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设计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4964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拿来主义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拿来主义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4 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 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唯一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 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 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 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 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 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把自己培养成为

2、高素质的人才。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 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 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 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 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 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 的语言特

3、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 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用教材教” ,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2 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 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

4、提高课堂效率。3 阅读鉴赏, “读”是前提。 “读”中“探究”问题, “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 文第一、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四、教学目标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 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 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二)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

5、“整体把握” )2 课堂延伸,拓展思维如果我写拿来主义 ,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二)过程设计: (1)赏析 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2)赏析 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3 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 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 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比较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

6、整合)(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 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 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 深与灵运。 ”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 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 (以上变换角度 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 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一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