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5634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精品)(2007-12-04 14:57:02)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的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又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材分析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代数和几何衔接

2、的枢纽,揭示了客观世界中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直线与圆锥曲线(椭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新课程数学教学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节要求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能够判断直线和椭圆的位置的关系:(代数和几何)公共点的个数:联立方程组消元(消 还是 y) 一元方程截得弦长、中点、垂直、向量等问题(用韦达定理或点叉法来解决)三、学情分析高二(8)班学生通过高二的学习和前面的复习,已初步掌握了圆锥曲线定义、方程、性质以及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运用运动变化的观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直接观察、运动变化,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潜能、体验

3、成功,领会到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美妙。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预设根据教参中提出的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知识目标:能从“数”和“形” 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椭圆)的位置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对直线和椭圆的一些常见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减少学生对部分问题的恐 惧感,激起学生的兴趣。重点:利用“代数”或“几何”的方法解决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难点:让学生发现“数”、“形”之间的关系。五、知识结构:相切:判断相离: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相交:弦长、中点、垂

4、直平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六、设计思想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例:已知椭圆 : ,直线 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1) 请具体给出 的一组值,使直线和椭圆相交。(2) 若 试确定直线 和椭圆 的位置关系。教师进一步追问 2:1、直线和椭圆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代数和几何)2、每种位置关系考哪些知识点?3、直线和椭圆相交时,涉及哪些问题?(引入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尝试几何和代数两种方法来解题。学生可能表现出对数形结合的满足感。学生一边回忆,一边进行对知识的梳理。电脑显示题目多媒体显示图形进

5、行动画显示引例(1)是个开放题,结果不唯一。学生可以分别从形和数这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给出一组符合题意的的值。问题(2)可以从“直线”过定点(1,1)的角度去解,也可以用恒成立,这个代数角度去解决。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二、探索研究问题 1:已知:直线 和椭圆 相交于 A,B 两点,按照下列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1)使 =(2)使线段 AB 被 M( , )平分。(3)使过 A,B 为直径的圆过原点。( )(4) 直线 和 轴交于点 P,使 。提出问题 2:直线 ( 和椭圆 : 相交于 A,B 两点,已知定点 (0,1),使 ,试求的取值范围。引申:椭圆

6、: ,试确定的取值范围,椭圆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 对称。(预料学生的方法,老师提示:能否用引例中几何方法恒过椭圆内一定点的直线和椭圆相交来代替 )学生理解思考,用用韦达定理可以很快解决前三小题,第四小题学生有点生疏,留较长时间思考,并练习。电脑显示例题前 3 小题比较常规,但也是最基础的。学生比较熟悉。第4 小题是解析几何和向量的结合,这里要求学生掌握消参的思想。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的以下的解决方法:1. 点叉法2. 韦达定理(联立方程组)用 来求解 的范围。这都是用代数角度来解决。多媒体显示图形进行动画显示这两道题考察一个知识点:垂直

7、平分问题。(用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解决)此题是与引例遥相互应的。提出问题 3:已知 和椭圆 相切,若 与 共线,求的取值范围。学生思考可能回答:1、 联立方程组。2、 向量共线,得到一个方程组黑板演算这题的本质是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要从“数”和“形”两方面来分析这道题。之后,比较“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在方程处理上的异同点,进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进一步提示:此题的实质是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追问:它和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有和异同?(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三、作业布置:优化设计 8生:第一个式子就是双曲线,第二个式子就是一

8、条直线。而延伸到“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四小结1、处理直线和圆锥曲线(椭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深刻认识,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具2、处理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代数法和几何法。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电脑显示体会数学的应用美五课后反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我在上课之前,想过这个问题。上课时,我也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上课时,学生反应也可以;课后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但解法基本上用求未知数范围的同学较多,而用几何法的较少。只有

9、少数几位同学把两种方法都用上了。从心理上学生还是接受代数方法。但是,有时用几何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还可以帮助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启示:今后课堂里,要多灌输数形结合的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有助于学生解题。六、问题探讨:对本节课教材设置的目的,有点困惑.如果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代数法和几何法来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则应该例题讲解好以后,就应该当场让学生上黑板练习一下,但起码要花去 10 分钟时间,因此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这是我上解析几何以来一直困惑的问题(这也是解析几何运算量比较大所造成的),是注重学生练习,还是把这个训练放到课后学生自己来弥补。附公开课教案

10、: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时间:12 月 19 日下午 地点:高二(8) 授课人:包梅芳 教学目标4、 知识目标:能从“数”和“形” 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椭圆)的位置关系。5、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6、 情感目标:通过对直线和椭圆的一些常见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减少学生对部分问题的恐 惧感,激起学生的兴趣。重点:利用“代数”或“几何”的方法解决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难点:让学生发现“数”、“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例|:已知椭圆 : ,直线(3) 请具体给出 的一组值,使直线和椭圆相交。(4) 若 试确定直线 和椭圆 的位置关系。引例设

11、计说明:问题(1)是个开放题,结果不唯一。学生可以分别从形和数这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给出一组符合题意的的值。问题(2)可以从“直线 过定点(1,1)的几何角度去解,也可以用恒成立,这个代数角度去解决。二、问题 1:已知:直线 和椭圆 相交于 A,B 两点,按照下列条件,求出直线 的方程。(1) 使 =(2) 使线段 AB 被 M( , )平分。(3) 使过 A,B 为直径的圆过原点。( )(4) 直线 和 轴交于点 P,使 。设计说明:前 3 小题比较常规,但也是最基础的。学生比较熟悉。第 4 小题是解析几何和向量的结合,这里有种消参的思想。三、 问题 2:直线 ( 和椭圆 : 相交于 A,B 两点,已知定点 (0,1),使 ,试求 的取值范围。引申:椭圆 : ,试确定的取值范围,使椭圆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 对称。说明:两道题的实质是一个知识点:垂直平分中点、垂直问题。四、问题 3:已知 和椭圆 相切,若 与 共线,求 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说明:这题的本质是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要从“数”和“形”两方面来分析这道题。之后,比较“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在方程处理上的异同点,进而延伸到“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四、小结1、 处理直线和圆锥曲线(椭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2、 处理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代数法和几何法。五、作业布置优化设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