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630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孙立平 本文旨在概括分析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市场转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对 这种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本文将表明,要深入研究这场市场转型的逻辑 和机制,就需要深入到这个过程的实践层面。而中国的市场转型过程,恰恰为 分析市场转型过程提供了一个极为合适的案例。一、社会科学的“黑色星期五”与新的理论探求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苏东和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在从根 本上改变着这些社会的基本面貌。对于这样一场变革的研究,也许会成为社会 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的源泉,就如同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成为 几个世纪前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诞生和学科化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那

2、样(孙 立平,1995)。然而,令人多少有些令人难堪的是,在这场大的变革发生的前夕,整个社 会科学界对于这场变革几乎完全缺乏敏感和预见。政治学仍然在以这些社会的 稳定性为前提,研究着这些社会的那些具体的政治问题;在 80 年代之前,经 济学一直在夸张着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经济的能力;社会学所面对的几乎完全 是西方式的问题,而对处于变革前夜的这些社会很少关注。可以说,80 年代以 来发生在苏东和中国的这场巨大社会变革,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 战,有人将其称之为社会科学的“黑色星期五”(Siegel,1998)。社会科学之所以对这样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缺少敏感和预见,与当时占据 社会科学支配地

3、位的有关主流理论范式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这场社会变革发 生之前,支配西方社会科学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的,主要是极权主义和 现代化两种理论范式。80 年代以来发生在苏东和中国的市场转型(market transition )和与之相 伴随的社会转变(social transformation )过程,使得极权主义和现代化理论 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因为,在面对原苏联、东欧和中国自改革以来所发生的 变化时,这些理论范式明显缺少解释力。按照极权主义的理论逻辑,在极权主 义体制建立之后,极权主义逻辑会得到不断强化,而很难发生朝着其他方向的 变迁。而 80 年代以来的市场转型和社会转变表明,这些社会并

4、不是在进一步 地强化所谓的极权主义因素,而是已经开始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根本性的改 造。按照现代化的逻辑,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其精英是否具有现代 性的价值,而在现实中发生的,则是如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重构其经济和社会。 概括地说,80 年代以来苏东和中国所发生的大规模社会变革,已经使极权主义 和现代化的理论范式面临着空前的挑战(VictorNee and David Stark ,1989)。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新的理论范式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理论范式的 目标是,既能够对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重新进行解释, 又能够面对 80 年代以来的市场转型和社会转变。对于这种新的理

5、论探索,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Janos Kornai) 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科尔奈经济理论的重要性表现在,扎实的经验研究和敏锐 的洞察力,使他意识到“短缺经济”这样一种国家社会主义的独特经济现象所 具有的深厚理论内涵,并在其背后发现了“软预算约束”这一独特的国家社会 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短缺经济”和“软预算约束”成为科尔奈经济学理论的 两块重要基石。同时,他也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计划经济中的同一种机制 (软预算约束)先是促成了迅速的经济增长,然后又造成周期性的经济短缺, 并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尔奈理论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对于“短缺经济” 和“软预算约束”这些独特经济现象和运作机制的

6、发现,预示了社会主义经济 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正如斯达克和倪志伟指出的,科尔奈经济学理论的最 大贡献是,他实际上是对“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再生产的制度机制”进行了分析。 像“短缺”和“软预算约束”这样的概念,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运作 过程是极为重要的。更进一步的,科尔奈的理论,不仅提出了一种富有解释力 的模式,而且其本身是高度形式化(formalization )的,这样,就将对国家社 会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引入到了主流经济学当中(Victor Nee and David Stark,1989)。如果说科尔奈所面对的是改革前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 的话,那么作为布达佩斯学派另

7、一主将的匈牙利裔美籍社会学家撒列尼(Ivan Szelenyi )(也正是由于科尔奈和撒列尼以及斯达克等人的卓越的工作,人们 开始将其称之为布达佩斯学派),则开始正面面对东欧的市场转型及其社会后 果。在撒列尼的市场转型理论中,核心的问题是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以及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精英(elites)转换问题。撒列尼拒绝人们关于国家社会 主义是一个相当平等的社会的看法。他指出,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中,尽管在 工资收入方面是相当平均主义的,但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则存在严重的 不平等。撒列尼对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的贡献就在于,他认为,在不平等是由市 场造成的社会中,由国家进行的再分配会降低不平

8、等的程度;而在再分配占支 配地位的社会中,不平等程度的降低只有依靠更多的市场机制。倪志伟则将撒 列尼的再分配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假设加以扩展,从而形成了市场过渡理论(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倪志伟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经 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会导致权力和特权的转移,即从再分配阶级手中转移 到直接生产者手中。因此,在对苏东和中国市场转型过程进行的最初研究中, 基本都肯定市场转型具有一种“平等化效应”(Nee ,1989,1991)。正是 这一点,招致了学术界对“市场转型理论”的广泛批评,后来的许多经验性研 究都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与之相联系的是市场

9、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社会的精英形成问题。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向市场转型对利益关系和分层结构的影响,会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中 精英的形成和继替的模式上。而对精英形成和继替模式的分析,又直接涉及到向市场转型过程对机会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会给 哪些人提供机会,使之成为社会精英?有关精英更替模式的研究和争论,最初 是在东欧学者中间展开的。其中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改革之前的干部在向 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命运,是随着权力的丧失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下降,还是利用 原来掌握的权力和其他的社会资源以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中的机会?换言之,原 来的干部地位使他们在市场机会面前是否具有一种优势的地位?匈牙利的

10、汉吉 斯(Elemer Hankiss)在东欧的替代道路一书中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 程中,权力的作用并不会一下子消失。那些拥有权力的干部,在利用自己掌握 的权力,将自己重构为一个“攫取财富的阶级”(propertiedclass ) (Hankiss ,1989)。波兰的斯坦尼斯基(Jadwiga Staniszkis)在中断的 过程一书中,则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同一个过程。他认为,东欧正在经历一 场“政治资本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典型特点是,原来的政治职务已经成 为为私人积累财富的手段(Staniszkis,1991)。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就 精英的主体而言,在改革前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

11、变化。只不过是由一种类型 的精英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精英,即由再分配经济中的政治精英转变为市场经 济中的经济精英。但人还是那些人。对上述这种关于精英替代的理论模式,撒 列尼等人将其称之为精英再生产理论(theory of elite reproduction)。也就是 说,这种理论更加强调的是改革前后精英的连续性,以及同样的一些人由一种 精英向另一种精英的转化。与精英再生产理论相对应的、撒列尼将其称之为精 英循环理论(theory of elite circulation)。与精英再生产理论不同,精英循环 理论强调的不是改革前后精英的连续性,而是精英的断裂。布达佩斯学派新近的一个重要进展是伊亚尔

12、(Gil Eyal)、撒列尼等人的 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形成(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一 书的出版。也正是因这本书和斯达克等人的后社会主义之路的出版,“布 达佩斯学派”得以命名并为学术界所接受。在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形成 这本重要的著作中,其理论的视野已经由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精英 形成问题转向整个社会的形态(后共产主义或后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及 其形成过程,并力图将对这种社会形态的研究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联系起来。 在他们看来,对古典资本主义的研究诞生了古典社会学理论,而他们对中欧地 区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则形

13、成了新古典社会学理论。他 们认为,新古典社会学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是在于,在古典社会学理论所 分析的古典资本主义那里,私人资本和拥有私人资本的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形 成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一个以私人资本和拥有私人资本的资本 家为基础的社会。这构成了古典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基础。而他们则是在面对 一种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他们所研究的中欧地区, 是一种在市场机制引入之前不存在私人所有者阶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技 术-知识精英采纳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转型策略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形成。 正是这样的一种转型过程为“新古典社会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可能。这种对 向资本主义转

14、型的分析,既不同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古典经济社会理论,也不同 于二十世纪那些有关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如法团主义和管理主义等。作为 对这种转型过程分析基础的,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类型理论。 布迪厄将资本区分为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 不同类型,甚至有时他还使用学术资本的概念。从资本的不同类型出发,他们认为,古典资本主义是由拥有物质性财富的经济资产阶级(the economic bourgeoisies )建造起来的。而后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则是由致力于资产阶 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知识分子促成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仅仅具有

15、地区 性的意义。它实际上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多样性。更进一步的意义是,既然 现在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实:在没有私人资本家的情况下,由不拥有私人资本 的技术-知识精英打造了一种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这就必然会导致对究竟什 么是资本主义这个古典社会学核心问题的重新理解。二、政体的断裂与延续:不同背景下的市场转型如上面所分析的,对于苏东,特别是中欧的市场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 一个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群体或理论学派。概括地说,布达佩斯学派对前共产主义国家市场转型的研究,具有如下四 个特点:第一,无论是对于市场转型的研究,还是对于后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 布达佩斯学派所关心的主要是其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

16、构性特征。第二,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特别是撒列尼所主持的中欧精英转换的研究。第三,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其对精英问题的重视,突出表现出 这一视角的特征。第四,作为上述三点前提和基础的,是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 家,主要是东欧,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社会中,市场转型伴随着政体 的断裂。在这当中,第四点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前提。布达佩斯学派 的主要理论取向、研究视角和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与此有着直接关系的。苏东 的市场转型是与政体的断裂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在大规模的市场转型发生 之前,政体和主导性的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样就为名正言 顺的、大规模的、以国家立法形式进行的市场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转型 的过程中,在很短时间内,社会中基本的制度安排得到了根本的改造。因此, 布达佩斯学派有理由将他们研究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制度和结构的特征上,放在 不同时期正式制度结构的比较上。顺理成章的是,在这样的市场转型过程中, 知识精英起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权力精英由于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