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2042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一 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第一,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可能性第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一、马克思

2、主义中国化的提出3、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 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张。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 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 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 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 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

3、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 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 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 民族化和具体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 际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 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 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

4、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 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 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 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重要意义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 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 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 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 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三、毛泽东

6、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 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 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 的时代背景。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深入发展年 代 1894年 1913年 1919年 1923-1927年产业产业 工人数 9.8万 117 . 6万 200万左右 约约261万年代19

7、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 5)次数 14 11 11 8 17 23 30 19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和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传 入与传播,为毛 泽东思想的产生 和形成准备了思 想条件。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 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1925)。在社会调查 的基础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特殊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 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等特点 的认识最深刻。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

8、发展(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 中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阐述了中共领 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初步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毛泽东思想的成 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 主义论(1940)等文章 ,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 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 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 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 到成熟。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提出工作 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论十

9、大关系(1956)等著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 学思想体系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 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 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 基本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 事求是

10、,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 神财富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休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 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 发展的社会 历史条件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当代国际 局势的新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是邓 小平理论形成的 时代背景。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正反两方面 的历史经验和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兴衰 成败的历史经验, 是邓小平

11、理论形成 的历史根据。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主要观点形成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的错 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 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以及进行改革开放的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以及进行改革开放的 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决策。十一

12、届三中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时期。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从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10 月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 展开并形成轮廓的阶段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 题;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 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并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3、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 理论成果,概括为12条基本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轮廓。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从中共十三大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邓小 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吹 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四大。中共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 括。指出这一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 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重大问 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

14、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邓小 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从中共十四大到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及其以后 :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 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 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 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进新修改后 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

15、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 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邓小平理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科 学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观点之间存在着 严密的逻辑联系。(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已被或正被中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6、5)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 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 的建设等理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 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 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 思 想的科学体系和主 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 思 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1、“三个 代表”重要思 想形成和发展 的历史必然性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1)从国际范围看,国际局势和世界 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2)从国内范围 看,改革开放以来特 别是十三届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