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7228395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 唐亚林 我们应通过建构一个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意志为基础,以对事不 对人的法规体系为保障, 以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与之道, 政府公开、 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会和网民平等协 商和交流的互动之道为核心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从而实现网络政治生活 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公民的全方位的发展之目标。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建构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空间 (Cyberspace,又称“赛博空间”)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在网络空间这 一独特的、

2、虚拟的平台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意志的推动,诞生 了诸如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 治参与方式,并开辟了扁平化、交互性、及时化的网络政治空间这一新型政 治参与载体。 前不久的“躲猫猫”事件,广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关注。一起在虚拟网 络空间广泛流布的事件,演变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无论 在网络政治空间里还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网 络政治空间是如何生成的,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参与 方式有哪些,如何建构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参与之道,是网络政治时代的全 新课题。 网络政治空间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2009

3、年 1 月 1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8 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 22.6%的比例首次 超过 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 2.98 亿,宽带网民数 达到 2.7 亿,国家 CN 域名数达 1357.2 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 一。这些数字,昭示着一个强大的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以及参与主体群在当 代中国的崛起。 作为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的互联网及其用户, 构成了网络空间两大基本要 素。 他们通过信息链接和交换, 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 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人们通过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

4、信息的相互交 流、物质的相互交换、利益的相互博弈、关系的相互增进等目标。其中,人们围绕着利益和公意的表达、利益和公意的博弈、利益和公意的决策与利益 和公意的分配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就是网络政治活动,而网络政 治活动所依托的场所,就是网络政治空间,其生成动力来自于现实政治生活 中的网民对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追求,来自于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 与。 网络政治空间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在网络政治空间 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之间,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 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只要符 合法律许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有充分表达

5、自己意见的自由,即使他所关 心的事务与自身利益无关。二是政治活动的开放性。网络不设防,是网络政 治活动开放性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可以不分 男女老幼,并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 性与多变性等。三是实现方式的互动性。在网络政治空间,信息传递即时交 互且高度共享。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既可凝聚 共识,又可大异其趣,既可共同行动,又可各自单飞,既可持久关注,又可 过后即忘。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网络政治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不仅 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人的发展程度,而且 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

6、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转化为现实政治生活 中活生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决策活动与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分配政策。网络政治空间的互动: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诞生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般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有通过投票参与 选举活动,通过听证会参与决策活动,通过各类会议和制度规定参与管理活 动,乃至通过宪法规定的各种合法化形式参与监督活动等形态,也有通过消 极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活动等形态。在网络政治空间,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 主体是虚拟空间的网民,有的是不具有法定权利的公民,如尚没有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的少年,还有的不是同一个政治实体的公民,如不同国家的网民。 同时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公

7、共利益、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意 志,一般不涉及如选举等实体性民主内容。再加上网络政治空间的互动方式 经常是以参与主体的“虚拟对谈”方式进行,便诞生了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新 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即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 互动等,并紧紧依托扁平化、交互性、及时化的网络政治空间这一新型政治 参与载体而实现其参与目的。 网络论政的核心和推力是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以及公共意志。网络论政的 基本途径是网络民意表达及竖立其上的强大网络舆论。网络论政的目的是影 响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意志的具体决策活动,实现现实政治生活中 难以达到或者成本很高的参政议政之目的。网络监督的对象一般都是现实政

8、治生活中的公共事务、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网络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既 可对公共机构具体的规章制度、公共政策提出不同看法或者修改建议,又可 对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的办事流程与工作作风提出批评和建议,还可对现实 政治生活中各种丑恶、不公的事件直抒胸臆,大胆揭露和公开抨击。网络宣传的内容更多的是体现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意志以及现实主流社会所力 主的良好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网络宣传的主体可以是有组织的公共机构和 个人,也可以是每一个单个的网民和网民自发群体。网络评判,顾名思义, 就是借助网络政治空间这一新型媒介和平台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好的和不好 的事件、行为进行价值评判,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推进所涉事件和

9、行为 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迅速地回应并予以矫正,最终达到提升整个社会生活的精 神品质之目的。网络互动则以直接、对等、快捷的虚拟对谈和相互沟通的形 式,大大地提高了网络政治空间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尤其是现实政治、公 共机构与公共人物向网络政治与网民群体的网络问政活动,以及现实政治与 网络政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对于厘清事实真相,公开决策过程,征 集民意民情,凝聚社会共识,具有成本低、时间快、效果好的作用。 毫无疑问,虚拟网络政治空间里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弥补了现 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不足,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减 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时间和金钱乃至知识成本,拓宽了政治参与方

10、式的新渠 道,实现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和沟通,不仅有利于提升网络政治空间 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促进现实政治生活借助网络政治这一独特 平台而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度的发展,进而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内容。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参与之道: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疑在当下的中国尚是一个正在大力 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由于现实法律制度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需要, 尤其是当网络舆论挟群体力量,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地向 网民们扑来并向现实社会蔓延的时候,由于缺乏权威信息的发布以及及时的 信息沟通与交流,人们往往容易失去起码的甄别力和判断力,茫然跟风,引

11、发社会的恐慌感,甚至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 都会成为网络有害信息、舆论的受害者,网络政治空间会演变成谣言和不实 言词的温床。 针对网络政治空间这种泥沙俱下、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局面,以及无序无 格调的政治参与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至关重要。我们绝对不能因 噎废食,轻易抛弃因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政治空间和网络政治参与新方式, 而应通过建构一个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意志为基础,以对事不对人 的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与之道,政府公开、透 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会和网民平等协商 和交流的互动之道为核心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

12、从而实现网络政治生活的 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公民的全方位的发展之目标。 首先, 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构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 与之道。在网络政治空间,由于是虚拟平台,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 必要的约束。作为网络政治空间的主体,每一个网民都应有为自己传播的信 息而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论政和网络 评判时,必须严守法律和道德的分际。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 要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 而不轻易人云亦云, 从而做一个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公民在虚拟网络政治空间的自主表达与自我 约束的参与之道,不仅为宪法和法律的推行奠定了理性的

13、政治文化基础,而 且还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为网络民主(Cyberdemocracy)和现实民主 的广泛推行,进行民主意识的培育和民主实践的训练,其意义非同寻常。 其次,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构政府公开、透明、包容的公共 管制之道。传统上,我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存在一种怕出事的心理, 总是担心其负面作用超出了正面效应,总是希望将新生事物掌控在主事者可 控的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批评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其结果 往往是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大的事端和后果。实际上,网络政治空间和网 络政治参与的魔力就在于信息的透明化。谣言止于公开和透明,智慧起于包 容和海涵。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

14、建构,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区分合法与非 法的界限,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驾驭网络政治空间的能力, 有效整合和提升政府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网络政 治参与的新方式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意 志而推动的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 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将网络论政中的有益做法制度 化,并将有效的网络监督纳入既有监督的制度体系之中,从而全面提升政府 的公共管制之道。 最后, 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构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 会和网民平等协商和交流的互动之道。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公民 广

15、泛地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在我们国家,每年在“”召开前后, 都有大量网民通过网络向“”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献言建策,他 们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生活,就是一个典型而生动的网络参 与案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急剧的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利益分配 机制仍然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导致社会生活中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并日 趋复杂化,民众的社会心理比较脆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时受到威 胁。有鉴于此,建构具有合法化、解释力的矛盾化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是当务之急。这其中,通过建构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会和网民平等 协商和交流的互动之道,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公共机构和公共人 物通过与网络社会和网民的平等协商和交流,不仅可以把党和政府所倡导的 价值观通过互动接触的方式传达给网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有机地诠释人民 政府为人民的服务理念,而且可以有效地回应民众的实际需求,化解民众的 心理困顿,全面提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提升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预期, 从而为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建构强大的政治文化基础。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文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