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19362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策略儋州市长坡中学 王雄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 ,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的现象,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写作次数少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 600 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还有,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

2、得成功。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作文,作为学校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他与数、理、化的作业一样,只是一种练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 去硬套,也不必去用文章应有的格局去衡量。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

3、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会唱歌,自会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同样如此。 2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而一强调“成篇” ,就会过多地去考虑结构问题,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在表达上,往往会限制了畅所欲言,而更多地留下的是“作” 的痕迹。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基本功的扎实加强,这好比一名跳高运动员,为了跳得高一些,能老在横杆面前跳吗?总要在身体的耐久力、柔

4、韧性、速度、灵敏性等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去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 。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进行联想、想像,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如何选材、组材,如何使用语言等等,也是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可能落实。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小型的、分解的训练。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练习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获得扎实的提高。 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

5、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取如下的策略:策略一: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文是学生个性的释放,是学3生个体精神劳动的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作文“松感绑” ,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让他们畅所欲言。1、开放写作空间。目前,学生生活中常出现“三大三小” 的

6、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这也是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采用多种手段,组织各种各样的意语文学习活动、综合活动,开放学生的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自主作文提供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每一节课的开课之前,可利用短短的几分钟,进行即兴演讲、成语接龙等活动;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等;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种花种草、养鱼、外出旅游、做一天当家人等活动。有时甚至可将课堂移到教室之外,放在花园里,让学生边做边学、边玩边学,这

7、样就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作文时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文可作。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从中搜寻、筛选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积累,以便写作时能主动运用。2、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做到说真话、写真情,发挥创造性,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开阔4思路,自由表达。 ”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少写命题作文、多写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即兴作文、接力作文等。以便于扩大学生的命题和选材范围,放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作文时能随时把自己亲眼看到的、自己亲身做过的、自己感受最深的、自己觉得新鲜

8、的、自己想写的写下来。比如写 的早晨这半命题作文时,由于学生有了生活积累,写作前又特意留心观察的话,所写的内容就不同:城市的早晨、乡村的早晨、美丽的早晨、开学第一天的早晨。文章会写各有千秋。写以“风筝” 为话题的作文时,因教师只给话题而未命题,又因学生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扎风筝 、 放风筝 、 风筝飞起来了 、 万事开头难等。总之,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可以使学生放胆习作。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个性,避免了以往“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 的现象。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策略二: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前,作文是学生

9、写,老师批改,老师讲评。其实这一传统的批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反馈慢。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认真写作的文章交给老师,学生多么希望立即知道老师对它的评价,特别是肯定性的评价。而教师批改作文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希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二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批改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敲击学生心弦的力量,分数高些的,又重新燃起了兴趣的火花,再去看老师的批语及文中圈点的地方;分数低的,将作文往书包里一塞,不愿意看。即使是老师在讲评,由于老师唱的是“独脚戏” ,被表扬的学生有了兴趣,5而更多的学生则漠不关心,写作水平差的学生,害怕当反面典型,更是惴

10、惴不安。因此,当一个学生写一篇习作,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个成就。教师在批改、讲评时,应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使学生信心大增,敢于写作、乐于写作。这正如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起继续奋斗的志趣”。根据以上所述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应把过去那种“作文批改由教师包办”变为“教师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相结合”,从而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了写作的水平。这正如大文豪鲁迅曾经说:“自己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当

11、然,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并非单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批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向学生讲清批改的要求。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批改文章,掌握批改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能修改习作和自我评价的年能力。策略三:加强随笔化作文训练。一提到作文,老师都为“怎么教”而犯愁,学生也会为“写什么”而苦恼。近来,我们进行随笔化作文实验,让同学们写在平时,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堂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随笔的写作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可以随地写,阅览室、电视机前甚

12、至床头餐桌都是写作的场所。我们倡导教师和学生建立随笔本进行练笔积累,无须写在专门的作文本上,日记本、读书笔记本、随笔本均成笔耕的田园。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适合自己,自己喜欢都可写。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6随心所欲。不受字数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教学流程如下:或日记或随笔或阅读笔记,作到每日一记,所做、所记、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写作课可进行随笔读评交流;做专题写作指导;修改、加工、润色;作品誊抄入集。坚持读写并重,以读促写,以量变促质变,厚积而薄发。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就能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易事,要靠我们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将作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