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605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法和认识论23个原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证法(辩证法(14 个原理个原理+1 个过程论原理)个过程论原理)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特点首先是客观的,反对主观编造,第二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学会用 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两种整体观,机械整体观和辨证整体观,联系的多样性告诉我 们在整体联系中要根本的抓住决定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决定事物的规律, 联系还具有条件性。 辩证的整体观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 体,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性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要学会善于分析具体事务,确立整体观、开 发观。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以科

2、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 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 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发展的原理 发展就是指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是指的是事物的向上前进的运动变化,在向上前进中 使得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事物 的产生,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新事物符合发展的规律,具有远大前途,强大的生命力, 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必然日趋灭亡。 3 过程论 任何事物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

3、从产生到发展到最终走向灭亡变 成其他事物的过程,因而任何事物都在过程中而存在,在过程中而发展,最终在过程中而 灭亡,所以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为要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4 度的原理 度是指事物量与质的统一,是维持事物稳定的量的范围、幅度、限度。不能超过度的范围 的关节点,要把握火候,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 5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量的变化,包括事物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一种不显著的变化,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事物质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显著的变化,是飞跃的间断的过程。 他们之间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的量变的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引起新的变化。 判断量

4、变和质变看事物的发展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注意倾向,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在生 物上称为庸俗进化论,政治上称为右倾主义;强调质变而否认量变是激变论、灾变论,左 倾主义。量变和质变的意义告诉我们要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现代化 建设分三步走,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的一致性所引起的相互依赖、相 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对立所 引起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矛盾的

5、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马克思 主义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关系既是同一又是对立的关系,要求 我们在和平发展全球化过程中要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 7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是事物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 提条件,促进了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各自有利的因素,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决定了事物发 展的方向,只能向着对立面转化。斗争性在量变阶段促进事物的发展,在质变阶段促进旧 事物的瓦解和新事物的产生。 总结,正是由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共同起作用,才决 定了事物的存

6、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和源泉。 8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来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体现了第一 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是事物 发展的条件,影响了事物的发展。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9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9,10,11,三个原理是告诉我们认识矛盾原理) 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的发展的至始 至终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 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任何事物,其实质是分析和解决矛盾,矛盾的分析方法就是认 识

7、事物的根本方法。 10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事事、时时矛盾各有不同,因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有哪些方法呢,一方克服一方、 双方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事物、双方同归于尽。矛盾的特殊性特点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马 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首先它是认识事物的 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进而把握事情。其次它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只有抓住特殊矛盾才能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特点是共性的,决定的;特殊性特点是个性的,相对的。相互联 系:个性中有共性,共性离不开个性。在一定条件下

8、可以相互转化。注意倾向,强调共性 而否认个性是教条主义;强调个性而否认共性是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要求我们把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是认识 事物的一般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12,13,当解决矛盾的时候) 12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面对众多矛盾) 区别: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被主导, 支配作用。联系: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抗战

9、和国内战争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告诉我们,面对事物的众多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中心环节。论述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1(主次矛盾关系原 理写上)2 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发展经济,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13 矛盾的主次方面(面对矛盾的双方) 区别:主要方面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的矛盾方面。次要方面是指事物发 展过程中处于被主导支配作用的矛盾方面。联系: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10、的, 两者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老马告诉我们,面对事物矛盾双方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事物要抓本质,面对形势要 抓主流。 14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它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既克服肯定的消极因素,又保留肯定的积极 因素。对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既克服又保留,既克服他们的 糟粕又保留他们的精华。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复古主义或全盘西化是 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民族虚无主义和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也 是不可取的

11、。 15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情的发展要经历两次否定过程。只有经历了两次否定才克服了双方的消极因素,保留了 双方的积极因素,事情的发展才算完成。否定之否定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述。 内容上:任何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内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 程;必然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一个完整周期。 形式上:决定了事情的发展总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情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 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认识论(认识论(8 个原理)个原理) 16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一个过程,什么过程,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把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也就是 说实践是人改造

12、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联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作为认识的来源,实践提供了认识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 才能与事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提供认识的可能,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的发展。作为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 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总结: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7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认识与 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13、的统一。 认识辩证过程的特点是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受认识主体条件生理,心里,实践和 认识能力的限制;其次受到认识客体的条件限制,因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一个逐步显 露的过程。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从而要求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 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一定 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所以要求人的认识一定要与一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事物相统一。实践是 历史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超越了实践或落后于实践都是造成“左” 、右倾 思想的认识论的根源。 1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情现象、外在联

14、系、片面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在联 系、全面的反映。感性认识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的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了唯物论) ,而且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坚持了辩证法) 。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感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来表达。理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感性认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感性认识 以理性为指导,理性认识以感性为基础。 注意倾向: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是经验论,在实践中称为经验主义,强调理性认识 而否认感性认识是唯理论,在实践中称为教条主义。

15、从实践认识是实习第一次认识的 飞跃,如何实习第一次飞跃,这要求感性的材料必须丰富、全面、正确。认识过程要遵循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辩证思维方法毛泽东提出的“去伪存真、取粗存精、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 。 19 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20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相对真理体现了真理的 相对性和有条件性。绝对真理的绝对性有什么决定的?是由他的内容决定的,他的内容是 客观的,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尤其是对整个人类而言,人类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一定可以达到对物质世

16、界的无限认识,从而反映了认识的至上性、绝对性和无 条件性。对相对真理而言,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收到一定条件想限制,对物质世界 只能达到一定是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从而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联系,绝对中包含相对,相对中包含决绝对,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 对真理构成的,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相对真理向绝 对真理发展的过程,最后要注意倾向,承认绝对真理否认相对真理是绝对主义,承认相对 真理而否认绝对真理是相对主义。 21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在实践中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外到内的认识 由主观把握客观,实现主观和客观的 一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一旦主观 把握了客观,就要驾驭客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一旦客观满足了主观的 需要,就形成了价值。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因而具有主 体性、主体的需要不能建在空洞想象至上,一定要建在客观事物之上因而具有客观性,不 同的主体的需求是不同的是具有历史性。 遵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