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4302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侗族大歌:天籁之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价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核心区以及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地,流传面积 1000 公里,人口 20

2、 万。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2作为传统“口碑”样式,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

3、、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大歌的歌词均是韵文体,讲究腰韵、内韵和脚韵之间的联系和押韵。侗族大歌多以村和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并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在关于万物起源的侗家故事中,“歌的起源”总是与天地起源、日月起源、人类起源、侗族祖先、谷种起源等重大问题并列一

4、起,成为侗族文化解释自我并解释周边世界的永恒主题。明初,侗族地区开始受到汉人“养晦读书,化及地方”的影响。降及清代民国,侗族地区出现一批既懂侗歌又识汉文的侗族文人,双重的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开始采用汉字记录侗族语言。至今在侗族民间还保存着不少以汉字记侗音的“大歌歌本”。虽然“汉字记侗音”在大歌传承体系中不占主流,但通晓汉文的男性歌师和进过学堂的年轻人还是有意将其引入大歌教授或学习。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歌在侗族民间的流传几经沉浮。六十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传统侗族均被列为“四旧”,重要的歌师被视为“四旧”的维护者,封、资、修的传播人。几乎与歌相关的民俗活动都被禁止。八十年代国家民族政策

5、的调整促使以唱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民俗迅速在侗族地区恢复。侗族大歌自宋代形成以来,经过明代的后 500 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伦理规约与生命礼仪、婚恋方式与礼群交往、生产互助与生活互动等基本特征。侗族大歌的传授与展演也是围绕“以本族歌唱为手段”、“以本族文化为目的”而展开。侗人由儿童时期开始聚众而歌,习得大歌且唱和鼓楼的过程也就是习得各种乡间礼俗的过程。实际上,对于侗人来说,歌唱发生在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中,在个人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女性为例,进入鼓楼第一次独立正式对歌标志着成年,以姑娘身份在鼓楼的最后一次对歌标志着成婚,而陪伴女儿再进鼓楼则标志着为人母亲,中年之后成

6、为歌师标志着被社区的集体认同并尊重,而他的葬礼中一定会有因歌结缘的歌伴们的护送。侗寨的老乡们常常告诫子女,不会唱歌,难以做人。因为他们知道,歌唱在传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民国手稿从江县志概况中讲到:本县边胞,素重感情,侗族大歌流行地区,一个家庭可能拥有两种互助圈子:第一是族亲互助圈,以血缘和姻亲为互助群体,第二是歌伴互助圈,即是由家庭成员的歌队朋友组成的互助群体。4歌队成员共同的成长历程使他/她们形成了彼此间呼应的集体关系,唱歌中建立的友情成为彼此间终身互助的动力。在日积月累的歌唱岁月里,“合作互助”早已由一种乡礼转化为侗人的内约定和处世之道。侗人社区也因之形成一种和睦相处、互为依存、安定

7、团结的良好风气,以及顾全大局、和善好客、注重友谊、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性。但凡大歌流传的村寨,少有出现打架骂人、偷盗钱物等行为。人们外出一般不锁门,就连保管粮食的禾仓,关牲畜的圈栏都建在寨外,从不丢失。侗族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战争,更与苗、瑶、布依、水、汉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大歌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因此其技巧和技术的应用表现出强烈的“族性、地方性和功能性”。与世界上众多“民间口传音乐传统”相比较,大歌在技巧应用和技

8、术才能上的特殊性和杰出性主要呈现大歌在“音乐艺术”上表现出的杰出性、在“口传文学”上表现出的杰出性、在“口头传承”上表现出的杰出性。其次,侗族大歌还具有现存文化传统独特见证的价值。一是,大歌成为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的重要见证;二是大歌成为侗族本文化在当代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三是大歌成为当代侗人获得文化双语能力重要管道;四是大歌成为联系当代不同辈分族人间的重要纽带;五是大歌成为当代南北5侗族共同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因为侗家人认为,侗族大歌无论经过怎样的变容,谁在唱、在哪里唱、唱给谁,它都是侗族文化的最典型的口头标志。1953 年 9 月,黎平县岩洞乡岩洞村侗族姑娘吴培信以侗族歌手的身份参加中国

9、人民赴朝慰问团,将侗族大歌第一次带出国门。一直到今天,侗族大歌已经沿着歌声走到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尤其是 2007 年 4 月,随国家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在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上为两国元首演出。同月,被文化部选派参加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演出,侗族大歌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舞台。事实证明,侗族大歌不仅是属于侗族的、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侗族人民一致愿望是,应当把侗族大歌这一中国的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

10、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研究员等人多年的实地考察,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 1000 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 10 万,而且正逐年减6少。许多著名的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大多数侗族青年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参加侗族大歌演唱活动的青年人已越来越少。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于2009 年 9 月 30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

11、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评说对侗族大歌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八年坚持成就申遗路。2003 年年初,黔东南州黎平县就开始启动了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和黎平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展了侗族大歌申报第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工作。当年的申报工作曾得到过评审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评审委员会主任王文章认为侗族大歌申报书在当年所有评审项目中是最好的、写得最认真的。由于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条件的特殊性和特殊的中国国情,侗族大歌在当年共 52 项候选申报项目中位列第六,最终没有被选为 2004 年中国政府向联合

12、教科文组报送的中国唯一的、有效的候选代表作品。但是,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通过申遗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评委的高度认同,侗族大歌的魅力已享誉国内外、海内外,同时达到了 “借申遗之路、扬大歌之名”的目的。侗族大歌尽管没有入选中国 2004 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的候选项目,但黔东南人充分认识到保护侗族大歌的7紧迫性和重要性。抢救、保护侗族大歌成为侗族地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并为之开展了包括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普查、命名侗族大歌文化遗产传承人;激活侗族大歌民俗文化;实施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实施侗族大歌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保护名录体系;加大侗族大歌对外交流和宣传等工作,为侗

13、族大歌再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 年初,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文化厅多方指导和直接参与下,我州跳出了县域区划的限制,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侗族大歌流布地集中进行申报,在省、州、县文化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下,2008 年 10 月侗族大歌成为了我省唯一候选项目被文化部确定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的十五个初选项目之一。漫漫申遗路,终就成世遗。优美和谐的侗族大歌,所映现出的是侗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具有了人类优秀的艺术价值;作为以歌传文的侗族大歌,采用了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深厚文

14、化底蕴的“歌唱”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成功地塑造成一个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备的文化典型;侗族大歌具有的养心功能,是对人的情操与品格的陶冶,是培育高尚的人,是中华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体现。侗族大歌所具有的人类突出价值,必将有助于更多的人提升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类对话,见证人类的创造力。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艺术之园的一朵奇葩,它不光是中8国人民的,它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黔东南州历来高度重视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开展了普查、命名侗族大歌文化遗产传承人、激活侗族大歌民俗文化、实施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实施侗族大歌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保护名录体系、加大侗族大歌外宣工作

15、,加强侗族大歌对外交流、开展经常性的民间赛歌活动(如黎平鼓楼文化艺术节、榕江萨玛节、从江侗族大歌节)等大量的保护,续存、弘扬和宣传等工作。与此同时,在下一步工作中,黔东南州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一是保护侗族大歌的生存载体。参考当地传统乡规民约,通过正式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传统侗寨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典型性的侗寨。二是以政府立法和民间款约相配合的形式,在侗寨建立大歌传承的鼓励机制和保护政策,包括对优秀歌师和歌队的奖励办法,有意识的培养大歌传统在民间的自我复苏。三是政府部门、相关学者和民间艺术家通力合作,抢救、搜集、整理大歌资源,并筹备以大歌民俗为核心的侗族文化生态档

16、案馆;四是编写不同深度的侗族大歌教材,促进大歌进入流行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大歌及其相关侗族文化进行深度学术考察和研究,一方面探索大歌与侗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9一方面讨论传统侗文化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六是鼓励专业文艺团体到民间深入采访,并以舞台形式向外界文化展示作为杰出歌唱艺术和独特民俗方式的侗族大歌,并以此培养侗人的文化自信和自尊。七是设立“侗族大歌保护基金”,使侗族大歌的保护能够顺利开展,并可持续地坚持下去。为了更好地将侗族大歌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结合起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关心侗族大歌,让大家都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中去。目前,黔东南州已对侗族大歌的开发利用以及传承保护作了周密部署和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逐步展开,深入推介,并明确了“唱侗族大歌,品民族文化,树贵州形象,创世界品牌,促旅游发展”的宣传主题。同时,将围绕“庆祝和感知”、“体验和感悟”、“挖掘和保护”来开展对侗族大歌的宣传推介以及传承和保护。并将通过开展 “百乡千村万人唱侗歌”等活动来感知侗族大歌;通过邀请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