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9110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珍爱生命珍爱生命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 (节选节选)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 炫耀(xun) 坍圮(tn p) 窸窸窣窣(x s) B.蝉蜕(tu) 熨帖(yn) 荒芜(w) 历尽沧桑(cn) C.雕琢(zhu) 恪守(k) 灼热(zhu) 雕栏玉砌(ch) D.颓墙(tu) 教诲(hu) 猝然(c) 亘古不变(n) 解析:A B 项,“熨”应读“y”;C 项,“砌”应读“q”;D 项,“亘”应读“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失魂落魄 祭坛 坦荡

2、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解析:C A 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 项,“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 项, “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3.(2017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 彩的异国风情。 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 莫及了。 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 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

3、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 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 右绌,狼狈得很。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 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B.C.D. 解析: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 巧妙。其陈述对象必须为“人工的”,此处为适用对象错误;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 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现在多用于形容在某些事物上明显比不过2别人。此处望文生义。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

4、途 径。使用正确。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用正确。左支 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使用正确。温文尔雅:态度温 和,举止文雅。用于人。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4.(2017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 12 岁之间,并且 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 学生完成 20 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 动“互联

5、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 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杂糅;B 项,搭 配不当,“培养”与“美德”不搭配;语序不当,将“三个月内”移至“每名学生”后;C 项, 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推动”与“企业广泛受益”不搭配,或“企业广泛受益”前缺少谓 语。 5.(2017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以口服 药为例,

6、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超过 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第一处接上文“但”表示转折,与前面的作用相反,起 不到治病的作用,就会对人身体产生损害;参考后句“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 疗效”,猜测第二处应填“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第三处,承前转折,后文是结果,可 知应填“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答案: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 好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

7、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 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 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 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 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 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

8、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 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3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 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 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 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 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

9、。尤其午 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 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 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 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 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

10、甚不热 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 除脑瘤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 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 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 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 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 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

11、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 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 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 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 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 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从方才刚

12、进书房时的 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 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选自林文月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是散文开篇的点题之笔,是下文写“午后书房”的开场白, 为下文内容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B.文中插叙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我”的纠结和无奈,奠定了全文 枯淡落寞的基调,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从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看,作者带着中年人

13、的淡定与从容,从午后书房说开去,写了读书 与教书经历中的感悟,情感十分真挚。 D.结尾“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 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4解析:C “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分析鉴赏不正确,应为“作者带着中年人的纠结 与从容”,散文开篇说“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一个“又”字,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淡 定的,而是纠结的,已经不止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 理解。解析:解答这道试题从三个角度思考:描写的具体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表达的 情感。从内容的角度分析

14、,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将时间圈定在午后到薄暮这一段 时间;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是首尾照应,也点明了文题;从情感 的角度分析,灯光的亮度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答案:内容上:揭示午后至薄暮的时段。结构上:点明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内容限定在 书房这一空间里。情感上: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 8.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散文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题要重点把握作者在书房的所思所想体现的具体情感。比如作者在书房喝茶、 思考等体现的是一种闲适的状态,但是教学工作中的事、父亲生病的事,也体现出了作者的

15、纠结和疲倦等。 答案: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如 “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又有落寞而枯淡的,如回忆起 “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也有纠结而疲累的,如回忆起 “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更有豁达而从容 的,如“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技术上无法实现“手机 SIM 卡远程复制”的三个关键性短语。某高校计算机通信专业杨教授认为,“手机 SIM 卡远程复制”从技术上来说无法实现。 记者又咨询了移动通信

16、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告诉记者,和银行卡一样,每张 SIM 卡都具有一 个独立的卡号,相当于 SIM 卡的身份证;同时,每张卡还有一个独立的密码,存放在 SIM 卡的 不可读出区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存在进行克隆的可能。在网络中只能给一个手机卡发 送信号,而能听到别人通话及看到别人手机内容是无从谈起的。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对文段有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概括出 三个关键性短语。 答案:独立的卡号 独立的密码 存放区域不可读出 10.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上的松树都像 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目 光坚定、搏击巨浪的艄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