是有几毫伏的电位存在12.碱差: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玻璃电极对 Na+等碱金属离子也有响应,结果由电极电位反映出来的 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 PH 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称碱差或钠差。13.酸差:在较强的酸性溶液中,PH 的测定值高于真实值,产

4、生正误差。称为酸差。14.振动弛豫;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振动弛豫15.荧光发射:无论分子最初处于哪一个激发单线态,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均可返回到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向外发射光量子而返回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的过程称为荧光发射。16.共振吸收线:如果吸收的辐射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17.峰值吸收:峰值吸收系数法的简称,是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K0来确定待测的原子浓度的方法。18.振动自由度:是指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即

5、分子的独立振动数。19.特征浓度/质量;是指产生 1%吸收或 0.0044 吸光度是,所应用待测元素的浓度或质量20振动耦合;当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分子中靠的很近或共用一个原子时,其相应的特征峰常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这种现象称21.费米共振;当倍频峰出现在某强度的基频峰附近时,弱的倍频峰的吸收强度常常被增强,甚至发生分裂这种倍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振动耦合现象称22.封尾;为尽量减少残余硅醇基,一般在键和反应后,用三甲基氯硅烷或六甲基二硅烷进行钝化处理23溶剂空白;在测定入射光的波长下,溶液中 R 有被测组分对光有吸收,而显色剂或其他组分对光没有吸收或虽有少许吸收,但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此

6、种情况下可溶液做空白溶液24试剂空白;在相同条件下只是不加试样,而依次加入各种试剂和溶液所得到的空白溶液25试样空白;在于显色反应同样条件下去同样试样溶液,只是不加显色剂所制备的空白溶液26荧光效率;物质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27.不饱和度;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不饱和程度28拖尾因子;又叫对称因子,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29特征区;习惯上将红外光谱中 4000-1250cm-1 区间称为特征区30指纹区;红外光谱中 1250-600-1 的区间31.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平衡浓度的比值32.分配比;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分配平衡时,

7、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33.死体积;指色谱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间隙体积,色谱仪中连接管道,接头及检测的内部体积的总和34固定相;是将某种溶剂涂布在多孔微粒的表面或低纤维上,形成的一层液膜35.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只差与两峰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36.电渗流;点渗现象中真题移动着的液体37.发色光谱;是指勾陈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38.光谱干扰:由于分析元素的吸收线与其他吸收线的辐射不能完全分离所引起的干扰39.物理干扰:指式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式样各种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的

8、原子吸收下降的效应。是一种非选择性干扰40.化学干扰:为选择性干扰,是由待测元素与其他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干扰效应,主要影响到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41.电离干扰:待测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发生电离而引起的干扰效应42.死时间:不被固定相吸收或溶解的组分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要的时间43.覆盖度:指参与反应的硅醇基数目占硅胶表面硅醇基总数的比例44.显色反应;是指选用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物质定量反应生成有白色的物质在进行测定的分析方法45.空白溶液;又叫参比溶液,可用于校正仪器透光率 100%或吸光度为零电泳淌度;是单位强度下,带点粒子的电泳淌度46.吸附等温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组分在

9、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一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 为纵坐标,以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m 为横坐标得到的曲线。47.正相分配色谱;其固定相的机型大于流动相,即以强极性溶剂作为固定相,以强极性的有机溶剂作为固定相48.反相分配色谱;其固定液具有较小的极性,而流动相的极性较大49.比移值:在薄层色谱法中,R f 定义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50.边缘效应:指同一物质的色谱斑点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的两边边缘部分的 Rf 值大于中间部分的 Rf 值的现象。 (由于色谱缸内溶剂蒸汽未达到饱和,造成展开剂的蒸发速率不等)51.内标法:选择样品中不含有的纯物质作为参比物质加入

10、待测样品溶液中,以待测组分和参比物质的响应信号对比,测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52.化学键合相: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形成的固定相。53.离子对色谱法:在流动相中加入与组分分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对试剂,分离分析型或可离子化的化合物的方法。54.保留时间:为组分在色谱柱内滞留的时间。紫外1.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位阻效应,跨环效应,溶剂效应,体系 PH 的影响2. 紫外中显色反应的要求:定量关系确定,灵敏度高,显色产物稳定性好,显色剂测定波长无干扰,选择性好3. 显色条件的选择: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显色时间,温度,溶剂4. 测量条件的选择:控制酸度,选择适当的掩蔽剂

11、,利用生成惰性配合物,选择适当的测量波长,选择适宜的空白溶液5. 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6. 检测器名称: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7. 定性方法:比较吸收光谱,比较吸收光谱的特征数据,比较吸光度比值8. 结构分析:从吸收光谱中初步判断官能团,判断顺反异构,判断互变异构体9. 定量分析:(1)单组份分析。标准曲线法,标准对照法,吸收系数法(2)多组分分析。解线性方程组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荧光1. 荧光的产生: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荧光发射,外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磷光发射2. 荧光光谱的特征: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光谱与激

12、发光谱的镜像关系3. 产生的必备条件:分子必须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和一定的荧光效率4.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共轭效应,刚性和共平面性效应,取代基效应(2)温度,溶剂,PH 的影响,荧光猝灭剂的影响,散射光的干扰原子1. 谱线变宽的影响因素:自然宽度,多普勒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其他变宽2.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器3. 火焰化原子化器特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较广,火焰稳定,精密度较好,基体效应及记忆效应较小;原子化效率低,原子停留时间短,只能测定液体样品4. 石墨炉原子化器:原子化效率高,原子停留时间长,灵敏度高,原子化温度高,进样量少,

13、可用固体式样;精密度较差,基体效应及记忆效应较大,仪器装置较复杂5. 干扰及抑制:光谱干扰及抑制,物理干扰及抑制,化学干扰及抑制,电离干扰及抑制,北京干扰及抑制6. 定量分析的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红外1. 与紫外的比较:(1)起源不同。紫外属于电子能级的跃迁,波长短,频率高,红外波长大,能量小,只能引起振-转动能级的跃迁(2)适用范围不同。紫外使用芳香族,具有共轭结构的化合物和某些无机物的分析,不使用于饱和有机物,而红外几乎适用于所有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的分析(3)特征性不同。紫外为 何 n 电子能级的跃迁,光谱简单,特征性较差,主要用于含量测定,坚定化合物类别等,而红外,一个官

14、能团有几种振动形式,光谱复杂,特征性强,主要用于定性鉴别,分子结构解析2.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辐射能等于振动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振动前后偶极矩产生变化3. 影响吸收峰的峰位的因素:(1)内部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氢键效应,空间位阻,杂化影响,振动耦合效应(2)外部因素。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温度,测定时的温度4. 特征区的特点:吸收峰的数目少,有鲜明特征,易鉴别,可用于坚定官能团指纹区的特点:吸收峰密集,峰位,峰强以及形状对分子结构的变化十分敏感,只要在化学结构上存在细小的差异,在指纹区就有明显的反映,因而指纹区能够识别不同的化合物色谱法1. 分类:(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以流动相分

15、,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状态不同,气相色谱法又分为气-固色谱法,气- 液色谱法(2)按分离机制分类。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键合相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毛细管电色谱法(3)按操作形式分。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 (4)按使用目的分类。分析用色谱仪,制备用色谱仪,流程色谱仪经典液相1.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薄层板的制备,点样,展开高效液相1. 仪器组成: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分离系统,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2. 梯度洗脱 在同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用于组分数目多,组分 k 值差异较

16、小的复杂样品。以缩短分析时间,提高分离度,改善峰形,提高灵敏度;但常常引起基线漂移,重现性较差3. 影响柱内展宽的因素:涡流扩散项 A,纵向扩散项 B/u,流动的流动相的传质阻力项CmU,静态流动相的传质阻力项 CsmU,固定相的传质阻力 CsU4. 对流动相的要求:(1)用作流动相的溶剂应与固定相互不相溶,并能保持色谱柱的稳定性;所用溶剂应有高纯度,以防所含微量杂质在柱中的积累,引起柱性能的改变,保证分析结果的重现性(2)选用的溶剂性能应与所使用的检测器相匹配(3)选用的统计应对样品有足够的溶解能力,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精密度(4)选用的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和适当低的沸点(5)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显著毒性的溶剂,以保证操作人员安全电位法和电泳法1. 指示电极的条件:电极电位与待测组分活(浓)度间符合 Nernet 方程的关系,对所测组分影响快,重现性好,简单耐用2. 参比电极的要求:可逆性好,电极电位稳定,重现性好,简单耐用气相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五部分组成:载气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进样系统.温控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