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四·元明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50600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55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四·元明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四·元明清(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文学 / 绪论元代文学与中 国古典戏剧一、元代文学绪论二、中国戏剧特征三、中国戏剧发展四、元代戏剧体制特点铁木真(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创蒙古国,带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窝阔台(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统一北方至黄河流域。蒙哥(理宗宝祐元年,1253)灭大理。忽必烈(度宗咸淳七年,1271)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大元,是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政治中心的国土空前辽阔大一统政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 元史地理志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中也伴随着碰撞引发的阵痛,民族矛盾一直比较

2、突出。分国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诸蒙古人与汉人争, 殴汉人, 汉人勿还报, 许诉于有司” , “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 元史刑法志四)逐步认同并接受了汉文化。杨维桢宫辞十二首:老娥元是江南女,私喜南人擢状元。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儿人及留居中国的欧洲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元代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丰富了元代文坛。贯云石(回纥人) 、萨都刺(蒙) 、阿鲁威(蒙)

3、、薛昂夫(西域人)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有杨景贤(蒙) 、李直夫(蒙)等,其中李直夫有虎头牌等种。汉文化增添了新元素,像唐歹合、 拙音速等少数民族的曲牌,也被元剧作家吸收,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 南词叙录 )元朝结束了纷争局面,完成了大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忽必烈在中统和至元年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促进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农业逐渐恢复, 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

4、这座城市找到”,马可波罗说: “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关汉卿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描写杭州:“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 “百十里街衢齐整,万馀家楼阁参差” 。元初佛、道、回、基督教等思想兼容并蓄,而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也得到确认,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自京师至于偏州下邑,海陬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有学”。儒学声势的显赫却掩盖不了影响力日益下降的趋向。下层社会中蔑视礼教之风渐起,王恽:“终无分寸之效者,徒具虚名而已。”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九儒、十丐” 。元仁宗时( 1315)重开科举,但又规定“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

5、经科。” 使儒生得以“重温旧梦” ,文学与理学相互浸润,道学气息日浓。在元代,叙事性文学(戏剧、小说)的创作,成为文坛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从吟哦的书斋走出,加入叙事性文学的创作队伍,文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唐代以来,叙事性文体日趋活跃。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专供娱乐的勾栏、瓦肆。元代商业兴盛,城市人口集中,文化消费的需要使演述故事的说唱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的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更能吸引市民观赏。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代抒情性的文体创作除了诗词

6、依然处于“正宗” 位置外,诗坛上又涌现出一种新样式,这就是散曲。元代诗词尽管有所创新,有些诗人像萨都剌、杨维桢也写出令人目瞩目的作品,但就诗词的总体创作而言,成就逊于唐、宋和清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以诗和词两种体裁比较,元诗的成就,则又大于词。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徐兰统致梅兰芳我国的古典戏剧是在不断吸收融合诗词、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以通过歌舞表演故事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 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 配乐等, 在戏曲、

7、 歌剧中, 还包括曲调、 演唱等。舞蹈。主要指戏剧艺术中的动作表演艺术。以歌舞演故事是古典戏剧的重要特点。中心是演员的演唱。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在戏剧作品中, 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的关键,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即形成戏剧性。受演出的时间、 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地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戏剧特征:写实性与虚拟性的统一;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形式美与内容情感的统一;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统一扮相:脸谱、身段服饰:服装、头饰歌唱:唱腔、伴奏音乐

8、舞台动作高度艺术化我国的古典戏剧源远流长,经历孕育、萌芽、发展、成熟与式微等几个漫长过程。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舞、先秦时民间傩(nu)舞、巫祇仪式。A.秦汉时期:各式歌舞,间杂巫风,也有清新之作,如九歌、 诗 ?陈风 ?宛丘 。西周末年出现职业优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倡优,以滑稽讥调笑表演为主的俳优)。汉魏时候出现了百戏(多现于汉画砖) 。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 善待之。 病且死, 属其子曰:“我死, 汝必贫苦。 若往见优孟, 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

9、,象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 “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 “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B.隋唐时期 :诗歌繁荣,词曲兴起,变文、传奇出现,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各种艺术形成盛极一时,人物角色扮演的戏剧雏形已经形成,从各个方面促进了戏剧的形成。参军戏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幞头、穿绿衣,叫”参军”;另一

10、个梳着”苍鹘” ,二个角色作滑稽诙谐表演。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净。苏中郎 :段安节 乐府杂录 : “ 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 嗜酒落魄, 自号中郎, 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这个戏传入日本后,转形为歌舞胡饮酒。踏摇娘: 崔令钦教坊记 : “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鼻包 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归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 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C.宋金时

11、期 :戏剧蓬勃发展,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勾栏之内百戏杂陈,有说话、歌舞、诸宫调、杂剧、傀儡戏、影戏等。诸宫调为当时流行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宋杂剧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尚未形成体制,但形势、规模已与唐大不相同。金灭北宋,宋杂剧南移形成温州杂剧,北方出现金院本,行院为艺人乐伎居所,院本即行院演剧时所用脚本。D.金末元初 :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发展成为元杂剧,并且成为文坛的主干。1、剧本数量多。现存杂剧有530 多种,南戏有210 多种,大部分散失。2、从事创作人员多。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载220 多人,“无闻者不及录” 。3、剧作家文化水平高。关汉卿、王实甫

12、、白朴、马致远等或擅文采,或擅本色,写下不朽的篇章。4、题材涉及广泛。“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巫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5、戏剧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至今山西农村戏台、戏楼随处可见。6、涌现一批优秀从业人员。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 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 、赛帘秀、燕山秀、天然秀、梁园秀等演员名噪一时。E.宋元时期 :南戏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 称为“温州杂剧”、 “永嘉戏曲”,简称南戏。宋元南戏存目238 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 种,且多经明人

13、修改;只有佚曲的有130 种。从现存曲目看, 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 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F.明清时期 :明清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元杂剧某些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成就远胜于明杂剧。明中期后,传奇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汤显祖和牡丹亭,还形成了两个戏曲流派:临川派(又称玉茗堂派)和(又称属玉堂派)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主要有:海盐腔馀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明嘉靖间昆山腔经魏良辅加工提高后,唱腔优美典雅,迂回婉转,柔曼悠远,长于抒情,影响日益扩大,对我国戏曲音乐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流传大江南北。明后期的舞台, 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

14、 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场面精彩,唱做俱佳的出目。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后来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之为“雅” ;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 则称“花” 。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 ,客观上形成了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清初 , 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 弋阳腔 ) 。 乾隆中叶后 , 京腔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 45 年(1780 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搭双庆班演出,魏长生扮相俊美

15、, 噪音甜润 ,唱腔委婉 ,做工细腻 , 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乾隆 55 年,给弘历庆80 大寿, 调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后又有四喜、春台等徽班先后进京并逐渐合并为四: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且各擅胜场:三庆的轴(咒)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上演的剧目丰富, 颇受京城观众欢迎。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的前奏。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 年-1860 年)间 ,经徽戏、 秦腔、 汉调的合流 ,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1: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 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2,行当大体完

16、备;3,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4,一大批优秀演员出现: “老生三杰” (程长庚 ,余三胜、张二奎) 。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l860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同光名伶十三绝。1883 年 1918 年,京剧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 “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 汪桂芬、孙菊仙。 1917 年以来 ,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是1927 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京剧旦角名伶时“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 ,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元代的戏剧, 有风行于大江南北的杂剧和流行于东南沿海的南戏两种类型。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杂剧体制特点南戏体制特点一本戏一般是由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