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20887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到元政治制度(3)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3)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3)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3)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3)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到元政治制度(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到元政治制度(3)(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 了哪些矛盾?阶段朝 代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宋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 中央权 力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完 善加强推恩令推恩令加

2、强削弱新 发 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 集权得到强化。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2、唐朝: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1)初期,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 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节度使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4年广州调调研考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 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汉朝后,要求县县以上的治 所一般均须须筑城。其目的都是A巩固中央集权权 B承认认土地私有 C发发展商品经济经济 D抑制诸诸侯势势力A(14年肇庆一模12)钱穆说:“直至汉

3、兴,始为中国 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 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 复活”是指汉朝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3、北宋:(1)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 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 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部分由中央掌控。(13年广州调研1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 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 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 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

4、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 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D一、中央集权的发展4.元朝:(1)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 官由朝廷任命。(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元 代 的 行 省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 直辖地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 同 点盛行的时 代不同 和中央政 府关系不 同 作用和影 响不同相 同 点奴隶社会( 西

5、周)几乎整个 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 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 行政机构,郡 守县令皇帝任 免是中央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行 政长官直接对 中书省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 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 破坏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14年湛江一模1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 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 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

6、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B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汉武帝 尚书令侍中中朝决策三公九卿外朝执行光武帝 尚书台中枢3、结 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外朝:以丞 相为首三公 九卿组成。 执行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 阁”,皇帝总揽大权、两汉:中外朝与尚书台中朝:皇帝侍从、 秘书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尚书令权力 日显。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 ,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2(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

7、矣。”符合 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B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 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 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 该选择B项。皇 帝中书省 (决策)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吏、户、礼、兵、刑、工隋唐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 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008年山东文综

8、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 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B 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 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 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中书门下皇 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度支、盐铁、户部(2008年上海单科A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 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解析:C 为

9、了解决从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就形成的 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收精兵,制钱谷,设通判,用重文轻 武的方式,解决大将拥兵自重的局面。(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20)朱熹说:“本朝鉴五 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析:A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属于地方割据势 力,威胁的是中央集权,故宋代收藩镇之权是为 了加强中央集权。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

10、 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 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朝代 措 施 影 响汉隋唐北宋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 总揽大权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构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三相权反弹秦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丞相权力很大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 相权不相权不 断削弱断削弱 ,皇权,皇权 不断加不断加 强强1(201

1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 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1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 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 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 的核心。3(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 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 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 相

12、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 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 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 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11(2009年海南历史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 ,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 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解析:B 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2(2009年浙江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 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

13、代解析: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 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通 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 变发展?有何影响?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过程?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汉朝魏晋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孝、廉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科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科举考试才 能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 变发展?有何影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

14、人唯 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 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 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原因:演变:影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1905年废除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 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 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国政,

15、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 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 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的独尊。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 )、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 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 ,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问题探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