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形式探索的延续_格律诗派_以后的诗歌形式试验_王光明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41.10KB
约23页
文档ID:47209379
形式探索的延续_格律诗派_以后的诗歌形式试验_王光明_第1页
1/23

现 代 诗 歌 研 究形 式 探 索 的 延 续))) j格 律 诗 派k 以 后 的 诗 歌 形 式 试 验王 光 明表面上看, 20世纪 30 年代以后, 现 代汉语诗歌的主流是对 /诗质0 的现代性和现实感的寻求, 没有再出现 / 新月诗派0 那样集体试验、磋商诗歌格律的局面实际上, 从吴兴华多样的形式试验,到林庚诗歌建行问题的一再探讨, 再到何其芳、卞之琳提出 / 现代格律诗0, 周策纵建议 / 定型新诗体0, 现代汉语诗歌的格律探讨仍然在延续, 尽管呈现为断断续续、欲断还续、欲续又断的状态, 却仍然能够理出一条脉络一、吴兴华: 规律与约束中的张力在这少数的诗人当中, 首先值得提及的是长期被人们遗忘的吴兴华¹他1937年就在戴望舒主编的 5新诗6 (第2卷第3至 4 期) 上发表过长诗 5森林的沉默6,那年才16 岁进入 40 年代后, 他也分别在 5燕京文学6、5新语6、5文艺时代6 发表过一些诗作而更多的诗, 则由他的好友林以亮于1948 年带到了香港, 经林之手在50年代以 / 梁文星0 的笔名分别发表在香港的 5人人文学6 和台北的 5文学杂志6由于吴兴华的诗歌是一种趣味很高又极讲究形式的个人探索, 游离于当时的127形式探索的延续现代主义和 / 现实主义0 两种诗歌主流之外, 更由于他多数成熟的诗在境外发表, 用的又是笔名 (连作者自己和亲人也不为所知),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 香港和台湾的诗歌读者不知道 / 梁文星0 是谁, 不会把他当成本地的诗人予以尊敬; 而在大陆, 人们见不到他的诗作, 他的诗歌成就与探索意义自然也就被人们忽略º。

长期以来, 主要的诗歌选本都没有吴兴华的作品, 偌大个汉语诗坛, 他似乎只有一个知音, 那就是林以亮然而林以亮,在50 年代初为 / 新诗0 呼喊一阵之后, 或许有一种如入无人之境的寂寞, 逐渐由一个犀利的批评家, 变成了一个隐士式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家但吴兴华的诗歌是值得重视的早在1945 年, 5新语6 的编者在发表吴兴华一组诗作时, 就曾提出:/ 在中国诗坛上, 我们都认为, 他 (指吴兴华) 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 从他的作品里,读者会看出, 他和旧诗, 和西洋诗深谛的因缘; 但他的诗是一种新的综合, 不论在意境上, 在文字上, 新诗在新旧气氛里摸索了三十余年, 现在一道天才的火花, 结晶体形成了 0»5新语6 的编者认为吴兴华诗的意义是 / 继往开来0, 体现了30多年来诗歌革新运动的 / 新的综合0, 可谓独具慧眼不过,吴兴华的 / 新的综合0, 不仅是宏观上会通 / 旧诗0 与 / 西洋诗0, 更是30年来 /新诗0 两个向度探索的综合, 即对以 / 新月0诗派为代表的形式秩序试验和 / 现代诗派0 的现代 / 诗质0 探求的综合爱#冈恩 (Edwarb M. Gunn) 曾在 5被冷落的缪斯) ))1937) 1945 年上海北京的文学6 特别提到吴兴华 5北辕适楚, 或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劝告6 这首讽喻诗, 认为这首诗 / 无论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中国现代诗来说都是不平常的0¼, 然而, 这首诗借助 5战国策6 / 南辕北辙0 的寓言, 究竟要说的是什么? 是爱#冈恩所说的 / 返回到古典主义0, 还是别有追求? 这首诗的前三节是这样写的:12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第一期年轻的朋友, 你既然选择了写诗做你一生的事业, 为什么要模仿那一班不懂中文的学者或白痴?难道你认为他们是良好的影响?就算有好些人觉得只有卞之琳能写像样的诗歌, 何其芳也不错;这样的描头画角几世才能脱身,伟大的跟班还不如小首领好做。

如果你立意想达到诗艺的绝顶,请听我在下面讲述古代的寓言;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它往往提醒我们一切事都不妨回溯至从前:显然, 诗人回溯从前的立意是反对模仿: 一是必须根基于自己的语言传统, 不要模仿 / 不懂中文的白痴0; 二是, 虽然卞之琳、何其芳写出了不错的诗篇, 后来者也不能 / 描头画角0, 而应根据规律自己去探索和创造可以说, 吴兴华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觉探索诗歌写作的规律, 尤其是现代汉语诗歌形式的规律他的诗有 / 新月诗派0那样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0, 却没有这派诗的生硬和拘谨林以亮认为这是 /蜕化0 和 / 提炼0 中国传统诗的绝句和五古的结果他举吴兴华的 5绝句6 为例, / 语言表现到此时皆穷竭无灵/未必在众心当中她明白我心/ 回顾茫茫的一生清宵忽落泪/焉知别人对我无同样的深情0, 说: / 绝句的形式是紧凑, 只允许作者在其中表现一个特殊的心境, 而这种形式的押韵与绝句相同, 每行有十二字, 很清楚地分为五拍, 所以更近七绝从中国诗的发展来看, 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由短而长, 由简而繁, 由四言而五129形式探索的延续言, 七言, 词和曲, 这和中国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而这种新的绝句并没有违反这重要的原则。

0 又举吴兴华的 5览古6、5拟古6 为例, 认为古代诗人 / 想写一些境界极高, 近于梁宗岱所说的 -宇宙诗. 时, 也就不由自主地采取了五古这个形式0, 阮籍、陶潜、李白等伟大诗人都采用它作为最高的表现工具, 而吴兴华的贡献之一, 正在于成功地 / 从 -五古.中提炼出来一种新的形式,,把五古的高瞻远瞩, 笼罩一切的气势移植到新诗中来0½林以亮注意到, 吴兴华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所得到的启示不仅是形式和韵律, 还有境界和气势, 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吴兴华的诗歌中, 绝句共有 13 首, 并不是最出色的试验, 即使其中最好的 (如: /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江南一夜的春雨, 乌桕千万树/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0¾), 虽然在节奏、音韵上很讲究, 也有含蓄的意境, 但究竟无法和千锤百炼的古典绝句相比, 只是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体现了 /由短而长、由简而繁0 的演变, 诗情诗意的浓度却削弱了而9 首仿五古形式的诗, 都是些思古怀远, 表现人生哲理之作, 虽然诗格较高, 写得比较自由舒展, 却不能超脱古人的情怀境界和思维方式, 以现代的 / 具体性0 抵达普遍的 / 宇宙性0, 从而体现个人风格和现代语言的活力。

如比较有代表性的 5览古6, 诗中的说话者登高望远, 思接古今, 由自然而人世, 伤今怀古, 确有陈子昂 5登幽州台歌6 的境界, 而诗句的整齐 (每行9字) 和节拍的均衡 (每句4 个音组), 也为现代汉语诗歌所少见然而, 这里的意象和语言不仅古典味太浓,而且像 /匹练0、/心精0、/ 垂涕0、/ 无殊0、/雏婴0、/ 扶策0 等意象与词语, 也显得生硬或陈腐因此, 无论 / 绝句0 或 / 仿古0 诗, 均不如他纯粹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精彩, 更能体现现代思维、语言和形式的魅力像 5岘山6, 取材于 5晋书#羊祜13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第一期传6 的本事 (作者有注:/ 羊祜晋南城人, 字叔子, 武帝时, 累官尚书左仆射, 都督荆州诸军事, 镇襄阳; 后陈伐吴之计, 举杜预自代在镇时常轻裘缓带, 身不披甲; 与陆抗对境, 务修德,吴人怀之及卒, 民为立碑岘山; 望其碑者皆流涕; 时称为堕泪碑 0), 也是一首登高感怀之作:梦中我仿佛独一人攀登上岘山,看返照如一座洪炉喷吐着火焰,头上是高阔的秋穹, 脚下是细草;柔和的, 四周景物从暝色中脱出,呈在我眼底, 在小径尽处我伫足,听万壑松声诉说着陵谷的衰老。

眼泪聚集在我眼中, 当我跪下来抚摩着一方白石碑, 生遍了苍苔,想起那轻裘缓带的古人的风度;当军国大事筹划毕, 被一种虚空而不可抑止的热望驱上这高峰,在同样的秋天, 或许, 同样的夕暮这是一首面对宇宙和历史省思个体生命意义的诗头上是高阔的秋穹, 如火的夕照; 脚下是细草, 是聚拢而来的暝色; 耳边是万壑的松声, 境界是多么旷远幽深这种境界不仅是空间的和自 然的,/ 生遍了苍苔0 的石碑也暗示出它是时间的和历史的,因此接通了一种最啮心的感觉: / 虚空0他将这种 / 虚空0 推及羊祜面对自然和宇宙的悲慨: 天地长存, 人生苦短,/ 想揪住一根草, 一片木头, 为片时/得到凭依, 想不跟随岁月而急驰/给自己一点重量, 想使自己固定/但山川萦带, 秋色在高旷处播开/ 为大家蕴蓄着无限喜悦和悲哀/ 一个失败后隐伏着另一个侥幸,,0这样的想象自然是很精彩的, 但并没有超越魏晋以降许多古131形式探索的延续诗 (特别是古风) 的境界与趣味真正有别于古诗境界之处则是诗人不仅注意到有字的石碑, 更注意到无名的 / 细草0, 通过邹湛的对答把视线投向了浮沉在历史之河中的芸芸众生:/ 怨抑的应该是我们, 向不为人知/ 似密叶只用来托出孤花的芳姿/ 或起,或仆倒, 听不到抚掌和惋惜/ 与这山, 这水, 这崖角似血的丹枫/一齐消隐在未来广阔的黑暗中,,0 而最终, 则导向了个人的自省:一样把自己交出给运命的急湍,我们只奋斗想自拯, 哪里有空闲把同情伸展到那些渺小的人物?只叹息然后降入劳苦的世界中,依依回首看落日给嵯峨的高峰以它涂绛色的手指最后的一触。

5岘山6 取材于古典, 处理的是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也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但它不同于古典诗歌, 甚至也与诗人自己的仿古诗有很大区别它或许不像古诗和仿古诗那样, 调和了舒朗与谨严的矛盾, 但也没有它的拘束与生硬, 不仅诗思要曲折、具体、细致得多, 而且像羊祜与邹湛对话的情境和氛围, 后者是望尘莫及的两相比较, 大概由于绝句和五古建立在古汉语基础上, 体现的是古汉语的单字单音在语法、声律组织上的灵活性, 因而在严格的格律与独立孤行的文字、松散的语法之间充满张力而在现代汉语中, 双音词汇已大量增加, 语法也趋于严密, 再把这种语言纳入旧形式, 无异于削足适履吴兴华诗歌的意义, 主要不是他如何改造了绝句和五古, 而是深刻意识到诗歌不能不讲究形式, 而这种形式, 又非得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建构不可, 因而作了包括绝句、五古、十四行诗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试验这种形式的自觉试验, 体现了对 /白话诗0 以来 / 新诗0 发13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第一期展的深刻反省在一篇题为 5现在的新诗6¿的文章中, 吴兴华认为, 现在许多杂志被印着 / 新诗0 的作品, 不但不供给我们/新0 意, 而且不是 / 诗0。

好一点的是有一点意思, 却不能发展成形, 坏的则与月份牌画、通俗小说毫无二致他说:/ 现今新诗的危机并不是读它的人太少 (像许多人所想的一样), 而是写它的人太多在大家谁也不知道 -新诗. 到底是什么之前, 你来一首, 我也作一篇四行, 十行, 百行, 以至千行, 不过是乱人耳目 0 他认为这是忽略了诗是极高的修养的艺术, 片面强调 / 新诗的大众化0 的后果,À违背了诗歌写作与阅读必要的知识准备、思维过程和对文类规律的了解因此, 他主张: 一、自觉担负起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 虔诚、慎重地善待诗歌/我们现在写诗,不是个人娱乐的事, 而是将来整个一个传统的奠基石我们的笔不留神出越了一点轨道, 将来整个中国诗的方向或许会因之而有所改变 0 二、认同形式的规范和约束, 把模糊的意念发展成形,促进诗人与读者共同中介的形成/形式是诗人与读者之间一架公有的桥梁0, 有了这道桥梁, 写作与阅读才会变得有规律可循他认为, / 非得有了规律, 我们才能欣赏作者克服了规律的能力,非得有了拘束, 我们才能了解在拘束之内可能的各种巧妙表演 0他甚至认为, 旧诗没有 / 新诗0 那种作者与读者的紧张关系, 就是因为有形式规律的约束,/ 对形式上的困难和利弊了如指掌0,因而,/写诗的人不用时时想着别人懂不懂的问题。

读诗的人,在另一方面, 很容易地设想自己是写诗的, 而从诗中得到最大量的愉快 0 三、提倡表现的间接性和 intellect (知性) 的成分诗人 /必须帮助他的读者, 使他运用脑力之后, 能得到他诗里没有明写的情感或经验0; 一首诗让人读了之后, 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