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11774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医科university实验诊断学大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北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大题1.尿中常见管型及临床意义?(1)透明管型:1.正常人: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运动、麻醉、心衰时刻出现。1.明显增多因各种肾实质损伤的早期,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 (2)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出血,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活动期、狼疮性肾炎,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2.白细胞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坏死等。4.混合性管型: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3)颗粒管型:1.细颗粒管型:明

2、显增多,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2.粗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药物、重金属中毒所致肾小管损伤。3.颗粒管型宽大: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尿的早期。 (4)蜡样管型: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出现在各种肾病的晚期。 (5)脂肪管型:见于肾小管严重损伤、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等。 (6)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管型。 (7)细菌管型或真菌管型:常见于肾脏感染性疾病,常与白细胞管型同时存在。2.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 (4)恶性肿瘤。 (5)骨髓增殖性肿瘤

3、。中性粒细胞减少:(1)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急性白血病、淋巴瘤。 (3)物理、化学及药物因素。 (4)病毒感染。3.骨髓检查的适应症?(1)贫血原因不明。 (2)各种类型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ITP 的诊断与鉴别。 (4)高热尤其是持续高热原因不明者。 (5)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6)骨髓瘤,骨髓转移瘤 。 (7)放射性照射后,了解骨髓是否受抑,受抑程度。 (8)肝、脾、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 (9)血液寄生虫感染。 (10)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4.骨髓细胞发育演变系统?(1)造血系统: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2)非造

4、血系统:淋巴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5.慢性白血病的血液学特点?血象:(1)WBC 显著增多。 (2)RBC、HGB 多不减低。(3)PLT 可明显增高。骨髓象:( 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细胞明显增生,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轻度增多,原粒细胞通常5%。 (2)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多,嗜碱性粒细胞有时可高达 15%以上。(3)幼红细胞变化不明显,但红系造血岛通常减少减小。 (4)M:E 比值明显增高。 (5)40%-50%患者巨核细胞增多,以成熟巨核细胞为主,体积比正常小,易见微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增多。 (6)可见类戈谢细胞和类海蓝

5、组织细胞,约 80%以上病例载铁巨噬细胞减少或缺乏。6.引起止血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1)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2)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异常。 (3)凝血因子缺乏。 (4)抗凝物质过多。 (5)纤维蛋白溶解亢进。7.正常骨髓象的特点?(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系细胞占总有核细胞的 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 15%。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5%,嗜碱粒细胞1%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约占 20%,其中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约各占 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

6、值约为 4:1,平均为 3:1.(5)巨核细胞通常于 1.5cmx3cm 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 7-35 个,多为成熟型巨核细胞。 (6)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 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7)浆细胞 2%,核分裂细胞均为0.1%。 (8)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8.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血小板低于 100x109 称为血小板减少,可见于(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骨髓纤维化晚期。 (2)血小板破坏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ITP。 (3)消耗增多,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等。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

7、稀释等。9.泌尿系上皮细胞的种类及临床意义?(1)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尿道前段,女性尿中常混有来自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健康人男性尿沉渣中可偶见。尿道炎时,可见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并伴有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女性患者应该注意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2)移行上皮细胞:由尿道近膀胱段、膀胱、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因其脱落的层次部位和脱落时膀胱的缩张状态的差异,其形态差异较大,可有小圆、大圆或尾形上皮细胞。正常人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泌尿系感染时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并常伴白细胞增多。输尿管和肾盂结石也可见移行上皮细胞增多。 (3)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远曲和近曲小管,健康

8、人尿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出现表明有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常见成堆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移植后一周内,可较多出现。慢性炎症时,可见细胞脂肪变性。10.巨幼细胞性贫血:(1)血象:RBC 减少HGB 减少,HCT 减少,MCV、MCH、MCHC 均大于正常, RDW 增大,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多见,中央 1浅染区域缩小或消失,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巨大血小板。 (2)骨髓象:A 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增多40%,以早、中幼红细胞为主,胞体变大,出现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和染色质疏松着色线,胞质丰富,染色深可见豪-焦小体,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红

9、细胞多见,中央淡染区消失,胞质浓染。C粒系相对减少并可见巨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现象。D 粒红比值明显降低 E 部分巨核细胞也可发生巨型变或分叶状核。11.乙肝五项及其临床意义: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 抗HBC 。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小三阳:HBSAg,抗HBe, 抗HBC)临床意义:(1)HBSAg 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 3 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 HBSAg 也呈阳性。 (2)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 HBV 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抗HBS 阳

10、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见于既往感染过、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 (3)HBeAg 阳性:表明血中存在大量 HBV,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有较强传染性,易转为慢性,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 HBeAg 阳性率 90%以上。 (4)抗HBe 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5)抗HBC:主要反映的是病毒正在复制,处在感染期,抗HBCIgG 感染过 HBV,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其阳性可持续十年甚至终身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12.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呈典型的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改变,铁代谢异常,骨髓中红系细胞造血呈代偿性增生。 (1)血象:RB

11、C 减少30%。各阶段细胞均见增多,但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胞体大多较小,边缘不整齐,老核幼质,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因血红蛋白不足而呈嗜碱性,成熟红细胞胞体小,中央浅染区扩大,由于红系增生,粒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系正常,血小板正常。13.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严重受抑制,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常成堆出现。RBC,HGB,HCT 平行下降,MCV,MCH,MCHC 正常,RDW 正常,Ret 严重减少甚至为 0,最终造成贫血、感染、出血。14. 什么时候进行骨髓穿刺:(1)贫血原因不明(2)各种类型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ITP 的诊断与鉴别(4)高热尤其是持续高热而原因不明者(5)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6)骨髓瘤、骨髓转移瘤。 (7)放射照射后,了解骨髓是否受抑(8)肝、脾、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9)血液寄生虫感染(10)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禁忌症:血友病不能做骨髓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