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79333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纳米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杨建设杨建设1 1,2 2 ,方显明,方显明3 3 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3广西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Promising Application of Nanobio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Jianshe Yang1 1,2 2, Xianming Fang3 31 Life Science School, Northwest No

2、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2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3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uangxi TCM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中医药学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为华夏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取法自然,法象天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发生

3、发展皆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是自然科学体系与人文科学体系的完美结合。至先秦及两汉时期,中医药学已建立起了自己完备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金櫃要略两部巨著的出现集其大成,时世已降,众多的理论探讨及医学实践使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至臻完善。 杨建设,男,1975 年生,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创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理学博士,从事放射生物学、纳米生物医药研究。 方显明,男,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也逐步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

4、的发展空间,然而,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中医药理论是一个系统科学,宏观世界,微观个体,无不涵纳于其中。但是至今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如:气、血、阴、阳等的认识还没能叩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门。纳米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其特点主要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尺度微观特性以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命现象进行广泛的研究。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纳米尺度的物质存在着生物安全性威胁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尺度物质的接触或者摄入,可能会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凡是有弊必有利,正是基于纳米材料的尺度微观性,医药生物

5、学界已经把纳米材料作为生物大分子或者药物的高效载体而纳入科学研究之列。自从 1991 年日本科学家 Ijima 教授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碳纳米管以来1,碳纳米管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之中。大量的实验证明,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具有极低的毒性,水溶性的碳纳米管可以很快地被细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如果他纳米管通过修饰而携带了靶物质,那么该物质就可以直接在细胞内部发生相应的生物学作用2-4。在 863 计划支持下,我国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药物研制技术,纳米检测、诊断与治疗技术,纳米生物器件等方面。(1)研制了一批生物纳米器件。通过在纳米颗粒材料上修饰对特异检测对象有响应的

6、敏感试剂,开发了多种生物传感器,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利用配体受体结合原理,在荧光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能特异识别肝癌细胞受体的乳糖酸配体,高选择性、特异性地识别了肝癌细胞;基于生物纳米技术建立了新型 SARS 病毒核酸探针,建立一种用硅壳纳米颗粒在玻璃芯片上对 SARS 病毒基因组片断进行检测的新方法。研发了荧光磁性细胞靶向多功能纳米生物器件;发明了简便、安全、高效、廉价的核/壳型半导体荧光量子点的合成方法;研制一系出列性能优良的量子点产品和新型纳米生物器件。(2)初步建立了单分子 PCR 扩增技术。初步建立了单分子 PCR 扩增技术,在拷贝数低于 10 时,成功实现对 DNA 分子的

7、 PCR 扩增,可以达到一定的扩增成功比例。那么,先进的纳米生物技术能为我们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什么帮助呢?这个问题值得广泛的思考和深入的探讨。长期以来,现代医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医学理论存在着自圆其说的现象,很难以客观事实来说明该理论的科学性。暂且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与否,是不是中医理论体系只存在于理论认识的层面,而真的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呢?这也是中医面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主要的质疑。而现代中医学家们也通过不断地努力力求获得直观的、经验的依据来回答这一质疑。经络学说中经络的存在是一个关注的焦点,虽然古代医学家们以客观的人体为参照,取法天地,比象自然,在人体内描述了经络的存在、循

8、行以及穴位的分布,但始终对经络为何物未有描述。我们接受这样的观点,人体内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灌注周身,循环不息,从而使人处于一个“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纳米材料是一个极微观的物质状态,是否可以借助这一特殊的物质形态来求证经络所在呢?中药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体现,然而中药是以什么成分、以何种代谢方式在人体内发挥治疗疾病的功效的呢?这是一个极为令人困惑的问题,按照中医理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通过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现代医药学却要从中药中寻找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来认识中药,从而分歧百出,莫衷一是。这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也正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不和谐性。我

9、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传统的中药方剂制成纳米颗粒,并辅之以现代影像学技术来追踪中药与人体作用的具体所在?这样既保持了中药配方的理论依据,又防止了有效成分学说指导下的药物分析异常困难的局面。总之,介于中医超微观元素与巨观科学证据之间的微观纳米尺度材料为我们研究中医理论,寻找并建立该理论的科学证据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参考文献1 Iijima S. 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 Nature 1991;354:56-582 Shi Kam NW, Jessop TC, Wender PA, Dai H. Nanotube molecular trans

10、porters: interna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protein conjugates into mammalian cells. J Am Chem Soc 2004; 126:6850-51.3 Shi Kam NW, Dai H. Carbon Nanotubes as Intracellular Protein Transporters: Generality and Biological Functionality. J Am Chem Soc 2005; 127:6021-26.4 Pantarotto D, Singh R, McCarthy D, ErhardtM, Briand JP, Prato M, et al. Functionalised carbon nanotubes for plasmid DNA gene delivery.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4; 43:5242-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