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1033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知识点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 第 1 页(共 4 页)高二第一学期思想政治期终复习高二第一学期思想政治期终复习一、前言:我们的政治生活:一、前言:我们的政治生活:1政治,指的是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全部活动。2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1)政治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政治植根于经济。(2)政治对经济又有巨大的反作用,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3)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4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年最重要的素质。5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二、第一课: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二、第一课:人民政权,人民当家:

2、6国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是由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政权行政机关行使的。7人民民主专政是由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8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9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10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1我国对内对外的国家职能:对内国家职能:(1)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职能。(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建设。(3)协

3、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对外国家职能:(1)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2)第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的关系。(3)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我国的国家职能既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又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13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保卫人民江山,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高二政治 第 2 页(共 4 页)城。14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5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二、第

4、二课:人大制度,造福于民:二、第二课:人大制度,造福于民:16国家性质,即国体。政体,就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17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国体相同的国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1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19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5、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5)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5)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2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

6、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体制。22人大代表是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也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人大代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代表与被代表,受委托与委托的关系。23人大代表的职责:开会期间:与会权、审议权、提案权、选举权、询问权、质询权、罢免权、调查权、表决权、建议、批评和意见权以及提议权等。闭会期间: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三、第三课:国家机关,以民为本:三、第三课:国家机关,以民为本:24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高二政治 第 3 页(共 4 页)25全国人大的

7、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26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27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2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29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

8、,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0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只要包括国家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31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32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33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我国司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4公安机关承担刑事司法、打击犯罪的任务,还承担着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3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可以保证准群有效地执行法律。36国家公务员要努力为人们服务。37国家公务员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监督,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监督。四、第四课:民主

9、政治,依法治国:四、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38根本上说,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39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40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4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4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43推进基层民主的主要途径: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基层民主,是广大

10、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高二政治 第 4 页(共 4 页)和最具体的体现。44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45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有法可依,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人民只有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体现自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才能借助法律手段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有法必依,

11、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3)执法必严,这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严格保障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扰,严格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违法必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体现。46民主与法制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4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一是依法治国的主

12、体是广大人民群众。(2)二是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3)三是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4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9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50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5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