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12449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岳麓版(岳麓版- - - -必修必修2 2 2 2) 经济成长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 (一一) )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农业的起源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家畜饲养: “六畜” 、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 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耕作工具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

2、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细水利设施的完善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水利知识: 河防一览 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 农 业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产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模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 式产生: 春秋时期 的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成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2(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

3、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 形成:商周时期 阡陌纵横,成“井”字型 特点有“公田” 、 “私田”之分 “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大量公田抛荒 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 时间:战国时期 的“公田” 、 “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 土私有制确立原因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 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

4、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 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宋初:不抑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国家对策:均田制、限田制、屯田制原因 :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 战国:产生 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 日益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3(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经济分布: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司马迁划分)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形成原因

5、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 经区域经济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区域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游牧业为主 全国经济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原因:主要是战乱 方向:周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 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永嘉东渡) 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

6、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江浙地区“人才密布”4(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青铜冶青铜时代:夏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炼技术技术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纹饰铭文丰富 青铜器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礼器、兵器、食器、工具) 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金属冶炼炼技术技术手段改进:块炼铁生铁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

7、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上古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纺织技术唐代发明缂丝技术,极具艺术神韵 (衣被天下)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时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手东汉末年:青瓷 工南北朝:白瓷 业从烧陶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制瓷技术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

8、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 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为官府劳作 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 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官私手工业弊端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的消长缺乏竞争,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生产关系调整:征役制到雇募制 兴起:春秋时期, “工商”与“士、农”并为“四民” 原因:生产力的提

9、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 经营方式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 ( ( (五五) ) )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产生: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 原因: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商业的发展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发展隋 唐政治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促使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 农

10、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集镇、夜市兴盛 耕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时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白银广泛流通 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大商帮出现 的 商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官方设“市” 业周秦至唐布局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与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布局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城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 “草市” 、 “晓市” 市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明清:许多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 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产生战国:

11、商鞅变法制定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为“末业” 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重租税,禁购置地” 演变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明 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后果:阻碍了明清以来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6( ( ( (六六) )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 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种植, 广泛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 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代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前商 业运河沿岸、江南

12、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明清国力强盛GDP 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很高 的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数量增多 是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发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条件机户占有生产资料,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 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人身自由的劳动力 与特征: 商品生产、自由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三个要素) 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形成劳动力市场 迟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 资本主义萌芽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滞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措施颁令实行矿禁,限制工商业活动 阻碍

13、海禁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不需要外来物资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产生后果:强化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压制了工业化变革.统治者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 清朝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工业化契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西方国家对外疯狂展开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7( ( ( (七七) ) )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 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 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 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 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扩张势力

14、,全力支持海上探险 航1487 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路新航路开葡萄牙(东) 14971498 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的辟的过程1492 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开西班牙(西) 15191522 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辟 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 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八)(八) 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 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 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权 欧的早期殖民活动

15、扩张方向:美洲 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 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 民 时间:17 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者范围西北欧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 荷兰的殖民扩张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与17 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掠 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 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 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参与1517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国家18 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残

16、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8(九)(九)前提:社会环境、法律保障、制度创新 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 蒸汽时代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市场扩大 (工业革命)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 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动力:蒸汽机动力革命 交通运输业:铁路、汽轮_ 影响: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铁路时代” ; 工厂制度产生前提: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和不断完善 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改标志:电力广泛应用 电 气 时 代动力能源:电力工业、石油工业 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工业:各种电器 表现化学工业: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炸药 世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钢铁部门:贝塞麦、西门马丁、托马斯炼钢法 界电讯工业:电报、电话 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大企业(垄断组织)出现 的 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 工工厂制度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