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4413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必修地理 3第三章教材分析一、宏观分析(一)时代背景分析地理学起源于人们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的积累和总结,所以有人说地理学起源于区域地理,最终还要回到区域地理。近 20 年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逐步上升。1994 年全国高考取消地理课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学科在国家经济中的实用性,没有在中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体现。于是在 1997 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出现了选修地理第二册的国土整治系列案例。然后,随着 2002 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又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地理 3的区域地理模块。当然这不是完全为了地理要纳入高考,而是在我们中学地理教育中必须告诉学生地理学在解决国家经

2、济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是要告诉学生该区域有什么地理事物,在哪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区域法展中的各种地里问题。(二) 、教材整体分析1、“地理 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 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 1”、“地理 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2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的认识层次、不同的时空尺度,也包括了自然与人文诸多要素。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可操作化,从而引向深入

3、,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包括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而“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因而,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应采用不同的措施。所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给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地理 1”和“地理 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 2”的最后部分,可看作是“地理 1”和“地理 2”的总结,概括了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地理 1”和“地理 2”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地理 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使

4、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地理 1”、“地理 2”到“地理 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3“地理 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这也就为学生学习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尽管上述选修模块属于部门地理的范畴,然而,把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地理实践的方法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迁移的方法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先选择学习选修模块,则同样可为学生学习“地理 3”提供有益的帮助。“地理 3”中的“地理信

5、息技术”,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组成。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有关技术和理论的支持,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组成基础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2、“地理 3”的内部结构分析本模块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

6、,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4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是“地理 3”的核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必然各有其特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采用案例方式,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

7、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较为典型的范例,或说五个论题,以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第三部分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所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的对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科学诸多关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都可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中介绍这些内容时,有必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二、微观分析5(一) 、

8、单元结构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学习一个区域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前面内容学习,学生在掌握区域特征分析方法、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分析方法基础上,学习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的一般方法。本章以山西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掌握分析区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能源开发首先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在分析该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特点。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时,要突出以下要点:、1、 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

9、境状况;、2、 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3、 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首先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其次分析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具有利条件说出发展主要内容,据制约因素探寻综合治理对策。使学生掌握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与过程。62、单元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有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为我国河流整体流域管理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想和方法。3、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共 2 节内容

10、,计划安排 5 课时,其中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2 课时)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2 课时) ,单元问题研究(1 课时) 。节次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知识本节教学建议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本节重难点是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山西省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山西省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整顿的有效对策。从山西省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入手,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重点剖析该区域在我国能源基地建设中优势套件,以及在能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7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11、与开发的方案,以及对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教学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让学生在了解该流域基本情况、管理特征、机构发展基础上,通过该流域治理前后环境特征比较,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为我国河流整体流域管理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想和方法。(二) 、智能情结构具体分析第一节第二节知识与技能1、 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 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3、 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4、 理解山西省构建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1、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2、 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85、 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治理的关系

12、6、 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7、 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它工矿区环境建设出谋划策施。3、 学会运用图表与资料,分析大坝建设的意义,培养运用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2、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1、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提高处理信息与资料的能力。2、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逐步领悟知识。情感、态度与

13、价值观1、 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的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的能源基地的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2、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人与地协调的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由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联系周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区域的国土整治出谋划策。93、 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异、要学会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三) 、课文、图像、练习表述结构分析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

14、、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不同区域的资源不尽相同,本章两节重点探究了后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以山西省为例,从其优势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出发,探究了能原地建设、煤炭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分析了本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二节,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并进而探究了流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后果10课文案例分析:课文案例案例学案例提取-此类区域的研究思路原理规律运用山西能源资源开发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

15、区域优势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的丧失丧失的原因(主要矛盾)探究可持续发展展策略油气资源丰富的塔里木盆地、煤铁资源型的辽中南等地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流域开发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开发建设的建议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地理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从有利因素寻流域发展方向,由制约因素探综合治理对策长江等东部河流、西北内流河、西南国际河流域等区域自身各有特点,同类区域(如能源区域、流域)又带有共因素影 响与后 果形地多山,地形起伏大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高强度种棉花;陆路交通不便;水能资源丰富;水流不稳,航运不便。气候亚热带,温暖湿润

16、冬末春初多雨,洪涝频发开发自然背景矿产煤、铜、铁等丰富煤炭和木炭炼铜,形成酸雨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人类早期开发11性。我们无法探尽所有区域,课本用案例(山西、田纳西河流域)“以点带面”来探究此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课本案例是学材,其地理素材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要对案例认真解剖、透析。学习“山西”案例,要学会评价其开发条件,通过资料分析其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了解其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学习“田纳西河”案例时,结合图表会分析其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开发的意义。基础知识的铺垫:如回顾能源分类、中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某些能源的分布区与消费市场关系、水文水系含义、影响河流航运价值因素(水量大小与变化、经济发达程度)、影响河流水能资源因素(流量、地形落差)、中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世界大河的大致分布及其基本的地理要素。空间定位和整体把握:区域位置区域自然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把握区域特征,探究区域发展可用列表比较法、简图示意法、因果关联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