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184058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6 A R T S CR I T I CI S M【内容提要】 线条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西学东 进的当代如何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所蕴涵着的丰富的文 化、情感、精神,并使之渗透入现代设计生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 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线条的起源着手,追溯线条最原始的精神魅 力,并继而扩散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和现代设计生活的某些领域, 使得线条的情感语言体系在理论和实际上得以综合、全面的体现。 【关 键 词】 线条 情感 传统 书法 绘画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无数的线。凭借着它的颜色、形状、态 势、方位无不向我们暗示着它的存在。线还是从点到面的一个 中点,具有承上启下的意味,在东方特别

2、是在中国,线条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情感、精神内涵,线条也作为造型结构的一 部分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了其他元素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在西学东进 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理解东方传统线条的文化、情感、精神意 味,从而充分地运用这些语言来解决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遭遇到 的难堪?甚至如何用线条对东方文化做出更加完美的诠释?这是东 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思潮发生碰撞时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解决 这一问题,不仅对于现代美学,而且对于广泛的东方文化的扩大再 传播和影响都必将产生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如果我们从线条的历史产生着手追溯线条魅力的根源,线条在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丰富内涵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展现呢?翻

3、开 词源 ,我们不难找到对作为词语的 “线” 的解释,有一部分是 这样的: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细长如线的东 西;几何学名词。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 线两种,如:实线、虚线、曲线、直线显而易见,这里将 “线” 作为了人工产生的物品,是人类产生后的劳动产物。当然, 在人类没有学会使用工具甚至是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线条就是存在 的,只是到了有人类的参与,出现了人类有意识的线条之后,线条 就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人文的生命精神。 在东方,从北京人、元谋人时代到山顶洞人时代出现的以细绳 串贝壳的饰物,向历史展示了其追求美的时间历程。古人在马家 窑、半山、马厂等文化遗存的彩陶上用线

4、不知疲倦地创造着各式各 样的纹样。从古人原始意识的结绳、刻符记事到仓颉造字,进而演 变为最原始的文字。在西方,德国哈勒地区发现了3 5 万年前刻有平 行和交叉线条的兽骨,距今两万五千余年的西班牙 “阿尔太米拉” 壁画和法国 “拉斯科” 洞窟壁画的发现更是表现了旧石器时期先民 无尽的创造力。一系列古今中外的考古资料证明,古人类有意识地 用线创造了远古绘画、雕刻和早期文字。这就意味着,从几十万年 前的古人类就开始探索着利用线的造型手法来表现人类本身对生活 的崇拜和对神灵的虔诚。先生认为,这些线条已然从 “观念 焦成根 陈剑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发展成为 “

5、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 的价值和内容,感悟自然中积淀的理性性质” 。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人类使用线的自觉性越来 越强烈,线条的生命力愈加强大,其魅力逐渐影响到了书法、绘 画、建筑等人类各种艺术活动及生产生活当中,愈渐表现它人性 的、多情的姿态和生命的意味。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在这个问题上作 出了重要探索。 汉字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象形文字始终没有如古埃及的象形文 字般被拉丁化,这其中的意味是深长悠远的。有一点就是中国的汉 字从一诞生就开始走向了艺术的道路,而不是始终把实用性摆在第 一位的,所以在其他文明古国的象形文字日益为拉丁文字取代时, 汉字依旧独立。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内部的艺术化书法

6、。因 此,书法也就成为中国文化一脉的独特艺术。 线条之于书法就是笔画,是脱离了绘画性质而适用于书法艺术 表现形式的一种独特形态的书写线条。让我们先从书法史学的角度 来关注线条的变迁:在甲骨文至秦篆一段时间,书法线条单一,不 具有运动变化性,所以书体也就较为单一。汉以后,书法的线条愈 见丰富,书体也很快得到发展,从单一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发展 成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等,书法艺术也因这两者的相辅相 成愈加发挥了它的表现力和魅力,得到了历史的承认,也实现了自 身的存在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书法线条的发展,促成 了书法的长期存在并逐渐由生活的主体实用性向生活附庸 艺术性发生转变。另一方面

7、见证这一历史变迁的就是中国古代丰富 的书学理论。从东晋卫夫人的 笔阵图 到唐太宗的 笔法决 , 柳宗元的 八法 ,张怀瓘的 玉堂禁经 ,陈绎曾的 翰林要 决 ,李溥光的 永字八法 等等。在这些举不胜举的著作当中, 各有新意,费词立名,但其中心无不涉及到书法的用线。 丁梦周先生从书法的众多线条当中概括提出最基本的 “母线” 的概念,给我们理解和把握书法线条提供了方法。丁氏认为,最基 本的母线形态分直线、曲线两大类。诚然,综观书法中的无数线 条,均可从中看到直、曲二线的影子。因此,对直、曲二种线条的 概括把握足以正确认识书法艺术中各书体本身的艺术魅力。如最早 出现的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的线条就只是简

8、单的直线,或横或纵或 斜,由这些直线的大小、长短、繁简组成各样的文字符号;殷商时 甲骨文通行,其线条随着甲骨文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注入了曲线的形 式,线条也由粗壮转向细巧、圆润。正是这简单的直线与曲线的有 机构成,成全了陶文和甲骨文的原始风味,线条所具有的稚拙的书 法表现意味,透出了后世书体中不能重复的自然天趣虽然这种 淳朴、天真、烂漫为历代无数书法家所喜爱甚至是痴迷。甲骨文 后,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的出现成为曲线表现形式的第一个联系。篆刻的章法、布局、审美有的同国画要求如出一辙。国画中 的章法如 “疏能走马、密不通风” 等在篆刻中同样遵循。它们同为 手足,既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同时又各具特色。

9、它们携手共同构成 了文人画的丰富内容与内涵。在起源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中,篆刻历经十余代,兴衰更替。明清以来,篆刻迎来其第二个发 展高峰期,一时流派纷呈。文彭、何震、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大家声名鹊起,及至近现代,篆 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无出其右者。目前篆刻正在经历着第三个 高峰,篆刻专家和爱好者风起云涌,努力钻研。虽有大建树者不 多,但基数庞大,也较为可观,相信篆刻的将来也是极为辉煌和灿 烂。所以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则依然是诗、书、画、印的完 美结合与统一。正所谓 “诗意之地,君子佳构” 。( 接 上 页 )V I S I ON视角A R T S C

10、R I T I CI S M 5 7高峰。如金文 散氏盘 、 楚公钟 等,线条既豪放又含蓄,既 凝重又流畅。至大篆,横竖直笔少,斜笔多,匀称少,错综多,而 小篆则劲挺、圆润、规范、秀丽、整饬、简单、瘦劲。至于隶、 草、楷、行诸书体则更将直、曲两种线条进一步地融合与发挥,曲 线也愈加汇入书法的线条中。其中草书犹甚。 书体的发展是在一种符号化的概括下由繁入简、由具象到抽 象、由写实到符号趋变的过程。草书正是这一过程的最为直接和必 然的结果。由于草书高度的符号性质,使其在非官方非正式的场合 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其笔法之多又使其适于每一位书法家,反过来 因个人的性格、内心情感和意志的差异不同,书法家又赋

11、予了草书 线条更多的情感、精神和生命意味。正是因为曲线的充分加入,草 书特别是狂草在线条的表现上除具备章草的基本特征之外,较章草 更加恣肆放纵,将草书特点发挥到了极至,其线条极为劲涩又流 动,若天马行空,若迅雷骤雨,其势不可遏抑。正如卫夫人 四体 书势 所言: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驿迁徙,近而视之,端 际不可得见,指归不可胜原。” 这样一来,汉字本身高度简练概括 的线条便变得不可扑捉,汉字本身已然成为艺术家心境的一种表 达,忘其所以,观者也几入迷冥之境。至于此,狂草已完全丧失文 字的实用意义,其高度的线条符号化使其成为纯观赏的艺术品;草 书线条的开合、起伏、跌宕、避就、精巧、灵气、迷茫、

12、浪漫 也使书法线条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至。 正因为书法线条凭借自身无限多样的形式反映生命的无限变 化,赋予了书法一种生命的意识,使得书法这种内在的生命精神与 运动并不机械,而是 “通过有序的排列显现为节奏化的生命整体, 体现出音乐的境界,时空合一,线条内部相互激荡、渗透等,俨然 为一生命空间。”(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第2 4 4 页) 中国书法 也正是凭籍着包括了精神、哲学、艺术和宗教等丰富内涵、富于情 感和生命力的线条,在艺术的宇宙中舞动了几千年,书法家也在这种线条的舞蹈中找寻到了自我的终极归宿。 书法如此,素有 “书画同源” 之称的中国绘画当然也是如此。 从最早出现的洞穴刻纹、彩陶纹样发展到

13、日益成熟的中国画,舞蹈 般的线条始终是中国画造型达意的基础,绘画线条的丰富属性、线 条的组合关系以及线条对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都是构成绘画魅力 的因素,线条甚至成为维系画家和观众心灵沟通的纽带。当然,绘 画线条之于书法线条在情感的表现上还是有些许差距的。尽管如 此,绘画线条也极尽自身情感表达之能事,在一定的程度上和领域 内弥补了书法线条的不足,其情感属性自然也是相当精彩。 中国绘画最早在东晋顾恺之时便奠定了用线的基础,之后历代 画家用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对线条的表现做了丰富而独到的诠释,至明时总结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等 “十八描” 。这其中各种描法的线条都有不同的意义,

14、表现了不同 的情感,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如高古游丝描似春蚕吐丝,具轻柔 飘逸之气;琴弦描线迹均匀劲瘦,饱含张力,似弦之可拨出声;铁 线描线迹厚重而具刚劲之气;曹衣描线迹如洛神出水;等等,不一 而足。正是这些线条法则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 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式,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 “线点结构” ,西 方传统绘画主要是 “块面结构” 。朱良志先生认为,中国画线条至 上的特点还有关于中国画家独特的生命意识: “线是人把握大自然 的一种心理形式,因此以线为主就像一份对自然的理解和体验,一 条统贯宇宙的线,界破了虚空,也界破质实,当其下手风雨快,笔 走龙蛇万象吞,一条颤动不已的线,就是一

15、条绵延的生命之流。”(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第2 0 3 页) 线条的表现一旦上升到 “生命的意识” ,成为精神的自觉,绘 画线条的情感语言表现也就如书法线条般流畅、强烈和自然了。邓 以蛰先生认为: “循环超忽、连绵不断的线条是意存笔先,画出来 能保全神气,如书家的笔划一样。画法和书法相通的地方,想必就 在此了画是着重线条,并且从线条开始。”( 邓以蛰全集第3 8 1 页) 清方薰在 山静居画论 里写到: “古人用笔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 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这里指出了中国画魅力的又一表现形式虚实。注重虚实的 美使中国画家们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也创造出各种形式的

16、线条 来表现中国画的独特境界,或荒寒、或萧疏、或清远、或妩媚,笔 墨则或枯或淡,或疾或徐,或干或湿,于是便可以 “绘一物于无 穷” ,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虚实境界。如南宋马远的 寒山独钓 , 画面上只有一条小船,几条波纹,远景和近景都在空白中留给观者 自身去体会。 也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映照下,线条才能如此自由地表现种 种虚与实、阴与阳的境界。将这一特征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便有可能创造出极富东方情韵的设计作品。 如2 0 0 8 年北京奥运的相关设计品就暗合了线条的诸多情感。北 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在向外界展示奥运会徽时说: “北京2 0 0 8 年奥运会会徽采用中国印章的形式,里面是一个奔跑的人形,像撞线 的运动员。肖形印有2 0 0 0 年的历史,既肖人型,也肖字型。印章底 下英文的 “B e i j i n g ” 和 “2 0 0 8 ” 的组合字,是用中国传统毛笔书写 的。” 诚然,这枚名为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