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71208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0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参考资料-地质灾害勘察与设计评价(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为地质灾害勘查提供区域背景和成因分析依据,地质灾害勘查又会深化对区域地质灾害成因与发育规律的认识。1 区域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即以公民的生命、 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进行重点问题专项研究,重点解决地质难题或典型问题,为合理规划城镇和乡村,科学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1.1 工作阶段划分(1)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以路线调查记录与卡片记录相结合; (2)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GIS(数据库、图形库) ; (3)地

2、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区划; (4)提出重点地质灾害点的防治预案和群测群防要求;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1.2 调查内容调查灾种一般包括崩塌(含危岩体)、滑坡(含变形斜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 地裂缝等灾种的特征、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1)崩塌(含危岩体)调查的重点是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或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或转化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稳定性的影响。(2)滑坡(含变形斜坡)调查主要是滑坡发生时

3、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有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3)泥石流(沟) 调查主要是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 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泥石流发生路径与居民点、耕地或其它工程设施的空间位置关系及以往灾情等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4)地面塌陷调查重点是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后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5)地裂缝调查包括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地裂缝成因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和诱

4、发因素,以及发展趋势预测,现有灾害评估和未来灾害预测,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今后防治建议。1.3 野外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使用1:5 万比例尺地形图;(2)采用目测与GPS 技术结合定点;(3)每个点均要求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4)调查方法采用专业队伍为主,地方乡镇政府配合,逐个居民点走访。 2 (5)调查点的确定大概有两个原则:1)凡是有人居住或活动的地方都调查;2)凡是一定比例尺(1:5 万)地形图上标出的居民点或人类工程或经济活动点都调查,其优点是达到一定规模或重要程度的点不被遗漏,但要求使用的地形图尽可能新。1.4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1.4.2 基本问题为

5、了架构减轻区域地质灾害的理论体系,首先分析需要区域地质灾害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1)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对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用一个指标来反映,现状评价明确反映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数量、灾害体面积和体积的分布比例等,给地区经济社会开发的相关者提供一个背景值。(2)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组合给予清楚表达,也即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地形临空程度),地质体成分、结构、区域地壳动力背景与构造活动性,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即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条件组合或潜能(潜势),如平原地区一般不会发生滑坡和崩塌,而山区则不会发生地面沉降,即指上述的内在规定性。地质灾

6、害发育现状也是反映未来发生灾害的基础条件之一,因为已发生灾害的地段,既是灾害势能在一定时期内释放的地点,同时也是容易诱发新灾害的脆弱地区,常常表现为地质灾害的周期性爆发地点。(3)明确一个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及基本地质条件组合的前提下,需要知道的是在什么突发因素下会爆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大气降雨、地震和各种方式的人类活动等都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因此,需要回答在何时何因素作用下,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危险性大小,作为对该地区进行空间预警的依据指标,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大小的明确预警。如果知道一个地区突发因素大小及其持续时间,则不仅可以预警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空间,同时也可

7、以预报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即实现时间预警。(4)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是地壳表层动力作用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事件,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演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属性是指地质灾害的成生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一个方面它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另一方面, 人类又参与到地质灾害成生过程中,会主动减轻地质灾害或无意间加剧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回答地质灾害对人类、财产、工程设施和生存环境等的危害程度,回答低危险区的小型灾害事件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达地区可能表现为高危害性,而高危险区的大型灾害事件发生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的地区则表现为低危害性。总之,上述过程是一个从

8、现状内因外因结果(危害性)的研究过程,是为提出防灾对策的渐进的认识研究过程,危险性的量化评价可用于时间预警,而危害性的评价可以作为减灾防灾的决策依据。针对上述任务,本项研究提出用“发育度”描述现状;“潜势度”描述内在条件组合;“危险度” 描述一种或多种突发因素参与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程度;“危害度” 描述地质灾害的某种“危险度”对一个地区的危害程度,整个过程形成“四度”分析的学术思想。地质灾害 “ 发育度 ” 反映一个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是已发生地质灾害的空间数量分布几率、面积分布几率和体积分布几率(发育因子)的综合表现;地质灾害 “ 潜势度 ” 是区域地质灾害孕育成生的条件组合或潜在能力

9、的评价指标,代表着一个地区地质环境的特征,是反映地质灾害成生内因(基础因子、响应因子)的一种综 3 合表达;地质灾害 “ 危险度 ” 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因某种诱发因素作用(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因子)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化表达,即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的量化表达;地质灾害 “ 危害度 ” 概念把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及其结局对地质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易损因子)联系起来,是地质灾害空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表现,用以确定一个地区是否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以及进行何等程度的防治,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易损性和综合抗灾能力,从而为制订科学的防灾规划提供了依据。1.4.3 研究框架针对区域地

10、质灾害研究的基本问题,本项研究提出用“发育度”描述现状;“潜势度”描述内在条件组合; “危险度”描述一种或多种突发因素参与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程度;“危害度”描述地质灾害的某种“危险度”对一个地区的危害程度,整个过程形成“四度”分析的学术思想。1.4.3.1 调查在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基础上,工作任务是开展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分析评价及区划研究。 调查灾种主要包括崩塌(含危岩体) 、滑坡(含变形斜坡)、泥石流、岩溶 地面塌陷、地裂缝、斜坡稳定性和水库岸坡稳定性等灾种的特征、地质环境、 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某灾种调查的重点是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

11、塌或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或转化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稳定性的影响。1.4.3.2 信息系统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集成基于MAPGIS 的区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区域地质灾害分层图形库(GGIS) ;区域数字化地形图;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形迹;和斜坡类型等背景要素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的数字图层;降雨量等值线;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人类工程活动;,1.4.3.3 因子分析全面统计分析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地质环境和诱发因素的关系,研

12、究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度)、水系、植被、工程地质岩组、地质 4 构造形迹、斜坡类型、降雨量分布和地震活动等的统计关系,为建立地质灾害空间预警评价因子的提取与赋值、确定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提供依据。1.4.3.4 研究思路通过建立地质灾害发育因子、基础因子、 响应因子、 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 “ 发育度 ” 、 “潜势度”、“ 危险度 ” 和“ 危害度 ” 等“四度” 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实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的“四度”量化表达,并分别计算编制了三峡库区“四度” 区划图,为区域地质灾害综合预警研究与预警产品制作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整个工作程序见图 1。图 1 地质灾害调

13、查与预警分析系统工作框图1.5区划方法地质灾害空间评价区划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工作目的和工作尺度。一般可考虑两种方法,一是从高到低的方法,二是从低到高的方法,或二者结合考虑。(1)从高到低的方法从高到低的方法是一种先综合再分解的工作方式,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可能情况下发 育 度 评价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区划发育因子基础因子 响应因子诱发因子易损因子潜 势 度 评价危 险 度 评价危 害 度 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图层因子分析系统:发育因子(响应因子) ;基础因子; 诱发因子;易损因子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GIS (数据库、图形库) 5 对主要因子予以赋值,给出量的概念。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小比例尺地质灾

14、害空间区划图的编制和分区评价。由于是在综合意义上的分解工作,就要求研究者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方面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对以往资料的收集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对所要研究评价的地区比较熟悉,能够比较准确地列出不同级别评价单元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编制 1:400 万或 1:600 万中国地质灾害区划图,进行中国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则一级分区主要考虑:全国性地势分布;全国性气候分带;中国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地层与岩土体类型分布;中国降雨的分带性;跨流域跨省区重大工程的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方式、强度和时间等;不同地貌单元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经济活动特点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2)从低到高的方法从低到高的方法是一种先

15、分析再综合的工作方式,一般是按某一尺度选定一系列评价单元(方格、行政区或自然搜索),对各单元按同一套因子定量(量化)计算,最后把数值接近的的单元合并同类项。研究建立空间数据处理的数学方法可采用图斑合并方法传统聚类方法,基于空间邻接系数的聚类方法等。重复这种方法,直至达到工作目的。工作过程中注意不同级别的分区要采用不同的因子系列,并尽可能用量化指标表达。1.6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1)要求提交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情况、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特征、易发区的划分、主要灾害隐患点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及监测预警和防治建议。(2)地质灾

16、害区划评价图系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划图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潜势度区划图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图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危害度区划图(3)地质灾害调查表(册)、照片集和录象片(4)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要求和防灾预案。(5)地区(省、市、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书1.7 国际形势在国际减灾计划中,十分重视灾害的预测和预防。针对地质灾害,重点研究滑坡的预测方法、确定滑坡发生的重复间隔(也即重现期),为确定滑坡破坏的风险提供依据。对于易滑敏感区的圈定,一是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和路线调查来确定,这对于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经常是可靠的手段之一;二是建立多因素的数学预测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如国外已有涉及近100 个因素的斜坡稳定性数学模型,根据计算结果圈定危险区。按照 W J科凯尔曼的意见,RL小沃尔德曾编制了供规划人员使用的减轻滑坡灾害指南,美国地质调查所在旧金山附近的圣马特奥县开展了这种活动,中心内容是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