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3246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综合实践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的界限,加强学习与社会的沟通。该课 程把活动、知识统合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体系内部各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了教学与 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能 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的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策划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的综合性,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素质,对音、体、 美、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

2、实的专业知 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教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怎样的教师 才能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使这门课程具有使用价值,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呢?我觉得 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重建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 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 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 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为,一种社 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

3、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 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 的思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课程发 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 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 生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所体现的课程转向引起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将学习者置于 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不

4、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 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二、转变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等诸方面 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无超前性和时代性,不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能力,而且也放映了这个教师有无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 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走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研观,在新 的教育观指引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为他们学习终身化奠定良好的

5、基础。先进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的先导。面对全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教师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课改中 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尤为适用。教师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 说的“学生自治”原则,放开手让学生学会学;尤其要摒弃“师道尊严”,在适当需要的时候 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交谈”。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的 确,教师应尽量冲淡“权威”观念,重新树立学生本位意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助学、导学、 启学、拨学、促学,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根据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教

6、师不得不又充当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开发教 学资源。教师们要在深入领会“生活教育”的基础上,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 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三、更新教师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又有别于普通的水,它的营养含量更为 丰富、复杂。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打破了书本知识范畴,从而扩延到生活实际,突破 学科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有较强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自主 地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展开教学过程,还要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已经不只是单 纯负责上课了,现在的小学综合实践活

7、动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被强调。他不再是单一 的讲课者角色,而是多种新角色集于一身,以便在课程实施中游刃有余。2、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是新课程实施之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加强自己 的专业素质。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同时接受一切有利于自己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它可以通过进修、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实现。总之,教师都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思,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配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的开展实施。四、激活教学方法。现在的教育愈来愈追求师生的平等性,教师的引导性,课堂的生成性。综合实践活 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 教学简单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在综

8、合实践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 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 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 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 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 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意味着知识不再作为永恒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为探究的 资本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接受质疑和拷问。可见,教学范式的转型还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其 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

9、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 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生命完整价值、学生个体差异、主体精神, 将课堂融于生活、回归生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从“研究” 中展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是向学生学习生活着的现实 世界,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 “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呈现出开放学习态势,因 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被激活,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

10、的主体这一原则,灵活采用 教学方法去教学。如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时,教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必要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转入社会、自然之中,教师 唯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从头讲到 尾”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课堂的需要,顺势激活教学 方法,再也不能一尘不变了。五、提高教师能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条不一 样的路径。教师必须得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带着创新意识去发展自身能力,适应 课程实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法案、

11、搞科研活动、处理信息等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载体已经由以往的“本本”转向了“问题”。 “问题”何来?需 要教师去开发、探究。没有了现成的教材, “如何去寻找教材”“组织设计教学方案”这一系列 工作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性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所提及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交叉”,这在小学综合实践活 动课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 “生活教育”再度被强调,教师的能力要不断更新。现在的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引导者角色外,还担任着教科研角色,这是现代教育的发 展所趋,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新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 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叙事研究之类都是对完善创新能力有一定

12、帮助、有效的方法。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即教学 与学习展开的历程;教学成为创生课程事件的过程,即课程的开发历程;而学习成为在教 学交往中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遗体化, 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学习彼此割裂的现象,避免了三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 关系。在一体化的状态中,教师、学生、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 起,没有一个逻辑的行为主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课堂。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 ”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 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小学综合实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我们 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对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 勇于探索的精神,把各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及时地“充电”,那样我们就一定能适应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