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与创新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0775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突破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大突破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大突破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大突破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大突破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大突破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突破与创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大突破与创新 重大突破与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苏 荣 人所共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百年要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三百年时 间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路程。因而,我们在不断取得伟大进步的同时,有可能 以集中、凸显、紧逼的方式遭遇别人在三百年中出现过的经济发展失调、社会矛 盾加剧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困扰及风险。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 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做出全面部 署,是我们党主动地、自觉地防止和化解各种困扰及风险的高超智慧,是我们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追求、党的理论和实

2、践的 重大突破与创新。由此,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具有非凡的执政能力,并将获得极大 的政治主动。 一、拓宽了党的战略目标 一、拓宽了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将“和谐”列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比目前党章中 的表述更加丰富,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 们党新的战略追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 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包涵着“四 个必然要求” 。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

3、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 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时间跨度上说,是本世纪的头 20 年;从经济指标来说,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一阶段,如果举措得当,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 步;如果举措失当、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长期动荡。因 此,这一历史阶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既是“黄金发展期” ,也是 “矛盾凸显期” ;既面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虽然 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的矛盾和

4、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许多是深 层次的,解决的难度很大。倘若任由这些矛盾和问题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社 会震荡和冲突,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 一重大战略追求, 就是要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可 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长期性、复杂性,使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因而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在

5、社会关系上 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是和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基本思想之一。在 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在实践中,我们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 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 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地解决, 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促进每个人自由 全面地发展,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 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 色社

6、会主义必须构建和谐社会,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全党面前,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总的形势是稳定、和谐的,但也 存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 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和 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逐步显现,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 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当今世界 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国

7、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 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仍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 严重斗争。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高度重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政治稳定 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 保证。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客观需要,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 的战略任务。 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历经

8、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 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 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 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 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 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 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我们党执

9、政必须 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力量。 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发生重大变 化的新情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 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才能不断巩 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 二、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第 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10、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 ,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 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开拓的理论新境界,主要表现为“三个深化”和“三个丰 富发展” 。 第一,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单面发展走向 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曾依据两个标准对社会形态做了两种划分。一是根据生 产关系标准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 二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社会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 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

11、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 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种社会形态。这充分说明了两种不同 社会形态的划分的内在一致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原则和要求显然是以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 的。同时, 决定明确了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其 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明确了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举措。这些内容拓展了把握社会形 态的理论视野,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

12、的丰富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 结构。只有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紧密联系、互相 协调,才能使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2005 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有不 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 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 会建

13、设的精神支撑,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我们党关于和谐社会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观点立足于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并且又对 其有所创新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 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不断消除 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 回避矛盾,相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视矛盾,利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运动 的基本原理

14、,积极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 制机制。我们党对于新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解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丰富和发展 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 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 和谐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表明我们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15、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 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是社会 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明确观点,但提出了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 正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进行 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但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在这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深切 体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

16、逐步意识到,还要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开始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以来, 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强社会建设这一问 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典”疫情提出的问题,群众上访增多提出的问题,新 农村建设中提出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落实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等等,都表明“经 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是要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于是,胡锦涛同志在 2005 年初首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总体布局,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 议通过的决定 ,从这样一个全新布局的视角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不是单纯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 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目标任务,是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准确定位的目标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