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靓麻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089733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水青山靓麻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水青山靓麻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水青山靓麻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水青山靓麻港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水青山靓麻港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水青山靓麻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水青山靓麻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水青山靓麻港- 闫庄镇建设“美丽乡村”生动篇原平时报记者蔺红闫庄镇党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推广麻港村党支部、 村委会为乡亲们拓宽致富路子、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的典型事迹,凝聚了镇村两级干部同心建设“美丽闫庄”的合力,全镇上下政通人和,清风拂面,人心思干。进入麻港村,一派山清水秀,清纯的空气沁人心脾。山上云杉、油松碧波连天,一颗颗高大浓密的核桃树硕果累累;山下,1000 亩白皮松满目葱茏,漫无边际。党支部书记田双才兴奋的告诉记者: “再过五年,麻港村就会成为原平最大的绿化村、生态村。”上篇:核桃敲开致富门麻港村位于大山深处,全村 691 口人分散居住在五个自然

2、村落,2358 亩耕地中只有220亩水浇地, 13000 亩荒山荒坡是该村得天独厚的优势,老祖宗留下的300 亩核桃树是该村闻名原平的一张名片。1990 年的麻港村,虽然同全国一样,走过了改革开放的12 个年头,但由于山高沟深,交通不便, 这里的父老乡亲仍然走不出传统的束缚,种的是谷子、小豆等小杂粮,吃的是粗茶淡饭。 尤其是春种秋收, 驴驮人背的劳动让乡亲们喘不过气来。更为苦恼的是, 一年下来,算盘一打, 收入无几。贫困中乡亲们想到了党支部、村委会,把过上好光景的希望寄托在村干部身上。看着乡亲们的殷切期盼,党支部、 村委会下定恒心: 改变驴驮人背的这种生产条件。“两委”干部和全村村民一道筹措资

3、金,用推土机将仅有的一、二尺宽的羊肠小路拓宽到4 米以上,村民一片叫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党支部、村委会着力引导村民在拓宽田间路的坡梁上开始种植大田玉米。可两年下来, 一亩玉米纯收入也只有500 元左右, 乡亲们还是没有脱了贫。看着乡亲们仍然期待的目光,村干部们心急如焚。困惑中,党支部、村委会想到了老祖宗留下的核桃树和一万亩荒山荒坡。麻港核桃相传载植于明初,在原平久负盛名,不光个儿大,仁饱满,味香美,最突出的特点是,两颗核桃放在手里,只轻轻一捏,便皮碎仁出,完完整整,利利落落,毋需石敲锤击。 “我们就在老祖宗留下的核桃树上做文章吧!”在两委会上,党支部书记田双才提出了“栽植千亩优质核桃树”的

4、规划, 全村上下一致响应。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大手笔谋划、大投入推动。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及时颁发林权证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两委”干部还四处奔波,优中选优,引进优质核桃品种,更新换代,把麻港品牌擦得更亮。短短几年,全村新植优质核桃树 1500 多亩,在莽莽麻港山区,鲜绿的“摇钱树”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麻港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千亩核桃带,像一条条绿色的缎带,飘逸在缤纷的麻港山上。随着核桃产量的迅猛增长,全村每年的核桃总产量达到10 万斤以上,核桃销售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要开辟一条核桃销售的通道,让村民们无忧无虑的发展。”田双才说。

5、为了使村里的核桃卖个好价钱,他打起了做核桃生意的主意,多次外出找市场。起初,为了凑够去大同市场143 带挂汽车一车核桃需联手六户村民,这种方式启发了田双才。后来随着核桃生意的扩大, 以田双才为社长的原平市麻港村双利核桃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员按股份购进加工设备和运输车辆,全村核桃按同行业最高价收回,全村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1750元,合作社把收回的核桃进过加工包装推向市场,赢得众多客户上门收购,全村10 万斤核桃很快销售一空,可市场空间仍然很大,。田双才想到到外面收购核桃回来加工。近年来,该村通过合作社渠道,每年收购青皮核桃200 万吨、 干核桃 200 万吨, 加工后被上门的经销商抢购一空,

6、 50 户合作社成员通过加工销售核桃每户每年纯收入一万元。整个村中核桃形成产、 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合作社收购业务扩展到周边几个县市乃至省外,销路打出到国外。在发展核桃经济的同时,党支部、 村委会把目光投向全村所有的荒山荒坡,确定了建设“万亩生态园”的规划,并组织全体党员义务植树,调动了全村的积极性。2006 年,国家新的林权证一出台,麻港村在原平市第一家开始给村民办理林权证并到公证处予以公证。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9 年来,村民植树1200 多亩,以油松、云杉为主的万亩生态园初步建成。下篇:项目拓宽小康路山上栽下摇钱树,核桃敲开致富门。尝到甜头的乡亲们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对村干部更加信任

7、了。如何让乡亲们赚到更多的钱支部、村委会瞄准了村里收入不高的2358亩土地,“怎样引进一个适合的项目,让这土里长出金元宝?”思路一出,村民一致支持。于是,田双才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瞄准与三农有关的项目外出找“凤凰”。终于,他们把一名姓赵的投资商引进麻港村。赵老板逐一考察了麻港村的土质、水源、 气候和栽植的漫山遍野的油松、云杉、核桃树,最后选准了这块“风水宝地”。2010 年,赵老板与麻港村签订30年合同,按每亩每年900 元、每 5 年每亩增值100 元的协议,租地660 亩,当年投资1000多万元,全部栽上了白皮松,建立了白皮松基地,注册成立“林海绿原公司”。村委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 以同样的内

8、容, 和每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按地亩把租金全部落实到户。这样麻港村民不投一分钱,每亩地每年就能收入900 元。“失地” 后的村民干什么支部、村委会又和绿原公司达成协议,由一名村委员主任担任“林海绿原公司”经理,由三名村、支委成员担任班、组长,组织“失地”村民负责对“白皮松基地”从栽树、打药、锄草到过冬、防火进行全程管理。在基地干活的老人、妇女每人每天可挣到80 元,一年下来每人仅此一项收入1 万元;强劳力每人每天可挣到150 元,一年下来仅此一项收入15000 元 .该村强、弱劳动力共计80 人在基地劳动,年创总收入95万元。该村还吸纳四邻五个村的100 多名剩余劳力在基地找到了赚钱门路

9、。2013 年,麻港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 元,由过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 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富裕村。镇党委书记李永生说: “麻港村由穷变富的创业历程再次告诉人们,只要我们党员干部扑下身子, 想群众所想, 干群众所思, 我们就能为老百姓找到一条由穷变富的路子,这方面,麻港村党支部、村委会为全镇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尝试。”站在村中堡子山上看到的麻港村坡地一角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最初萌生的感情,无论经历多少繁华,总记得故乡那条清粼粼的小河。站在堡子山顶,几乎可以看到整个原野和村中的建筑,群山相辅,远峰列秀,故乡的全貌尽收眼底,贪婪的看着这一草一木,尽情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心里在狂呼

10、:风啊,来得更猛烈些吧,吹乱我的头发,掀起我的衣角,让每一丝风都吹进我的每一个细胞,让他们都吸足乡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营养我滋润我,让我的心田在很长的日子里充满故乡的温情。站在村中堡子山上看到的麻港村河地一角麻港村小堡子山凉亭一景凉亭碑记李彦军乳名牛牛,三十二岁,忻州市水利局职工,为民营企业天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俊威科贸公司总经理,本村教育前辈田滋润之外甥,生于闫庄村,母田恒鱼长期于麻港村从教,彦军随母生活就读,母不兴患病辞世,彦军倍受外祖父母及众舅父关怀惠顾,麻港便是其第二故乡,其发奋读书遂入伍参军,退伍后艰苦创业致家兴业盛,教养之恩念念不忘,山水情缘时时挂牵,童年之趣处处眷恋,麻港时事心

11、系胸怀,土圣寺古会新农村建设均倾力相助,今又自行设计独资兴建小堡子山凉亭,与大堡子山关帝庙辉映珠联,又给麻港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卷卷之心暖暖之情唯絮语难表其盛意,谨以立石为志以表彰报效故土之善德撰文:田保亮麻港村大堡子山顶新建的关帝庙关帝庙碑记堡子山矗立于麻港村中心,是村中标志性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景观,亦是古今文明的象征,上有元代古城堡合围,明代关帝庙贯顶,清代石窨悬腰,苍松翠柏掩映,荆藤灌木披身,五村落相拥, ,二河流环抱,本是村人习武自卫祭拜许愿登高赏景之极地,昔日日寇炮火文革厄运令其满目疮痍面目全非,恰逢国强民富人性回归新农村建设大潮,人杰地灵人才志士纷呈爱国爱家重新建设家乡前波后浪

12、,幸忻州市师院附中校长田克勤(乳名恒才,田滋润之四子) ,中纪委审计署国家巡视员刘文杰(乳名天才,刘二年之子)在公务百忙中致力美化绿化堡子山,倾注精力财力物力不计得失,至诚至忠,方使堡子山容颜焕发,更加秀美巍峨圣神,此举村人瞩目路人颔首谨立石铭记其功德昭示村人。撰文:田保亮发展中的麻港村新超市一角宏图绘展改旧貌,山村平添新楼廷,麻港村商品超市小楼胜利竣工了,小楼的落成毫无争议地为小山村建设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穷乡僻壤上联系外面的一扇窗口,小山村建设的历史, 由此将铭记新的一页;超市小楼的启用,既能满足现代化新农村高度信息化的商务需求,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连心桥,同时也将成为村民又一处休闲活动场

13、所。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 小楼的全体经营者将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立足超市实际, 立足国际化经营,立足发展知识经济,坚持 “ 诚信互利 ” 的经营理念, 发扬 “ 和谐、创新、高效、立誉 ” 的企业精神, 为把麻港村超市建设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而奋斗!.感言:便民服务十余载,喜逢盛世挂新匾.麻港村老年文艺队晨曦中、暮霭里有她们潇洒舞动的身影;庆典宣传、大型文化活动中有她们欢快的锣鼓声;感受着昂扬的精神风貌;品味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不老情怀;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为生活展现着美丽的夕阳红!这就是麻港村郭建华和他的麻港村老年文艺协会的队员们留给人们的印象。冬去

14、春来,麻港村老年文艺团经过精心组织、认真演练,拿起锄头是农民,穿起服装是演员,以不懈的坚持渐渐发展为闫庄镇一支引人注目的文艺团体。麻港村老党员和社员代表义务植树村老书记刘成宝、 潘捧和、 田恒山等满腔热情植树不止,时刻惦记着村里的发展与规划,为改变村落后面貌依然保持40 多年不变的情怀。老书记们言语不多,但挂满笑容的脸上总是写着坚毅。40 年来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这几位普普通通的老支书,怀揣一颗一心为民的热心,正谱写着一曲他们40 多年的奋斗与奉献之歌村老书记们、 村民代表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山中的坚守,这种不为名利, 孤独的守望正如他们在麻港村山上种植的一颗颗树木一样

15、,挺拔、亮节,留下阴凉、洒下甘露而无怨无悔,深深地把我们折服。 郁郁葱葱的山林时刻在昭写着他们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 “ 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的不尽动力,更是我辈终生学习的座右铭。麻港村广场上暂放的绿皮核桃和核桃脱皮机核桃是麻港村传统的土特产品, 近年来,麻港村支村委按照“ 核桃富民 ” 的思路,依据地域特色,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专业收售核桃合作社,创有机绿色品牌,走集约规模化路子, 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目标。图为村支部书记田双才个体户白露时期收购的青皮核桃一角。蓬勃发展的麻港村核桃麻港村丘陵地带大多是荒岗野坡,这里土地贫瘠,满山满坡的石头,就是

16、在这样的“荒芜”中,勤劳勇敢的麻港人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把“荒岗老人”的脾性摸了个透,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并用,割瘤、剔疮、敷药、植皮, ,种下了一棵棵核桃苗,让荒山变绿,让绿色造福, 写就了一个个绿色传奇。这种变化的背后除了麻港人战天斗地、气吞云梦的胆识和气魄外, 更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支撑, 使麻港核桃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长周期生产向短周期生产的转变;由高大树形向矮化树形的转变,开创了核桃栽培产业的新纪元。图为核桃收购个体户脱皮后在村广场晾晒的核桃。麻港村山山水水麻港村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村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加强林业生态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林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林业资源逐年增加,林业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2012 年,先后被地区、市评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乡村。麻港村“万亩生态园”区麻港村昔日土地贫瘠、草木枯黄,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已是林丰木秀。2012 年麻港村通过“招商引资”绿原公司的千亩白皮松苗木基地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