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176786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3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模二模1/14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 2016 届高三下学期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语文班级:班级:_姓名:姓名:_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

2、或标准。早在中唐, 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 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

3、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

4、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二模二模2/14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

5、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

6、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 “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 ,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 ,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 ,仍是“雅俗

7、共赏”的文学形式。C “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轼

8、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来源:学。科。网二模二模3/14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 “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

9、 ”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 “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 “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

10、部尚书为东都留守。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注排笮:排挤。 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

11、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二模二模4/14

12、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

13、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新秋夜寄诸弟

14、韦应物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注 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 年) ,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5 分)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3)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一种振奋情怀。二模二模5/

15、14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在甲板的天篷下面杰克伦敦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

16、。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大概是鲨鱼。 ”船长本特利回答道。“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她耸耸肩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