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08570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6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14)(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报刊搜集作文素材 300 篇十四报刊搜集作文素材 300 篇十四 、沉痛之言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当年在英国求学时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等同窗数载。归国后,伊藤博文所学成大用,而严复则至死不过是一个“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的空衔闲职。炎黄春秋第 9 期刊登李钧文章,揭开严复仕途乖蹇之谜。 严复仕途不顺,固然与其遇人不淑及清末的政治腐败有关,但是也与其性格缺陷及私德不“严”有极大关联。 严复急于用世却不谙韬晦,好逞口舌之快,时有激烈言词,为时人所侧目。同时,“吸鸦片”给严复一生中留下最坏的名声, 更影响了他的仕途。 严复 1890 年致四弟观澜信中说:“兄吃烟事,中堂亦知之,云:汝如

2、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中堂真可感也。”但是严复并没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讲究, 要专门从上海购买上好的烟膏, 他的书信中就有许多嘱其妻从上海购买烟膏的记录。严复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他 1919 年曾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此真沉痛之言。事实上,他在安庆学堂受到攻击以及教育部驱其辞北大校长时,“吸鸦片”都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3、 无法克服自身的欲望,这本身就与中国传统的禁欲主义道德相背,很难为“道统”所容,何况严复除吸鸦片外还有嗜赌、占卜、吃花酒等恶习。 、课本假新闻 据重庆晨报9 月 9 日报道,开学伊始,重庆主城区唯一使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的南坪小学校长发现,四年级上册(7 册)10 单元课文钱被风刮跑以后是“著名”假新闻后,立即致电北师大出版社,要求尽快对此进行修订:“我们学校拒绝教孩子学这篇课文!” 据了解, 这篇“新闻”出自东北一名业余作者之手, 后来转载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 人民日报上,当时曾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但是到 90 年代以后这篇新闻被认定为假新闻。 、只要你想 一黑人母亲带女儿到

4、伯明翰买衣服。一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试穿,傲慢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我就换一家店购衣!”女店员为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间试衣间。 又一次,女儿在一家店里摸了摸帽子而受到白人店员的训斥。这位母亲再次挺身而出:“请不要这样对我的女儿说话。”然后,她对女儿说;“康蒂,你现在把这店里的每一顶帽子都摸一下吧。”女儿快乐地按母亲的吩咐,真把每顶自己喜爱的帽子都摸了一遍,那个女店员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 对这些歧视和不公,母亲对女儿说:“记住,孩子,这种不公正不是你的错

5、,你的肤色和你的家庭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无法改变也没有什么不对。 要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只有做得比别人好、更好,你才有机会。” 从那一刻起,不卑不屈成了女儿受用一生的财富。 后来, 这位出生在亚拉巴马伯明翰种族隔离时期的黑丫头, 荣登“福布斯”杂志“2004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宝座,她就是美国国务卿赖斯。 赖斯回忆说:“母亲对我说,康蒂,你的人生目标不是在白人专用的店里买到汉堡包,而是只要你想,并且为之奋斗,你就有可能做成任何大事。” 、不要为难 一天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街上的行人纷纷躲进两旁的店铺。一位装束简朴的老妇人走进费城百货公司。店员们对她并未在意,只有一位年轻人走

6、过来对她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老妇人莞尔一笑, “不用了, 我只是来避一下雨的。 ”随后她又有点不安,觉得该买点什么。这时小伙子搬来一把椅子,并说:“您不用为难,坐着休息就是了。”雨过天晴,老妇人向小伙子道了谢,并要了他一张名片。 几个月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收到了一封信,要求派那位年轻人前去收取一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并让他承包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订单。 总经理一算,这封信带来了相当于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他迅速与写信人取得联系,方知是那位避过雨的老妇人,她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随后的几年,那位年轻人成为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 、真正的告别 北京六

7、部口,30 年代的崇德中学有一双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 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 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 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分手在芝加哥市。此后二十年,邓杳无音信。 1972 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旧家具被人匆匆搬走。上面特地派来木工,把邓稼先的一个旧书橱打磨赶制,又匆匆装上一面穿衣镜,使之一天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大衣柜;破旧的地板上了蜡,又有人从办公室扛来沙发, 送

8、来了良种西瓜、 巧克力和一箱汽水。 仿佛是在戏台上置景。 邓稼先默认了。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 杨振宁一进屋门, 环视片刻, 便径直向书架走去。 这已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毛泽东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 1964 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 他不愿点破, 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这次会面的气氛比 1971 年的第一次会面要自然和活泼得多。那一次是在宾馆,大概这一次毕竟是在家中

9、。杨振宁吃着西瓜,喝着汽水,一会儿直言不讳地评论中国“不能调动人的进取心”, 一会儿说起他在美国搜集的中国“文革”街头小报, 一会儿又谈开了联邦调查局。忽然,他问:“这是你们的家吗?” “是,是,”邓稼先用事先统一过的口径回答,“是许鹿希医学院的宿舍。” “怎么没有儿子的床?”杨振宁聪明过人。 儿子的床的确在布置“客厅”时拆了。 邓稼先没料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会看得如此精确。还是许鹿希反应敏捷,她忙打掩护:“儿子在爷爷家住。” 后来邓稼先又请杨振宁吃了一次烤鸭。和他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 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 两个物理学家都在有意选择非物理学的

10、话题。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飞机腾空不久,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急件的。 当他拆开信封, 一眼看到熟悉的

11、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时,泪水夺眶而出。 1957 年, 当杨振宁赴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 评委会要他提供一份英文的演说稿。杨振宁回答:“不,我要用中文写。”评委会说:“中文演说稿无法排印。”他坚定地回答:“那就请复制我的手稿。” 杨振宁常常从美国飞来。邓稼先的家是他平静而温暖的港湾,在邓稼先的身边是自由的。 你给我找辆自行车! 干什么? 我们一块儿到香山去玩! 我可不敢。人家能让吗?! 真遗憾。那我们谈点什么吧,宇宙不守恒定理?规范场论? 常常,他俩的谈话就是一张纸一支笔。 那天在仿膳,席间,轻松的谈话之余,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苏联人用了

12、三年多,英国人用了四年,法国人用了八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的神色突然变得严肃了。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在心中憋了许久的一个问号,一缕歉意在他心中浮沉,但他无法满足朋友的探究心愿。这不是一个人的秘密,是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秘密。沉默,这是渴望理解和渴望被理解之间的沉默。 出仿膳,邓稼先夫妇陪同杨振宁到北京图书馆,杨振宁要查阅一本古籍珍本。许鹿希后来隐约记得,那是一本中国古代哲人的著作。杨振宁查阅完毕,在许鹿希的小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难实至易似至繁实至简。1986 年 5 月 30 日下午,杨振宁去医院看望术后不久的邓稼先。 当他滔滔不绝地对邓稼先谈起世

13、界前沿科学的进展情况时, 邓稼先的额上正沁出一粒粒虚汗。 6 月 13 日,是杨振宁离北京回美国的日子,他又一次来到医院。两双手打墙球的手,写物理公式的手握紧又握紧是真正的告别,不再是“再见”了。 、不能人云亦云 冯至以诗人和学者闻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他醒目的位置。叶廷芳在 9 月 16 日的文汇报上撰文回忆了冯至先生的两三事,展现出一位大师的精神人格。 在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年代,北大在西语系掀起了一股“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的热潮。 各个专业都忙着拟定自己的“重点批判对象”。 德语专业的 5 个年级的一百多位师生集中在民主楼楼上的一间大教室里, 大家几乎一致提出要以歌德为重点

14、, 因为歌德年轻时就欣然去朝廷做大官,不惜与王公贵族为伍,而且恩格斯也说他有“渺小”的一面。这时站在讲台上主持会议的冯至先生表现出一种难言的苦衷, 但大家都在等待着他回答。 最后冯先生不得不以深沉而诚恳的语调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还不知道,歌德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崇高的威望!如果我们批了歌德,会伤害德国人的民族感情的。”“伤害民族感情”六个字掷地有声,大家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动,会场上久久鸦雀无声!冯先生鼓励大家提别的作家, 但个个目瞪口呆。 这个由冯先生亲自主持的“大批判动员大会”就这样不了了之。 90 年代初,我在编一部论文集,邀请多人分别撰写十几位现代主义作家,每篇三、四万字。其中里

15、尔克这一篇,我想冯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开始他不大肯答应。在我的极力动员下,他答应了。但截稿时冯先生未能交稿。于是我给他宽限三个月,结果他还是不能交稿。我又往后推三个月。最后我去要稿时,他却抱歉地说:“叶廷芳,我跟你说实话:里尔克的后期作品我并没有搞懂。”我听了十分震惊,觉得这位老先生真了不起,居然在后辈面前摧毁自己的权威形象。 便宽慰他, 说: “现代派的作品看不懂是常事, 但资料那么多,您参考一下别人的就是了。”他马上反驳说:“诗这东西主要靠理解,别人写的是别人的看法。不知为不知,人云亦云那是问心有愧的!”在尔后的学术生涯中,他的这段话时时都在警策着我。 、善意的谎言 高中毕业时,他看

16、着毕业证书上的各科成绩分数单,就知道大学一定与他无缘了。三门理科都不及格,惟有语文考了个 95 分,这样的偏科哪里是考大学的料子? 班主任老师看着他落寞的表情,对他说,老师是学过麻衣相术的人,从他的面相看,他不应该是那种一事无成的人。如果努力,在他 35 岁的时候有成文学大器的可能。 多年后,他已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作家了。他在城里买了房子,将妻儿接进了城中,一心一意地做起了文学撰稿人。他逢人便说,是老师那个预言让他改变了人生。 就在一个冬天的傍晚,他几经打听,登上了昔日老师的家门。当年英姿勃发的老师已白发苍苍,瞅着当年的学生,没有认出他是谁。他激动地对老师谈起了他当年的那个预言,老师却说:“我会麻衣相术?呵呵,不会吧,我啥时学过那玩意儿?” 走出老师的家门,他泪迷双眼。他知道当年是老师给了他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正是因为这个激励着他一生的谎言,让他改变了人生。 、成功的秘密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 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