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08955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_(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0? ?外交评论 ? 2011年 第 3期*颜琳,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2009级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37)。* *本文系外交学院 2011年度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成果。笔者在此感谢秦亚青教授、 李开盛副教授和 胡莹博士对本文提出的有益启发和建议,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及编辑部老师的指正与修改意见。文章谬误由本 人负责。?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 1970年生效, 并于 1995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机制主要包括以?不扩散核武 器条约? (NPT)为核心, 及其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支持的, 由多边和双边协议、 结构和关系相互连结的网 络。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国际原子能机构( I AE

2、A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CTBT ), 桑戈联盟 ( Zangger Coa - lition)与核供应集团 (Nuclear SuppliersG roup)所组成的两个非正式、 自愿联盟式核供应控制机制以及六个无核 区。参见李少军: ?论核不扩散体制?,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年第 1期, 第 37页; Rodney W.Jones andM arkG. M cDonough, Tracking Nuclear Proliferation, W ashington ,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ress ,1998, pp. 14

3、? 17 ; RogerK. Sm ith , ? Expla ining theN onproliferationR egi me: Anomalies forContemporary Inter nationalRelations?, Inter - national Organization, V o.l 41 , No . 2 , Spring 1987 , pp. 257?260。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颜 ? 琳摘 ? 要 ? 为何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选择放弃发展核武器、 进行核克制? 对于这一问题, 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分别从安全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核克制行为, 但忽视了

4、国家身份、 安全观念认知以及国际规范对国家核决策的作用, 且其思维逻辑也不可能彻底解决核扩散难题。建构主义将观念带到了国家核决策层面。规范说服路径强调国际社会环境对精英核决策的影响力, 核不扩散规范的兴起与传播也有助于说服国家弃核, 进行核克制。但是归根到底, 在解释国家核克制问题时, 需要超越不同理论范式之争, 采用折中主义的方法。关键词 ? 核克制 ? 扩不扩散规范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自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NuclearNonproliferation T reaty ,NPT, 下文简称 ?条约 ?)为核心,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不断发展壮大,?这既是国际社会

5、努力控制核扩散的成果, 也增强了核不扩散规范的国际法律效力。尽管美苏争霸左右着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发展逻辑, 核武器既是美苏争霸的终极工具, 也被用来恫吓和威慑弱国与无核国家, 但是美苏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151? ?了核武器的扩散, 维持了国际政治的冷和平。?在冷战结束后, ?条约 ?及核不扩散机制遭受了来自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等层面的挑战。?然而, 核武器并没有快速地扩散, 迄今签署和批准?条约?的国家已高达 189个,?而南非、 哈萨克斯坦等国甚至放弃和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及相关技术设备。对比少数寻求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如朝鲜、 伊朗, 有高达 95

6、% 的国家遵守?条约 ?,而大多数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这一事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如何解释有核能力与核意愿的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 选择核克制?国家的核克制行为是单一因素, 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围绕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这一核心问题, 本文旨在梳理现有的各种解释路径, 并简要评析其解释的优势与不足。一、 国家的核行为: 核扩散与核克制?条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认定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为核俱乐部的合法成员, 且禁止其向任何接收者转让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 不得协助、 鼓励、 诱导非核武器国家和地区生产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核武器或核装置; 二是禁止非核武器国家和地区接受、 制

7、造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核武器或核装置; 三是确定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尽管绝大多数国家宣布放弃发展核武器, 签署和批准了 ?条约 ?, 但是仍有少数国家规避或违反?条约 ?, 秘密或坚持进行核试验和研制核武器, 例如以色列持 ?核模糊政策?, 印度、 巴基斯坦和朝鲜也分别于 1998年、 2006年进行了核试验, 且有 56个无核国家曾进行了相关的核活动 ( nuclear activities)。?国家的核行为大致可以导致两种后果: 核扩散与核克制。仅以国家是否发展核武器或者进行核活动来区分国家核行为的后果, 这种方法虽简单但却不充分, 忽视?Thomas C . Schelling, The

8、S 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 ass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0 ; Bruce Bueno de M esquita andW illiamH. R iker , ? AnA ssess ment of theM erits of Selective NuclearProlifer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 o.l 26 , No . 2 ,June 1982 ,pp . 283? 306 ; Robert Powel,l NuclearD eterr

9、ence Theory: The Search for Credi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U niversity Press , 1990; RobertRauchhaus , ? Evaluating the NuclearPeace Hy - pothesis :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 l 53, No. 2, April 2009, pp . 258? 277 . W illiam W alker , ? NuclearEnlightenment andC

10、ounter -Enlightenment?, InternationalAffairs , Vo. l 83, N o . 3 , M ay 2007 ,pp. 431?453; M ilagros ?lvarez -Verdugo,? W ill Cli mate Change A lter the NPT Political Balance ? New Challenges for the Non -proliferation Regi me?,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 l 21 No. 1, 2010 ,pp . 2

11、05? 219. 其不包括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朝鲜于 1985年 12月 12日加入?条约?, 但于 2003年 1月 10日宣 布退出。参见 http : / /www. un. org /zh/conf/npt/2010/background . shtm, l 2011年 4月 10日登录。M aria Rost Rublee, N onproliferation Nor ms : Why StatesChooseN uclearRestraint? A thens 第二阶段, 一国积极讨论核选择; 第三阶段, 一国启动核项目或者做出发展核武器的政治决策; 第四阶段, 一国进行第

12、一次核爆炸或者获得第一枚核武器。?国家一旦在国内开始认真考虑和讨论是否发展核武器, 尽管该国未必拥有发展核武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 这也应被视为较轻程度的核扩散行为。而启动核项目、 进行核试验乃至成功研制第一枚核武器, 更将严重威胁 ?条约 ?及核不扩散机制的稳定性。从一国的有核化程度来看, 核克制行为表现为: 一国的核行为至少曾发展到第二阶段, 然后又重新回到第一阶段。此外,核扩散程度也影响国家的核克制行为。当一国还未进行实质性的核活动, 只是考虑和讨论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 或者有意识地为发展核武器而进行相关的科研与工业技术准备, 那么, 国家相对来说更容易放弃发展核武器的计划, 做出核克制行

13、为。一旦一国进行了积极的核活动, 启动了核项目, 甚至成功研制了第一枚核武器, 那么,国家进行核克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解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决定性要素,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家选择核克制的可能性。技术因素、 外部安全因素以及国内因素是国家发展核武器的三大主要原因。技术因素可细分为发展水平与工业能力, 外部安全因素包括安全威胁与安全保障, 国内因素则涉及政权类型、 经济自由化程度、 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以及争夺全球或地区霸权的抱负。?通过对样本的定量分析, 有研究结果表明, 核扩散与经济发展水平、 外部威胁环境、 大国安全保障以及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逐渐降低安全威

14、胁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将能减少国家发展核武器的诱惑。综上所述, 国家至少曾认真地考虑过核选择或进行了相关的核活动, 但后来又宣布放弃发展核武器、 加入 ?条约 ?的行为, 才可被视为核克制。国家的核克制行为既受到核扩散程度的影响, 也受限于技术、 外部安全与国内因素。简而言之, 核克制是指有核能力与安全动机的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或者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及技术设备的行为。二、国家核克制原因分析及其不足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从安全环境、 经济收益与观念身?SonaliSingh and ChristopherR. W ay, ? The Correlates ofNuclearPr

15、o liferation : A Quantitative Test?, Jour - 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8 , N o . 6 , December 2004, pp . 861 , 866?867; 张春: ?弃核的可能性: 理论探讨与 案例比较?,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年第 12期, 第 49页。 SonaliSingh and ChristopherR. W ay, ? The Correlates ofNuclear Proliferation: A Quantitative Test?,p . 868 . Ibid. ,p

16、p. 861 , 881? 883 .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153? ?份的视角分析了国家核克制行为的可能性。现实主义潜在的核逻辑是: 无政府状态和国际安全环境决定了各国都会寻求发展核武器以自保, 核武器扩散是无政府状态下权力竞争的必然结果, 而核恐怖平衡有助于维护国际安全。?鉴于核武器并没有像其所预测的那样快速扩散, 现实主义学者对国家的核克制行为提供了四个可能的理论解释, 分别是缺乏 (潜在的 )安全威胁、 拥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核武器容易引发安全困境、 国家存在其他可替代的威慑手段。首先, 缺乏 (潜在的 )安全威胁有助于控制核扩散, 促进国家的核克制行为。国家的核决策受制于国际安全环境, 当面临确切或想象的外部安全威胁时, 国家更可能发展核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而一旦安全威胁大大下降甚至消失, 国家的核克制便成为可能。在冷战期间, 美苏两极格局减少了不确定性, 降低了 (潜在的 )安全威胁, 有助于抑制核扩散。?审慎的现实主义则强调地区安全环境决定了国家的核决策, 即国家对外部安全环境的评估, 以及国家在地缘战略环境中同敌国和盟友的互动影响了国家的核决策。面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