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1957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一、学生状况分析进入数学新课程后,因教师理念的更新、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受年龄特征和所用教材特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少数学生已能够有意识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他们充分列举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二、教学任务分析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三维世界,发展空间观念。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空间图形面、线、点为序,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而本节“点、线、面、体” ,将研究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数之间的关系,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因此需要了解有关基本知识,同时,其研究方法等也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丰富的实例、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能。三、教学过程与分析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情境激趣,适时点题;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随堂练习,巩固质疑;师

3、生交流,归纳小结。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情境激趣,适时点题内容:教师:为了迎接北京 2008 年的奥运会,国家体育中心在奥林匹克公园修建了功能 齐全、外 观别致的游泳比赛的场馆“水立方”。 请同学们观察, 这个“ 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几何体?(教师在屏幕上给出“水立方”的图片)学生:它是一个长方体。教师:长方体是比较常见的几何体,那生活中除了 长方体之外 还有没有其它的几何体呢?学生 有圆柱。学生 有球体。学生 有正方体和圆锥。教师 还有吗?学生 还有棱柱和棱锥。同学 们用实物作一一展示教师 很好。这些几何体都是我 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我们把它们简称为“ 体”。教师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

4、的话题中去,从 “水立方”中抽象出一个长方体,请问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 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教师 面与面相交形成了多少条线?学生 形成了十二条线。教师 线与线相交形成了多少个点?学生 形成了八个点。教师 很好。通过问题的回答,你有没有什么启发?学生 通过刚才的问题我发现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线,线 与线相交可以形成点。教师 非常好。那么今天就让 我们来共同研究点、 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相关知识。 板出课题目的: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点明课题,并让学生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教学注意事项与效果:当学生看着“水立方”表情有些迟疑时,老师可以演示:从“水立方”中抽

5、象出一个长方体的过程,这样可以巧妙地渗透从实物抽象出数学研究对象(几何体)的方法.如果学生描述“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多少条线,线与线相交可以形成多少个点”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模型演示,从而明晰结论,同时板书课题,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第二环节 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内容:1 小组活动,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及其解答:(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2 在学生完成上面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点、线、面、体实例;3 动画演示“流星

6、划过天空” 、 “汽车挡风玻璃上雨刷的运动”以及圆锥生成(直角三角形的旋转)过程,要求学生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目的:通过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效果:交流、研讨以及自主寻找点线面体的实例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动画演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第三环节 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内容:小组活动,用准备好的工具印证: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目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丰富对点线面体的直观认识。效果:自我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教学中,学生构造了多种图形。第四环节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内容:教师 刚才

7、同学们的小组合作、自我体验非常成功,老师也做了一个有关点、线、面、体相互关系的动画,大家想不想看?学生 想。教师(屏幕上出现了五个点)在老师给出动画之前请大家猜想一下这可能是一个什么图案呢?学生 奥运五环。教师 老师来播放动画,看看你们猜对了没有。每一个环都是由点运动形成,每一个环相对独立,组成了奥运五环美丽的图案,象征着奥林匹克的精神,什么精神?学生 更高、更快、更强。教师 很好。刚才演示的是点动成线,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里有一条线段 AB,线段动起来就形成了面,这就是什么?学生 线动成面。教师 观察一下屏幕它形成了什么面?学生 曲面。教师 我们继续来观察,现在出现在画面上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学生

8、 矩形和三角形。教师 什么三角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什么样图形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矩形,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学生 面动成体.教师 形成什么体?学生 圆柱体。教师 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直角三角形的运动,形成什么几何体?学生 圆锥体。教师 很好。目的:通过演示、交流活动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效果: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留心观察学生中出现的个别特例.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后与合作学习形成有机的结合,课堂气氛因此显得格外轻松.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巩固质疑内容:1 想象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2 点是否有大小?根据你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你的想法。目的:检测

9、学生的达标情况,同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论比赛,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的应用。选择题目的出发点仍在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效果:学生基本都能较好地完成了问题 1,而对问题 2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任何到数学中的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点是有差异的,数学是现实的抽象,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第六环节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阅读书上第 7-8 页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布置作业:课本P9 习题 1、2 、3、4。目的: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效果: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四、教学反思与点评:本节课的教

10、学是一节公开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意图和特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愉快,也得到了全体听课人员(80 余位老师)的一致好评。纵观整堂课,成功之处有:1 能够深入挖掘教材,由“ 观察常见几何体的线面相交形成的图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平面图形旋转成相关的几何体”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衔接得当,过渡自然,保证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比如在学生回答完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可以形成点这个结论巧妙引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不打断学生原有思维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2 问题设计精当,极具启发性,比如引入时

11、提出“面与面相交形成了多少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多少个点?”一时间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愿望和信心。3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坚持使用黑板适时板书,这样做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而内化为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结构。此外,创设了丰富的、有趣的现实情境(如“水立方”问题)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了从实物中抽象几何体的过程,关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了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当然,学校不具备使用多媒体的条件时,为了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可以自制各种几何体的模型或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