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3.3《摩擦力》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3.3《摩擦力》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 摩 擦 力课前导航不“听话”的铅笔伸出两个食指,使两手指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把一 根铅笔放在这两个指头上,这时候使两个指头慢慢地向中间 靠拢,通过移动手指的办法来移动铅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 现象:铅笔总是先相对一指滑动一下,再相对另一指滑动一 下,相对两指交替移动,有时动得多,有时动得少到底哪 个手指能够使铅笔移动,完全不受操纵者支配,铅笔似乎很 不“听话”请你思考:1是什么力使铅笔在手指上发生了移动?是不是摩擦力 ?2为什么铅笔总是相对手指交替移动?关键在哪里?3如果给一只手指戴上一只绒布手套,再做这个实验, 跟以前相比,铅笔变得“听话”一些了吗?4你猜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了吗?基础梳理知识精析一、摩擦力及产生条件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1)两物体相互压紧有弹力作 用;(2)接触面不光滑;(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三 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摩擦力产生2静摩擦力中的“静”和滑动摩擦力中的“动”都是相对的 ,指的是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静止或相对运动,而不是物体对 地的运动,因此,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而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3摩擦力阻碍的是接触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 趋势,而不是阻碍物体对地的运动,因此,摩擦力可以是阻 力,也可以是动力4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 趋势方向相反,但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向、反向或
3、有一 定夹角例如趴在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后壁上的一只壁虎, 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以阻止它的下滑,与运动方 向夹角为90.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1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可用如下两种方法(1)条件判断法根据是否满足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判定,其中“看物体间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是关键也是难点相对运动趋势:如果两物体间光滑,物体会发生相对运动,由于两物体间不光滑(有摩擦力),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这样的物体就有“相对运动趋势”(2)假设法在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静摩擦力时,先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如果物体仍保持相对静止,则物体不受静摩擦力,反之则受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接触
4、面,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相反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以采用假设法判断:假设接 触面光滑,原来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就 有了相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就是原来的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另外也可以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如图14-1所示,用 手握住酒瓶静止不动时,由二力平衡知,手对酒瓶的静摩擦 力一定竖直向上(与重力反向)图14-13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固定的计算公式,这一点与滑动 摩擦力是不同的,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相对运动趋势强弱变 化而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变化,跟接触面相互挤压 的力无直接关系,求解大小时一般用平衡条件(当然,当我们 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而最
5、大 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无特殊说明时,可认为它们的 数值相等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1公式法:根据公式F=FN计算说明:(1)公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 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 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等加以确定(2)式中的为动摩擦因数,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 面的大小也无关2二力平衡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匀速、静止)时,根 据二力平衡条件求解方法指导一、理解摩擦力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B一个物体静止在另一
6、个物体的表面上,它们之间一定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C两个物体之间如果有弹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摩擦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之间如果有摩擦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弹力的作用解析 准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具体分析如下:答案 D选项选项内容指向,联联系分析结论结论A两物体相接触仅仅是弹弹力产产生的条件之一,要产产生弹弹力 ,两物体接触面处处必须发须发 生弹弹性形变变.错误错误B两物体相对对静止,可能有静摩擦力存在.错误错误C两物体间间有弹弹力仅仅是物体间间存在摩擦力的条件之一, 要有摩擦力产产生,还还必须满须满 足表面粗糙和有相对对 运动动或相对对运动趋势动趋势 .错误错误D两物体间间有弹弹力是摩擦
7、力存在的前提条件.正确误误区 警示本题题易错选错选 C.原因是没弄清弹弹力与摩擦力的存在条件,弹弹力 是摩擦力存在的必要条件,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弹力,有弹弹力 不一定有摩擦力.二、摩擦力的判定例2 如图142所示,A、B两物体竖直叠放在水平面上 ,今用水平力F拉B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物体A是否受 静摩擦力作用呢?图14-2解析 由于力作用在物体B上,且A、B均静止,故A相 对B无运动趋势,所以物体A不受静摩擦力作用该题还可以用假设法:假设A受到静摩擦力作用,该摩 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即沿水平方向根据力的作用 效果知,A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与题 意是矛盾的,故A物体不受
8、静摩擦力作用答案 不受变式训练1(1)在例2的已知条件下,若用水平力F作用于A物体,两 物体均静止,那么A、B两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情况如何?(2)在例2的已知条件下,若两大小相等的水平力F分别作 用于物体A、B上如图14-3所示,两物体均静止,A、B两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又如何?图14-3解析 (1)假设A、B接触面光滑,A物体在力F作用下向 右运动由此可得:A相对于B有向右运动的趋势,A受静摩 擦力方向向左,而B相对于A有向左运动的趋势,B受A的静 摩擦力方向向右;将A、B看做一个整体,易知B相对地面有 向右运动的趋势,地面给B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2)A物体在力F作用下相对于B有向左滑的趋势
9、,所以B 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B相对于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 以A对B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取A、B为一整体,因两水平 外力作用效果相抵消,B相对于地面无相对运动趋势,所以B与地面间无静摩擦力答案 (1)A受B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B受A的静摩擦力 水平向右,B受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2)A受B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B受A的静摩擦力水平向 左,地面与B之间无静摩擦力三、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例3 如图14-4所示,用水平力F将一个木块压在竖直墙 壁上,已知木块重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 =0.25.问:图14-4(1)当F=25 N时,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2)当F增大
10、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为多大?(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 力为多大?(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又为多大?解析 (1)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木块没动,说明木块处 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木块受的静摩擦力一定 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16 N.(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与墙壁之间仍然是静摩擦力 ,这个力与重力相平衡,因此F26 N.(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和墙面之 间是滑动摩擦力,F3FN0.2510 N2.5 N.(4)当F6 N时,木块与墙之间仍是滑动摩擦力,F4 FN0.256 N1.5
11、N.答案 (1)6 N (2)6 N (3)2.5 N (4)1.5 N点评 (1)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 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大小(2)应用公式FFN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关键是求解 FN,一般情况下,只要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上进行受力分析 ,再应用平衡条件即可求出要特别注意:FN不一定等于 mg.变式训练2如图14-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水平推力压着,静止 在竖直墙壁上,若将推力F的大小增加到2F,则( )图14-5A木块所受墙面的弹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B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C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方向向下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不变解析 应用二力平衡来判
12、断物与墙的弹力和摩擦力情况,由于木块是静止的,因此木块与墙之间的摩擦力应为静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推力F和墙对它的弹力FN,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即FNF,则当F增加到2F时,FN也增加到2F.在竖直方向上,木块的重力与墙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木块受到墙面的摩擦力恒等于木块重力物体相对墙壁有向下的运动趋势,因而静摩擦力方向沿墙壁向上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D正确答案 AD云鼎彩票 http:/ 云鼎彩票 “彩票,奖券的通称。”“奖券,一种证券,上面编有号码,按票面价格出售。开奖后,持有中奖号码奖券的,可按规定领奖。体内尚有隐痛,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决定去旅行。退掉租住的公寓,收拾了一个
13、行李包便上路。像是一场逃亡之旅,辗转了许多 地方,最后终于在此落脚。开始用文字描述现实与虚幻的道路。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逃离,也许随时都有可能,也许要等到生命的终点。闲时种花泡茶。更换新的手机号,只有少数几人知道,与编辑和出版社的联系完全依靠邮件。是彻底隐居起来。不再试图与曾经一 样,需要在各种社交平台寻求稀薄的存在感。厌倦没有实质意义的形式,抛去种种表象热闹至极其实荒芜的联络。剥离身上层层束 缚,会觉得轻松自在,与花木一样应时节变化而改变。才发现以往种种执着不过皆是虚妄,像梦中的花朵,看似绚烂无双,到头来 不过只是一场幻觉。写作需要缓慢推进,反复增减。需要不断回顾之前写下的内容。有时候写了几万字后发现与自己的设想偏离太远,又全部推倒重来 。有时候一段话需要反复斟酌词句,推敲语气,不断修改变动,甚至始终不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