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3443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剖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2016-04-21 侯兵 新政治经济学摘要: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包括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展示的博物馆型发展模式、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以关联产业为依托的融合发展模式等三种,其共性问题是除了对文化开发的功利性定位和地方文化基因展示不够之外,割裂了文化空间的延续性和整体性,阻滞了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与利用。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同构及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三方面,同时应尊重政府、市场、企业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诉求。在路径选择上,要构建“战略文化组织”的三维协同体系,战略协同是主导、文

2、化协同是核心、组织协同是保证,三者相互作用,以形成目标明确的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路径。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指导和旅游先发地区引领作用下,各地掀起了发展文化旅游的热潮。文化旅游已然成为国家和地方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和用以区别与他地形象和优势的依托。然而,由于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多元化及各地对其认识的局限性,文化旅游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009 年,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旅游发展中必须要秉持的基本准则,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

3、本途径1。当前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基于特定行政区“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外来商业文化常常占据旅游开发的主流、文化旅游市场活力不足等。其中,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雷同单一、缺乏地区间的联动与协作是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地方文化自觉和自信自强意识的增强,依托地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共识。文化的空间分布或其影响多具有跨行政区的特点,追溯单一行政区历史的文化资源往往是碎片化形态,难以全景展现文化资源的特色和魅力。而从资源利用角度看,文化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带来了文化旅游属性的复杂性,对于由若干行政区共享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问题,如何规避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需要

4、相关地区达成共识。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维上,各类文化资源适合怎样的旅游开发方式,文化的原真性如何保留和传承,地区间是否适合相同或相似的开发利用方式等,都是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认真审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文化旅游不是特定行政区或旅游区的独立行为,需要兼及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属性的考虑,进而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文化旅游的合力,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为此,立足于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总结与归纳,深入分析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科学审视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现实诉求,进而构建相应的协同发展路径,不仅为区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对于

5、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控区际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及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旅游在发展模式与开发效果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开发模式。(一)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展示的博物馆型发展模式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多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和文物保护的考虑,早期主要立足于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的文化遗迹遗址,这些文化资源也是我国“入境旅游导向”时期展示旅游资源大国形象的重要依托。从国际范围看,文化遗产包括富有影响的山岳型景区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展示方式成为文化旅游发展要考虑的重要问题。Ted(19

6、95)在分析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及商机问题时,认为文化旅游给博物馆和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需要有关政策和实践加强文化旅游的发展2。后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的展示性场所如艺术长廊、歌剧院、游乐场、历史博物馆等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3-4。21 世纪以来,随着昆曲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各地纷纷将地方和民族民俗文化、民歌曲艺、传统技艺、地方节庆等通过特定的载体或场所进行展示,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以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除了文化型景区之外,专题文博设施

7、、纪念场馆、剧院以及其他针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成就的专题展示场所等多样形式,在系统展示地方独特文化旅游产品时,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发扬。(二)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得到了欧洲多个国家和机构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包括标志性项目、节事活动、主题产品和遗产开发等四类发展模式5。我国文化创意旅游则既包括依托特定文化资源的创意性开发,也包括“无中生有”的创新开发项目或产品。前者主要是针对不便于进行原真性展示的地方文化资源,例如文学名著、神话传说、影视作品中涉及本地区的人物和故事,需要创意手段使之具备可感知可体验可消

8、费的文化旅游产品,一些传统文化主题鲜明的主题公园便属于此类。同时,也包括针对地域文化而策划展演的剧场和户外实景演出,通过剧目演艺的方式让游客能真切体验到旅游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例如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旅游演艺项目等。“无中生有”式文化创意旅游项目主要以游乐体验为目标的主题公园开发模式,主题设计往往与地域文化并无直接关联。作为一种商业项目,主题公园本身不具备承载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职能,但此种融游乐与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模式容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与地产、演艺等的扩充与延伸,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其发展目标。而根据地域文化创意策划实景类演艺项目和高科技模拟项目,往往立足于特定的文

9、化资源或渊源开展,多是舞台化、场景化展演形式。(三)以关联产业为依托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进而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6。产业关联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文化产业尽管上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在客观上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7。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化旅游发展最鲜明的政策导向。围绕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下的旅游品牌建设8、旅游地形象塑造9、旅游竞争力评价与提升10-11等方面的研究深化了对文化旅游融合的认识。文化旅游的关联特征还体现在旅游与

10、其他社会资源的融合上,现代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地方民情风俗、人际关系、科技设施、现代建筑、会展赛事及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因其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这些社会资源已然成为地方发展文化旅游的着力点。产业融合在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中有丰富的发展载体,前述中的主题公园、旅游商品、旅游表演和文化节庆、城市新兴街区和购物中心、各类遗产和遗址区域等都是融合发展的场所体现12。(四)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问题归纳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是递进和并列两种关系,在文化资源价值利用、地域文化表现、产业综合

11、效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对文化认识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其一,对文化利用的功利性态度,“文化自大”与“文化虚无”容易产生文化自卑心理,伪文化、伪民俗往往会充斥其中,新造文化、附会文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地方营造或建设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当地文化生态中真正存在的任何根据13,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旅游伦理失范现象亟须治理14。其二,对地方文化基因展示不够,文化基因作为地方历史文化遗存的最原始基质,影响着整个地方文化系统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15。立足于地域文化基因的文化创意旅游在开发视野和模式上存在问题和不足,同质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难有保证。第三,发展思维“

12、各自为战”,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立足于本地区情况,发展视野的局限割裂了文化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文化的影响及其分布往往跨越行政区界限,文化区不等同于行政区,传统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割裂了文化空间的延续性和整体性,阻滞了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与开发(图 1)。三、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诉求(一)对文化旅游的客观认识文化旅游本身不是一种“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16,文化可以算是构成旅游的一个必备因素17。对文化旅游的认识,需从文化、活动和产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旅游都是由“文化”产生的动机抑或经济活动,文化属性是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Mcintosh和Gebert(1985)认为文化旅

13、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18。而这些往往在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形成了分异,当地居民未必尊崇本地文化,或者这种文化需要追溯漫长的历史才能在早已断代、消弭的文化碎片中找寻19。但这些文化碎片对旅游者来说往往尤具吸引力。当然,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20,区域文化的梳理与提炼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活动属性是文化旅游的另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产品和消费方式两个方面。魏小安(1996)认为文化旅游活动体现在制度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四个方面21。Wall和Mathieson(2006

14、)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体验和接触当地居民的文化表现形式,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和遗产,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活动22。文化旅游需要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和感知,来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是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23。旅游者活动的空间流动特征对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有具体要求。第三,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Khalid(2005)在其研究中首先使用了“文化旅游产业”一词24。“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25。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文化旅游产业由三个层次构成,核心层是文化旅游吸引物(产品),中间层是产业相

15、关要素供应商,最外围是产业相关管理机构和服务企业26。产业属性指向地区间文化旅游产业结构问题,是区域协同发展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文化旅游的三维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从全产业链视角共同阐释文化旅游的特征,区域协同发展有助于放大文化旅游的综合效应。(二)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诉求“协同”一词,在系统学科中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的统一整体的过程27。1971 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在系统论中提出协同概念,其后提出了协同论。协同论认为,在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满足 1+12,均存在协同作用,

16、协同是系统有序化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28。基于协同论的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强调的是行政区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旅游协作发展为目的,以共同参与、共享文化、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其产业诉求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区域协同发展有效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核心是尊重诸多传统文化资源的跨行政区分布特点。在传统的地缘经济视角下,文化资源的跨行政区分布容易导致地区对资源利益动机的迥异,出现了文化空间连续但对文化旅游发展决策效应各异的错位现象。文化优越感使得特定地区容易成为某一文化元素的主体,往往忽视其他地区对同一文化资源的拥有。区域协同发展立足于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影响实际,既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保护,也将对消弭行政区划隔阂产生积极作用。跨区分布的文化资源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文物遗迹和遗产景观,也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资源特性,地区间协同合作既是全方位呈现其文化价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