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51.01KB
约3页
文档ID:47159530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_第1页
1/3

·书 稿选刊·兽迅 研究月刊一九九三年第四期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温儒敏1 935年李长 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一举奠定了他作为传记批评家的地位在其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李长 之 出版 了十多本论著,包括有关西方哲学及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专著,功力最深 的还是那些带批评性质的传论,如《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 人格与风格》,等等,也许还可以加上一本论文集《苦雾集》将李长之的批评标示 为传记批评,是因为他擅长为作家写传,而那传记又有很浓重的文 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特点李长容卯 传记批评并不满足于 一般地描绘介绍作蒙的创作生 活道路,也从不沉潜于史料的搜罗考证,其功夫是探寻把握作家的人 格精神与创作风貌,阐释 人格与风格的统一,领略作家独特的精神魅力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李长 之写《鲁迅批判》时,评论界正流行偏重政治分析和阶级剖析的批评,激进 的批评家大都离开文学的特性 去评判作家与作品,许多文学评论都在追求政治、经济学 论文那种严肃权威的架势李长之并不否认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作家创 作的影响,他在评析鲁迅的创作发展时也处 处兼顾时代、社会的因素对于作家的实际影响。

但他显然认为这种影响经过作家“精神”和“人格”中介,再折射到创作因此批评家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将文学 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原因,更主 要的是考察作家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所形成的人格精神,并且将人格与创作风格互相 阐释李长 之在《鲁迅批判》的 后记中就说到,他有点厌弃当时 流行的那种“象政治、经济论文似的”评论,认为这“太枯燥”,“批评的文 章也得是文章”,要体现对文 学特点的关注¹李长 之批 评 的 角 度很受汉保尔特(WihelmVo nHumbo ldt)的启发,当他读了这位德国批评家的论著《论席勒及其精神进展 之过程》后,就认准 了成功的批评“对 一个作家当抓住他 的本质,并且 须看出他的进展过程来”在1 93 3年和1 9 3 4年,李长之仿照汉保尔特的方法,先后 写过关 于老舍和茅 盾的两篇批评,都是从作家的创作中“注意本质和进展,力避政治、经济论文式的枯燥”而在《鲁迅批判》中,李长之更是自觉地 运用 这种注重“本质和进展”的传记批评方法在 李 长之 的《鲁迅批判》之前,关于鲁 迅的评 论已经有七十多篇,数量之 多超过对其他任何作家的评论º但这些批评绝大多数都是印象式、即兴式的,很 少有人对鲁迅的文学世界及其人格基础作过系统的富 于学术眼光的考察。

因此,这部长达1 8万字的鲁迅研究专著,被认为“在鲁迅研究学术史 上还是第一本,是带有首创性和开拓性的”后来的鲁迅研究史学 者还特别赞扬这部著作的如下几方面贡献,即认为李长之“主 要是从研究鲁迅著作的实际体味出发提 出见解、进行论述的,一4 9一很少象后来有些鲁迅研究文章那样从理论概念出发,用 主观的框框去套鲁迅的作品”,这部 书所提出 的“不少见解都是具体和有 活力的”;认为其“对鲁迅作品 的艺术考察较前深入、细致”;“第一个从艺术上去分析鲁迅的杂文,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而 且 其对鲁迅早期论 文和译著的分析也是开拓性的»当然,对《鲁迅批判》的某些具体的论点,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例如,有许多论者断然 不会同意李长之所提出的关于“鲁迅不是思想家”的看法也许这些论点是值得更深入地讨论的这里所关心的主 要不在其具体论点是否正确,而在李长之这本专著的批评视 角与方法李长之反对将鲁迅视作“思想家”,也许原因之一,是看到 历来对鲁迅的批评太注重“思想意 义”,视角太单一了,所以他在否认鲁迅为“思想家”的同时,一再坚持称鲁迅为“诗人”和“战士”他说:“鲁迅在许多机会是被称为一个思想家了,其实他不够一个思想家,因为他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理论上建设的能力。

’, ’’倘若诗人 的意义,是指在从事文艺者之性格上偏于主观 的,情绪的,而离庸常人的实生活相远的话,则无疑地,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至于在思想上,他却止于是一个战士如果并不简单地认为“思想家”与“诗人”或“战士”有高下之分,而注意到这主要是对性格、气质及其贡献所长的分析,那么李长之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他评论鲁迅并不满足于从其作品中抽 出某些思想,而是首先“被吸引于审美的方面”,在对艺术个性作重点探究时,时时留意与之相关的人格气质,留意精神的进展与折射‘李长之所重视的是人格与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作家的 文学世界中吟咏,把创作看作是作家生命的流露,从而深入把 握作家的“独特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相”写下来李长之说鲁迅是“诗人 和战士”,也是突出一种“人格形相”他的有些体认很深到,发人所未发,不能不 承认那确是鲁迅的一50一精神特质例如,他指出鲁迅作为诗人,却绝非“吟风 弄月的雅士”,其“灵魂深处,是没有那么消闲,没有那么优美,也没有那么从容;他所有的,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一种粗暴的力”通常人们也 注意 到鲁迅创作 中“力.的表现”,并归 结为时代的审美 需求,这自然是重 要的一方面。

然而李长之从人格与心理气质上解释,又将认识深入一步李长之认为“鲁迅在性格 上是内倾的,他 不善于如通常人 之 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李长之试 图以这“内倾的气质”来解释鲁迅创作何以偏向“主观与抒情”,又何以善写早年印象中的农村,而不适于按实生活里的体验去写都市题材,不适于写那种需客观构思的长篇小说这种看法是有助于理解鲁迅小说的取材与风格的又如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鲁迅世故,甚而称之为“世故的老人”,而李长 之却认为诗人气质的鲁迅是“最 不世故”的,鲁迅常在其文章中谈世故,恰好“在说明鲁迅和世故处 于并不厮熟,也还没有用巧的地步”,因为“善易者不言易, ’,鲁迅之“言”,却正说明他还没有“善”李长之这种看法也许能帮助读者领悟鲁迅的创作、特别是杂文中所包含的诗的品性李长之并不将对鲁迅人格、气质的品评简化为某种价值判断,他的许多似乎不够“恭敬”的评论,可能又是最能深入鲁迅的文学世界 的李长之认为鲁迅过于“内倾”和“过度发挥其情感”的结果,是 在“某一方面颇 有病态”例如鲁迅“太敏锐”,“多疑”,“脆弱”,“善怒”,“深文周纳”,过于寂寞和悲哀使他“把事情看得过于 坏”,“抱有一颗荒凉而枯燥的灵魂”,等等。

然而李长之认为鲁迅情感上 虽然“病态”,理智上却是健康的,人格上是“全 然无缺的”更主要的是,以一个作家论,“病态”不 一定是坏事作家可能因为有些“病态”才比普通人更敏感、冲动,更突出个性,这才“给通常人在实生活里以一种警醒、鼓舞、推动和鞭策”鲁迅灵魂深处的“病态”无碍于他成为“一个永 久 的诗人,和 一 个 时代的战士”李长 之对鲁迅的品评,常常是从小地方看诗人的生命流露,这种品评其实又是深 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咏,所注重的独特的人 格性情与独特的艺术品貌,而 不是一般的“共性”,如时代意义、社 会 主题之类,这样,在重视现 实价值评判的批评家看来,李长 之对鲁 迅的许多评论就是过于小处着眼”了 缎 只是批评的层 面不同李长之 的特色不在说明价值与意 义,而在 突出作家的人格与风 格,在于引导对某种生命状态的体验后来李长 之为李白与司马迁作传时,更是将这种批评的特色发挥极至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李长之竭力探寻的是李白浪漫奔放的形象下 面的那种“超人的痛苦”李长之在对李白的生平与创作的评述中常有超越共识的逆向思维,他惊讶地发现 李白诗的人间味之浓乃在杜甫之上杜 甫只是客观地、被动地反 映生命上的一切,而李白的一切就是“生命与生活本身”。

李长之认为李白“生活 上的满足是功名富贵”,“生命上的满足是长 生不老”,对他来说,“现世实 在太好了,要求呢,又非大量不能满足”,这种“太人间”的欲求,也就使之难摆脱“人间 的永久 的痛苦”在李长之 心 目中的李白,其人格形象是非常人间味的,普通人只知道欣赏李白诗的清真和飘逸,无烟火气,然而李长之从李白的人格 形象分析,进而 阐说李白诗的风 格 主要 在体现生命与生 活欲求的“豪气”,因为其生命力充溢之故,李白的诗“往 往上 下古今,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这样,李长之就从他所理解的李白的精神气质导入李白独有的艺术境界李长之最圆熟的批评论作当推《司 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比之《鲁迅批判》与《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这本研究司马 迁的传论更注重将人格与风格的评析上升到美学的层 面,而 且大大加强 了文学传统的整体意识以及比较的观点在论评司马迁的风格时,除了对其生 活遭际 与情性分析,李 长之又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其风格的来龙去脉,指出其风格形成离不开楚辞与汉代通俗文 学的影响,并探讨总结作为《史记》风格基因的 一些艺术形式规律,如统一律、内外谐 和律、对称律、上升律、奇兵律、减轻律,等等,并 对《史记》的结构、韵律、句调、语汇等方面也傲了深入分析,最终将司马迁的文 学 风格归结为不柔弱不枯燥不单调的“逸品”口对作品风格与作家人 格形象 的深 切关注以及对作家的风格构成在文 学史上所处地位的评估,使李长之 的传记批评显得那样切 实有味,能够见 到 一个人的底蕴(包括好坏 得失),并可由一 个人 看一个时代,理解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传记批评讲求的是沟通,与传主的精神沟通,同时又与读者沟通李长之从不堆垛材料,他重视的是对历史文化以及 对人性的理解之深,而不是一味求广,他总是带着浓烈的情感去评说传主,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大概李长之 写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心 灵”的传记是要完成文学史 画廊的英雄图像,也许他不 总是成功(如他的《韩愈》和《陶渊明评传》就不 足称道),但成功 了那几幅伟大的作家图像,已经给人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本 文系笔者 新著《中国现代 文学批评史论》第 十一章 的第二节,该书即将 由北京大学 出版社 出版)注释:李长之:《鲁迅批判》后记,北新书局1 936年版据《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册的统计,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8 5年版以上关于对李长之《鲁迅批判》的评价,见张梦阳:《鲁迅研究学术史 概述》,《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册第2 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一51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