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1032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高二生物尖子生辅导(17)1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 600 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 ( ) 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 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 2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 藻(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3下列关于

2、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C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4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的进化也有利 5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 AA 占 25,Aa 占 50,aa 占 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 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

3、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 能比较正确地表示 A 基因和 a 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 ( )6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 200 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 15 人,患 者为 5 人;男性患者为 11 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 ) A12 B9% C6 D45 7人类中有一种致死性疾病,隐性纯合的儿童(aa)10 岁以前会导致全部死亡,而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个体都表现为正常。已知在一个隔离的群体一代中,该基因 a 在成人中的频率为 001。如果群体中随机婚配的没有突变发生的情况下,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体(Aa)的 频率会是 A00198 B00099

4、 C0198 D00001 8如果在一个鸟类种群中,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25,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50,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25。已知基因型 aa 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第 2 页 共 5 页A1/61 B1/9 C1/8 D1/4 9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种群是 (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10某种群中 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5、)1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 类突变的范畴 ( ) 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籽西瓜 121930 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 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右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 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下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 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 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 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 进化原因是 ( ) 隔离 自然选择 突变 定向进化 A B C

6、D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B隔离阻止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C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D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14关于生物与环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种环境因素都直接作用于生物,所以一切环境因素都叫生态因素 B要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封山育林 C生物过度繁殖必然引起生存斗争,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但这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D自然选择能使生物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生变异 15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 点时

7、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 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1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 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第 3 页 共 5 页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7图为某种野生动物的足,下列推测肯定错误的是 ( ) A属于一种草原猛禽 B一定不是一种森林猛兽 C属于一种森林肉食性飞禽 D属于一种奔跑的走禽如鸵鸟 18对于固氮微生物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自生的圆褐固氮菌是生态系统

8、中的生产者 B与蕨类满江红共生的固氮蓝藻属于生产者 C引起豆科植物根部长根瘤的细菌是分解者 D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的固氮菌是消费者 19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 100 只老鼠笼, 捕获 68 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 100 只鼠笼,捕获 54 只鼠,其 中标记的鼠有 12 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 306 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20在对某动物跟踪研究中

9、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 ( ) A下降 B升高 C动态平衡 D绝对不变 2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2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 种生物(甲、乙、丙、丁)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如果乙的种群数量 突然大幅增加,则在短期内,其它种群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 A甲下降,丙、丁增加 B甲、丁下降,丙增加 C

10、甲、丁增加,丙下降 D甲、丙、丁均增加 23甲种草履虫与乙种草履虫都能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但主要的食 物有所不同。将两种草履虫共同培养在含酵母菌和好氧型细菌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两者共存。 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 A两种草履虫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两种草履虫出现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 C两种草履虫的密度都低于单独培养时 D两种草履虫均匀地分布于培养液之中 24右图表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季节性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 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 A光照强度与硅藻数量始终呈正相关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提高光照强度会增加水中各种养分的含量第 4 页 共

11、 5 页D光照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分解者的代谢,从而使水中养分降低 25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 ,有的 脚趾是分趾(WW、Ww) ,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 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 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 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 为 02,w 为 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 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

12、是什么?(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4)这种基因频率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26某些植物根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称为他感作用。大麦、 玉米、向日葵、苜蓿等植物,是杂草的天然抑制者,又叫“闷盖庄稼” 。 (1)为了验证大麦对邻近杂草生长具有他感作用。请根据所给材料器具,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 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预期实验现象。 材料器具:大麦种子、狗尾草、长与宽各为 50 cm 的栽种盒、剪刀、喷水壶、天平、直 尺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选取 A、B、C3 个栽种盒,在栽种土壤表面画 55cm 的小方格,每小方格中心放一 粒大麦或杂草种子。三个栽种盒的播种方式依次为: A: ;B: ; C: 。 第二步:洒上少许细泥土覆盖种子,喷水壶浇水,把三个实验栽培盒放在 (相同或不同) 的 20左右环境中培养 24 周,每天均保持足够时间的 。 第三步:每天观察记录,统计盒内植株的 等数量特征。比较三个实验栽 培盒的植物特征差异。 预期的实验现象: 。 (2)为了进一步证实大麦分泌物具有抑制狗尾草的生长作用,请你设计实验方案。27 (12 分)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大量使用药物,许多细菌、害虫、植物等出现了抗药性, 抗药性在群体中迅速蔓延。 (1)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细胞质中的 发生了 。 (2)有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