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08347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 (thing)的:由物與實質、形式爭辯談起 1. Mauss, M. 1990(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2. Polanyi, K. 1968(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 3. 黃應貴,1974, Tiv 與 Siane 經濟:經濟人學的實質派與形式派之比較 , 中央

2、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5:145-162。 邱澎生 (1998/03/12 底稿;2004/08/05 改寫報告於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期中研討會) 以上三份著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 K. Polanyi,開啟 1960 代經濟人學的實質與形式爭辯;第三篇文則分析此派作品背後所反映的同目標、預設與取徑;而第一部部專書雖發表於派爭之前,但卻相當程影響 Polanyi 對經濟過程的深刻反思。我先分析 Mauss 作品,其次分析 Polanyi文,並帶入黃應貴對派作品的討,最後再試著由其中線談談如何看待 物的 。 Mauss在物一書中,1經常出他對群體和個人關係的關懷,這裏包含他對社會凝聚(

3、social solidarity)如何形成、群體義務個人自由以及對群體慷慨自私自間緊張性如何調整等等問題的關注。 物是作者探究人社會中交換為與約為關鍵課題的一部份研究內容,Mauss針對古代社會普遍 (而現代社會則有時偶然) 發生的 約性物 (contractual gifts)進的考察,他以民族誌和語學等資對這種特殊的約為進描述與分析,進而探究存於約性物背後的機制 (spiritual mechanisms)究係如何運作。構成約性物的機制為何?直接引用作者的話,即是:那些迫使受人必得回的法制與個人自動機 (the rule of legality and self-interest com

4、pelling the gift to be obligatorily reciprocated) ,或也可成是 : 存於物之中那些迫使受人回的 (the power resides in the object to cause its recipient to pay it back) 。 Mauss 將其研究地區所盛的彼此交換約性物的過程,稱為是報償 (法文原文為 prestations and countre-prestations , 英譯做 total services and total counter-service) 。對此種兼具約與交換性質為的研究,1 中譯本可:牟斯著,汪珍

5、宜、何翠萍譯, 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台:遠出版公司,1989) 。 1 1 2 2 原先只是做為 Mauss 全面考察 古代約形式 (the archaic forms of contract)研究的一部份。在研究當時 Polynesians 人的經濟與法制系統時,作者即發現古代社會中有一種特殊的約交換為,這種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進交換的主體,經常是群體(指氏族、部、家庭)而非個人,群體才是彼此執約義務的法制實體(legal entities) 。二是交換的內容和方式甚廣,舉凡宴會、典、征戰、婦孺、節慶與市集,可以是交換的內容或方式,在市場上交財貨過是其中的一部份。三是這些交換

6、為在表面看是出雙方自願的互贈品,但實際上卻帶有絕對的強制性,有任何一方執約定,即會引發隱然對峙甚或是公開衝突 (頁 5) 。具有上述三項特徵的交換為,作者即稱之為 報償 。用涂爾幹式的學術語言,報償其實即是一種整體社會事實 (total social facts) ,故 Mauss 有時也稱其為 報償系統 或是 報償制 。這種系統或制,基本上是一種尚往的物品交換,但有些地區將其發展到極端,這成為美Rocky 山脈一帶土著的誇富宴 (potlatch) 。在誇富宴進的過程中,表面上雖然是在交換物,但私底下卻充滿互別苗頭與相敵視(rivalry and hostility)的情緒;宴會與爭鬥,經常

7、只有一線之隔,宴會時常即以毀物鬥奢甚或是血衝突收場。 作者要問的是:為何報償制中的物具有迫使受人回的?作者提出四個層面的觀察:母系財貨與父系財貨區分系統的影響、物品自身的法、由約性物轉換為人群道德規範的影響,以及對祗犧牲儀式的影響。 在物品自身法方面,作者強調個人受觀系統影響的重要性。他以 Samoa和New Zealand的Maori人為做明 : Maori人認為物中含有hau (a spiritual power, 法 ) ,在此觀影響下,物品其實並非是沒有作用的(not inactive) ;一件動中的物品,會因為 hau 的作用,最終還是會使物品自己想要回到自身源出的森、樹叢、土壤以及

8、最初擁有他的氏族去,因而物品總會藉由宴會、節慶、物以及其他等值或是高價值的物品,再次回到當初物品轉的起源處。因此,物品(thing)只是物品,他只有個體性(individuality) ,也有性 (soul) ,在約交換中的物,在古代社會中的人群看,其性質其實是一種物性與性的綜合。 在這個物品轉過程中,由 Maori 人的 hau 觀點看,現今的第一個送者,其實即是當初的最後一個收者,而贈送別人高價值的物品,其實即是代送人對受人的支配,因為日後受人對送人即有回的義務。以這種對人 (包括群體和個人) 、物品以及 hau 三者間關係的觀察為基礎,作者特別指出:無是一般性質的報償,或是極端報償形式的

9、誇富宴,裏面反映著與者在群體觀系統影響下的性計算為,因為送者清楚地知道,受可以增加自己群體對他者群體具有的權威和 (頁 11-13) , 這裏面所反映的 , 並只是像 Malinowski之前所觀察到的人們藉贈送財物展示權的情感作用而已。 在 Mauss 看, 形式 (form)和性 (reason)之間,其實顯現著一3 3 種多重對應的函關係。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區域內,一種社會系統,即具有一種具體對應的心智態(one social system, one precise state of mind) 。社會系統是外顯的形式 ,心智態則是內在的性 。然而,form 與 reason 之間的對應關

10、係其實是多重的,隨同文化區而有所差。表面上是交物品的市場形式 ,但交換物品的雙方其實一定是依賤買貴賣的性在操作,而可能是出於一種物品兼具性的性 。所以,儘管形式 (form)相同,但卻對應著同的性 (reason) 。以經濟系統而,盛約性物交換的古代社會,並非可用自然經濟概括,因為其貿活動與市場系統也很發達,有市場經濟的 形式 ,但卻與起源於近代歐洲的 功主義式經濟 有所差 (頁72) ,具有同的觀系統做為市場經濟運作的特殊性在運作。 Mauss 著重分析的,經常是形構人群為的一種意圖之外的結果 。如救濟他人的慈善為,其實其原始根源可能即是由物終須轉以及向祗犧牲祈求庇祐。與其 Mauss 要分

11、析經濟為,如他要分析經濟為背後所反映的觀系統,而且是那些有助於社會分工的觀系統;用 Mauss 自己的話,他要回答的是:Durkheim 曾問的形構(人群或個人)經濟價值背後的宗教性因素 究竟為何的問題 (頁 72) 。Mauss 只是要分析經濟系統的形式,重要的是,他還要探究出讓同形式經濟系統得以運作的背後觀或性。 Mauss 著作影響 Polanyi,然而,Polanyi 著墨多的是:同型的經濟為如何運作?以及同型的經濟為如何變遷?藉由比較文化區中經濟體系的同運作機制,Polanyi 試著擴大社會科學對經濟為的分析架構。 1958 ,Polanyi簡賅地將當時社會科學所的種界定經濟現象的述

12、,區分為實質 (substantive)與形式 (formative),2並謂述在本質上亳無共同之處(have nothing in common) ,因為前者要討的是事實 ,而後者則只是在進輯推演 。Polnayi將人社會中經濟體系運作的機制,區分為互惠(reciprocity) 、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交(exchange)三種原素,同時空下的經濟體系,即是分別依三同機制原素而促成經濟為。 互惠、再分配、交等三種同原素的組合方式有,即構成該地區當時的特殊經濟運作機制。在實質者看,經濟為其實是一個經濟為被制形構的過程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

13、ss) ,Polanyi強調:社會科學家在分析經濟為時,重要的是要能擺脫形式者純然側重分析交要素在經濟機制內關鍵性的限制,應該要擴展研究視野,同時觀察互惠、再分配和交三要素如何共同形塑經濟機制,亦即:觀察經濟為(用Polanyi的話,其實應成是經濟過程 ,economic process,指的是財貨2 Max Weber 其實早即將經濟為區分為形式性與實質性,但 Polanyi並未明確交代他與 Weber 這個概間的關性(Cook, S. 1968. “The obsolete anti-market mentality,” p.226) 。 4 4 轉運動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崁入當時、當地的經

14、濟制裏。 形式者對Polanyi為代表的實質者做種回應,3而回應的基本內容,主要在於強調實質者對經濟學分析方式的認夠全面,經濟學的分析,其實只是分析市場中的交為而已;而就算經濟學分析真的偏重於討交為,那也只是出於學者對分析對象的選擇,這些學者先將互惠、再分配等非經濟因素假設為常,集中心去分析市場上的交為,這並是只重輯分析而管事實存在與否。在 形式者 看,Polanyi對經濟學分析只重logic重fact的批評,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未能清楚學術分析的性質本即是要對社會現象進抽象探究,這並是經濟學所特有的特徵。 綜合觀察經濟人學在 1960 代前半期發生的實質與形式爭辯,正如黃應貴文章所指出的,派作品其實在述上缺乏真正的交集,只是較多地反映派學者的同述目標、對話對象,以及各自偏好的預設和取徑。黃應貴以十個指標明派的種種同 (頁156-158) , 尤其是其中對 人與社會關係 、 emic或 etic 同的民族誌取徑最為明顯,實質者偏好用社會為自變、 人為因變,以及採用土著觀點的(emic)的場區分現象、討問題、形成;而形式者則偏好用人為自變、 社會為因變,以及採用觀察者觀點的(etic)的場。 無 Polanyi 是否真有反 市場 的心態,至少,以分析人群經濟為而言,他僅擴大研究者的視野,並提供一個比較清楚而又可供操作的分範式(paradigm) ,在進經濟為與經濟制比較時,這套範式是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