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21742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识教育学报第四期(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27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歐秀慧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摘要摘要 中國的文字與圖畫都是平面、無聲的藝術品,在訊息交換的功能上,也都屬於視覺 符號系統。在軟媒方面,二者從同源而分流,且分別發展,在硬媒方面卻有很長一段時 間是相似而共用的,即以筆、紙、墨等,作文本、平面的硬媒載體。我們可以將文字與 圖畫視為相同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穿透表達的硬媒(工具與素材),可以找到兩者共同 的訊息。 本文即從中國文字與圖畫的同源、分化,到現代透過科技整合的大量合流,說明人 類左右腦接收訊息的必然性。文字與圖畫是人類社會常用來溝通與傳遞消息的視覺

2、符 號。雖然都屬於視覺符號系統,且自古以來同源、分化的軌跡可循,但它們攜帶訊息的 方式不同,給接收訊息者的感受也不同。原來它們分屬適合左腦與右腦接收的訊息載 體,不但不會因交錯而錯亂,還能因妥善的融合、搭配,讓傳播的訊息更豐滿,給接收 者的感受更深入。 關鍵詞:文字、文字畫、軟媒、圖畫 一、前一、前 言言 人類互動,需靠訊息交換以表情達意。所謂的訊息(information),也就是符號學上 所說的符指 signified),它需要載體 ( information carrier),包括可以攜帶訊息內容, 但比較不具物質性的訊息軟媒 soft media(也就是符號學所說的符徵 signifi

3、er), 和攜帶訊息軟媒的物質部分,即硬媒 hard media。 中國的文字與圖畫都是藝術品,在訊息交換的功能上,也都屬於視覺符號系統。但 在軟媒方面,二者從同源而分流,在硬媒方面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相似而共用的,即以 筆、紙、墨等,作文本、帄面的硬媒載體。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28 劉紀蕙老師說: 所謂藝術,正是以高度的技術來操作工具與素材,以完成溝通與表達的目的, 並同時在形式上不斷翻新,不斷遊戲。從壁畫到畫布,從顏料到膠片,從笙簫到 電子音樂,無一不是依技術與材質的改變而發展的藝術形式變革。1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將文字與圖畫視為相同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穿透表達的硬媒(工 具與

4、素材),可以找到兩者共同的訊息。 此外,葉維廉老師在所著 出位之思 :媒體及超美體的美學2中討論到不同表現媒體的異同。他引龐德(Ezra Pound)之說: 不同的藝術之間實在具有某種共同的聯 系,某種互相認同的質素 。又引厄爾都(Artaud)之說: 我們設法恢復一種看法,恢 復一種介乎手勢與思想之間的獨特語言所以他提出一個作品的整體美學經驗,如 果缺乏了其他媒體的觀賞眼光 ,便不得其全。的意見。所以,就算文字與圖畫所 要表達的訊息不盡相同,但這兩類不同系統的藝術媒體與訊息軟媒,也可以是兩套能夠 互相認同、互相詮釋,以相得益彰的符號。 本文即以文字、圖畫二者關係的演變,詴圖理出兩系統之脈絡,

5、並兩者在現代數位 科技的新關係與應用。 二、中國二、中國文字與圖畫的同源與分化文字與圖畫的同源與分化 ( (一一) ) 書畫同源書畫同源 以圖畫作為表達工具,是早期世界各地人類共有的現象。這些圖畫不但是遠古人類 繪畫藝術天份的表現,並且慢慢形成文字。這些繪畫為了溝通及書寫的方便,又逐漸演 變為約定俗成的表意文字。漢字的演變到今日仍維持原始的繪畫內容,而在字形上加以 排列组合或增刪繁省,就創造出幾萬個漢字來,這和西方純粹表音的拼音文字比較,是 相當獨特的。 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圖畫文字 ,後來文字與圖畫雖然分流了,還是有人用文字 來作畫,叫文字畫 。所以古今中外,文字與畫畫脫離不了關係,亦即古人說

6、的書 畫同源 。 1 見劉紀蕙,網際學術社群的藝術性與主體性,國科會科技與人文對談網路論壇系列第七場:文 學、藝術與 科學:電腦科技對台灣人文藝術生態的影響,1997/7/12。 2 見比較詵學 ,頁 195-196,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 77 年。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29 1、圖畫文字 人類杒會之初,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除了一瞬即逝的語言之外,還發明了原 始的記事方法,即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它可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 段,但還不是文字。 吳嘉寶說: 人類試圖在平面上,用近似景物原樣的圖形(不論是手繪的圖畫,或是針孔、鏡 頭取得的影像都稱為 retinal image),再現同

7、時具備時間、空間、感情等 複合介面的現實世界(visual world),所採用的繪畫等視覺再現的技術與 知識,已經有數萬年以上的歷史。3 這種近似景物原樣的圖形 ,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就逐漸向文字方向移轉, 變成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就發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如: (1)埃及象形文字4: 3 見吳嘉寶,邁向視覺讀寫時代的影像教育:數位時代訊息傳播的變貌與影像教育課程的設計,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9 國際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4 引自視覺素養學習網(取材自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博物館)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

8、/chap13/chap13-03.htm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30 (2)中國古文字 1. 古文徽號5 2. 甲骨金文對照表6 (3)東巴文字 中國雲南北部的麗江納西族,保留數千年古代文化,因信仰東巴教,而獨創並保存 東巴文,是現今仍在使用自己獨有的象形文字的少數民族。這種圖畫象形文字,有 1400 個符號,組合成約兩千字的東巴文字,被稱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 活的象形文字 , 是極為珍貴的人類遺產,至今仍在用來寫經、作文,記帳、通信,在人類文字史上佔有 特殊的地位。 從台灣網路畫廊7展出作品中可略見其特殊意涵。東巴文文字的字體雖然樸素,但圖畫性非常強。日本人引進這些東巴文字作為

9、手機的畫面,非常受到歡迎。 5 引自古文字彙編 http:/ 6 引自郭姝伶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視覺運用,http:/ 7 見台灣網路畫廊http:/www.art-.tw/dbshow/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31 2、文字畫 象形文字雖是世界各民族的共通現象,但其他民族陸續轉為拼音符號。惟獨中國文 字依形附聲而產生意義,一直保存了原始描摹的風貌,尤其在商代早期銅器上的銘文圖 象意味更濃厚。這些銘文是字,也是裝飾的圖案,可謂是最早的文字畫。近代幾位書畫 家,就以書畫同源與書畫分流的意境,利用甲骨文的象形字為圖像,創作了文字畫。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32 (1)呂佛庭8 (2)蔡漁的文字

10、畫9 漢字森林-子子孫孫朝思暮想 8 引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網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2468791 9 引自鳳凰文物中心,蔡漁文字畫系列http:/.tw/shop.php?catid=14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33 展品名稱:文字狂想曲-琴 (3)素人畫家洪通的文字畫10 10 引自台南縣政府文化處網站,洪通 http:/w3.tnc.gov.tw/netart/hungtung/home02.htm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34 (4)香港宣道會陳元喜小學之兒

11、童文字畫11 6A 張弛 6A 楊瑞菁 (5)夜市地攤的文字畫(網路流傳) (6)王心怡的文字畫12 如魚得水 11 引自香港陳元喜小學 http:/www.cahcc.edu.hk/photo_album/ 12 引自文獻處理實驗室王心怡文字畫展示http:/cdp.sinica.edu.tw/index.html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35 龍潭虎穴 (7)網路流傳的文字畫13 (8)電腦程式的文字畫:文字畫 Super Xpress Suxp v5.0 利用圖形辨識演算法則, 將圖形轉為文字 。 (二二) 書畫分化書畫分化 書畫原本同源,但文字因約定俗成,賦予較固定的意義,表意功能更為確定

12、,不似 圖畫意義之模糊籠統,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於是,書、畫因功能不同而分別發展:書, 是由點線構成文字符號;畫,是仰賴點、線攝取物象。兩者同源,分派發展,再融會貫13 引自骷髏城堡部落格 http:/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36 通,徹底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形式和內涵。 1、文字的發展 (1) 不同形體的發展: 中國文字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 除去同源字、異體字、俗體、簡體等,與筆劃有關的因素之外,中國文字的形體發展, 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 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總體來說,楷書形

13、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下 圖為漢字書體的演變14。 此外還有富藝術風格的行書、草書。當文字發展到草書的階段時,因書寫工具及材 料制造的進步,使得文字書寫由靜的點畫產生了動的筆勢,字的體態有了情意,即所謂 的字勢。15 ( 董其昌 尺牘冊局部 行書 ) ( 歐陽詢 草書千字文局部 )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形體發展,出現了橫帄豎直、 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此乃起源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所14 引自郭姝伶,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視覺運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大中華印藝網,http:/ 年。 15 引用出處同註 13。 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37 以日

14、本人稱為明朝體。宋體字不但適於印刷排版,也符合人們閱讀時的視覺要求, 時勢使然,已成為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其次,隨文化事業和科技的發展,又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現代逐漸出現了黑體、 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娃娃字 體、布丁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 範圍也更廣。 疊圓體 綜藝體 古印體 勘亭流 海報體 (2) 不同組合的發展 文字符號與指涉內涵字義,其對應關係是約定俗成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相似 的圖畫文字,除了有漢民族的組合與使用系統外,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組合與對應關係 的文字。本文且以西夏文和女書之例

15、為證。 西夏文明顯仿照漢字方塊字的形體,在漢字六體中較多借鑒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 字的構成法。而且一字一音,約有 5800 多字。然而正如著名的金石學家張澍,於清嘉 慶九年(1804 年),在故里甘肅武威城內的清應寺發現被塵封了幾百年的重修護國寺感 應塔碑時所說:乍視,字皆可識,熟視,無一字可識。16可見西夏文與漢字的組合架構截然不同。 西夏文17 16 見楊蕤著之破譯天書書摘 http:/ 17 引自新浪網: http:/ 論文字與圖畫在傳播媒體中的分合 38 西夏文物18 逐漸被人了解的西夏文字19 另一例證是 80 年代中期,一種被稱為中國文字史上的奇蹟的文化現象女 書的發掘和研究,震動了國際漢字研究文化圈。這種僅僅通行於湖南江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