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北”一称古已有之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92.13KB
约3页
文档ID:47238127
“东北”一称古已有之_第1页
1/3

1《沈阳晚报》—文溯阁 2013 年年 2 月月 26 日日 星期星期 二二 ““东北东北””一称古已有之一称古已有之 “东北东北”是怎么来的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人的地域观念中,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辽吉黑三省,虽在行政管辖上泾渭分明,文化心理上却模糊不清,大家不会计较你来自辽宁、吉 林、黑龙江,只要是这三省,就统一称为东北不管你生活在三省哪里,口音一露,人家都 说是“东北人”东北人自己似乎也愿意接受这种庞大的界定这极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比 如,湖南人和湖北人不会称自己为“两湖人”,广东人和广西人不会称自己为“两广人”,北京人和天津人更不愿意统称自己是京津人 对东北人来说, 东北似乎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在沈阳,有许多冠以“东北”的地方,东北大学、东北大马路、东北汽贸城、东北机电五 金城……以东北之名,是一种豪迈,是一种缘分 “东北那旮说起这句土话,咱们东北人总是感觉无比亲切可是这有名的一“旮”,究 竟啥时正式被人称呼的呢?历史上,“东北”是个一直变化着的地理方位概念 在《尚书》中,“东北”已被纳入版图当中,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 冀州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涵盖了今辽宁南部地区。

《周礼》又记载:“东北曰幽州, 其山镇曰医巫闾”,舜帝把中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辽宁北镇因此而得名 东北地区正式出现行政规划,则要追溯到战国当时燕国经常遭到东胡内侵,为此,昭 王修筑长城,设郡以辖其地当时燕国的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均有区域设在辽宁省内 明中叶前,东北都不是一个特指的地域概念,不过这种情况在明朝修长城之后,东北地区终 于与中原大地有了明确的地理分界线——山海关山海关的出现催生了现代意义的“东北” 从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统称“关东”、“关外” 《辽史·兵卫志》有记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 统所辖诸民族军政《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可见,“东北”一词已经在官方中广泛使用了 “东北易帜”震动全世界 清入主中原后,长城废弃,山海关却保留下来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域开始扩大当 时的资料记载,“关东”已经成为官方称号,《清实录》中写到陈梦雷案时,就说到陈于当年 参与靖南王耿精忠之乱,本应处死皇考(指康熙帝)宽仁免戮,发行为表现关东”当差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满洲既是族称,也是地理概念,“满洲”的名称从此也被代指为是东北满族人的居住地。

由于清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的设立,东北也开始有了“东三省”的说法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北行政改制,三个将军辖区改建为行省,裁撤吉林将军和黑龙江 将军,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的头衔,平时负责总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可以说,正是这次改制,东北在历史上第一次纳入到统一管理 2东三省总督有三任:徐世昌、锡良、赵尔巽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督 军兼省长、1918 年 9 月为东三省巡阅使,控制奉、吉、黑三省,成为“东北王”而此时, 日本人也在暗中策划“满蒙独立运动”,企图将东三省和东蒙从中国领土中划分出去张作霖 死后,为了应对日本人的压力,1928 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向全世界通电,宣布东北实行易帜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就此以一个整体回归国民政府辖下 短暂存在的“东北大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还曾以大区的形式纳入行政规划 大行政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 地方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 大区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一些地区设立的中 央局,如 1927 年 9 月在天津成立的北方局、在汉口成立的长江局和在香港成立的南方局。

它们作为党中央的地方代表机关, 代表中央领导某一区或数省党的工作 到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时期,党在全国先后设立了十几个中央局,如陕甘宁边区中央局、西北局、北方局、晋 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华东局、东北局、鄂豫皖中央局、中原局、中南局、西南局等后经过合并重组,到 1949 年形成了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大局 大区制下,很多行政机关都曾以“东北”命名过,比如辽宁图书馆的前身是东北图书馆 1954 年,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撤销当年,辽东、辽西两个省的建制,合并改为辽宁省; 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虽然已经过去快 60 年,但当年那次行政改革仍然留下 了一些影子,如东北师范大学,一段时期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80 年恢复为东北师范大 学的名字 如今,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口号,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务院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表示,东北地区的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 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东北人口由于都是近代移民的后代, 因此乡土情结照比中原较为淡漠, 无论是语言还是 生活习惯上,各地的差异都比较少,背井离乡的经历又容易激发人们心中的共鸣,这形成了东北人重情重义,海纳包容的个性。

因此,东北三省不分家,出门就是一家人 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闻达 那时巡警那时巡警1907 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议设东三省练兵处之后,徐世昌整顿全东北练军, 将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营一律改编为五路巡防 队,驻守奉天、吉林等地徐世昌并按全国各地 建立新军的部署, 筹建陆军新军, 取代了相沿 200 余年的八旗兵 从照片可以看出,奉天巡警均穿着统一的制 服,袖章、佩刀、刀穗、刀带、章、肩章有新式 的设计,新编巡警与八旗兵相比,在风貌上已经3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清代官帽样式的巡警帽子与西式军裤马靴同时出现在装束里,很有穿越的感觉 背景大殿匾额上书“天后行宫”,也就是供奉天后娘娘妈祖的殿宇据悉,乾隆年间,盛 京商贾行市兴起,南方各省的买卖人也纷纷奔赴东北经商,一些福建、浙江籍旅沈客商,在 近小北门附近设闽江会馆,后来在这里建成了天后宫另外,在沈城怀远门关外,也有个天 后宫,属于山东会馆,人们习惯称为“山东庙”营口、葫芦岛、锦州等沿海城市也有供奉海 神天后的习惯 满族美女满族美女 满族妇女最具代表性的发式就是将头发夹于头顶, 结成横长式的发髻,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 编髻,压在后脖领上,所以无论是坐、是站,满族妇女 总保持脖子直挺的状态。

清代中期之后,满洲贵族妇女 间开始盛行顶戴“大拉翅”,也就是旗头,这样,再配上 旗袍和高底旗鞋,也就显得格外端庄、文雅 照片中的美女出自旗人家庭,拍摄地点应该就是美 女家的庭院,从镜子里能看出,这家的庭院还挺深 照片背景的小楼,是砖房结构,有大扇的玻璃窗, 很有现代感若不是美女凝重高贵的表情提醒,我们定 会认为这张照片出自沈阳某公园内的“格格快照”呢 最后的剃头人最后的剃头人 清朝统一全国后,剃发蓄辫渐渐成了习惯,剃头匠这 个职业在清朝也迅速壮大起来那个时代没有理发店,剃 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有个俏皮话说 “剃头挑子一头热”,热的一头,是个小火炉子,温着上面 黄铜盆里的水, 另一头是凳子, 凳子下面制成三个小抽屉, 装着各式剃头工具 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 “可别小瞧了这 些剃头匠,在清代他们社会地位不低,好多人都会梳辫、 掏耳、捶背这类绝活 清末,除几次带有政治色彩的剪辫风潮外,一般的开 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原先对剪辫采取严厉镇压政 策的清廷,终于在 1910 年 12 月准资政院奏请,允许官民 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成了人们衡量政治倾 向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照片中的场景,也随之消失。

齐守成笑称,“辛亥革命前, 他们是‘剃头匠’,辛亥革命后,他们就成了‘理发师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