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测周练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1022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学测周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学测周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学测周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学测周练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学测周练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学测周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测周练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州实验中学高二政治(学测)周练二泰州实验中学高二政治(学测)周练二命题人:王家军一、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写“A” ,错误的写“B”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哲学就是世界观或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 )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 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 ) 4、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 ) 5、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 ) 6、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 ) 7、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 ) 8、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参加实践。 (

2、 ) 9、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 2、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是说: (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B、只要造世界就能认识世界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哲学 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 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

3、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 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 )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 B、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 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 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预言都能最终实现 4、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

4、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朱 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这两种观点体现了的分歧是 (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5、“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种观点属于 (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 7、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不为人之

5、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两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 A.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B. 规律能创造和消灭的 C. 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 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8、对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的,人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 是物质的,人们不太容易接受,其原因是 ( )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C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D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9、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 导兴建了水

6、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 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0、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 ,其本意是指 ( )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 D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11、

7、“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 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 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A B C D 12、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共同之处是肯定( )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C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13、

8、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 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要反对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14、 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 飞过秋千去” ,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 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哲学上 看,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体现了 ( )A.“物”与“境”

9、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物”在相对静止下的表现 B.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境”与“物”的绝对对立 C.诗歌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D.诗歌意境蕴含创造性,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15、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 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16、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对人类能否征服癌症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 越肯定了,哈佛大学公

10、共卫生学院癌症生物系主任马克思艾塞克斯预测:大约再过五十 年到一百年,人类将摆脱癌症这个恶魔。这表明 ( )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B.人们的意识行动欠缺计划性和目的性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过于有限 17、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 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 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 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 )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

11、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18、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 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 BY CHINA” (中国创造) 取代“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 )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9、十年前,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启动的刑事审前程序改革示范(试验)项目获得批准立项,经过 8 年来的试验,已经为国家修订刑事诉

12、讼法积聚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 经验。下列古语与材料蕴含“实践第一”观点相同的有 ( )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论衡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 )A. B. C. D. 20、.号称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大火,烧毁了近 2000 平方公里的森林,让老百姓的生 活苦不堪言,同时还殃及了当地的军事基地,逼近了核研究设施,影响了交通运输,可能 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减少 1 个百分点,还将引发全球粮食危机。这表明 ( ) A.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作用相似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1、重庆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对于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 都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