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试题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2398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气候变化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气候变化试题一、选择题(2011 年浙江教育考试院)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完成 12 题。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 )A温带,35N45NB热带,5N15NC寒带,35N55ND亚热带,25N35N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解析:第 1 题,根据题中信息,我国西北地区有红色碎屑岩系的分布,说明它当时所处的纬度是

2、亚热带。第 2 题,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气候影响突出,它使塔里木盆地变干变冷,故选 D 项。答案:1.D 2.D(2011 年南京调研)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 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3有关升温 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4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 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西亚C北非 D中

3、亚解析:第 3 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 B 项对。第 4 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量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 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 3后,其降水量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地区大,故正确答案是 B 项。答案:3.B 4.B(2011 年百校联盟模拟)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据此回答 56 题。5据观测,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年内最高值出现在北

4、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6该季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有( )植物吸收 CO2减少 植物释放 CO2增多 人类活动排放 CO2增多 森林面积减小A BC D解析:冬季由于居民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加之植被叶子枯黄和脱落,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答案:5.D 6.C7(2010 年高考广东文综)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 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 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 B冻土面积扩大C青藏高原抬升 D湖面蒸发增加解析:由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水增加,注入湖泊水量增多,湖泊面积增大,A 项正确;冻

5、土面积扩大、青藏高原抬升、湖面蒸发增加往往导致湖泊面积缩小,B、C、D 项错误。答案:A(2011 年黄冈模拟)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89 题。8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环节是( )A BC D9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B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C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D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状况解析:第 8 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大,而植被的破坏和化石燃料

6、的燃烧都会造成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大。第 9 题,不同纬度的热量收支是平衡的。答案:8.D 9.D(2010 年高考安徽文综)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 1962 年2007 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 1011 题。101962 年2007 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C升高约 2.1 D波动上升1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第 10 题,读图可知,从 1962 年20

7、07 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且高低交错分布,但总趋势是上升的,符合波动上升的说法,故选 D 项。如果是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则气温不会出现下一年低于上一年的现象,因此 B 项错误。A 项的降幅、升幅大小比较和 C 项的升高约多少摄氏度都不属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范畴,故均可排除。第 11 题,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使得该省各地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故 A 项错;由于气温波动上升,有的年份气温偏低,会造成严重的低温冻害,故 B 项错。通俗地讲,极端天气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

8、出增多增强的趋势。安徽省近些年来发生的特大雪灾、洪灾和旱灾等极端灾害天气增多,说明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安徽省气温波动上升现象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随着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导致蒸发量增大,天然湿地面积会缩小,故 D 项错误。答案:10.D 11.C(2011 年百校联盟文综)近年来,青藏高原冻土发生退化,出现冻结日数缩短、冻土面积萎缩、冻土下界升高等一系列现象。据此完成 1213 题。12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森林植被B生态环境脆弱,草原植被破坏严重C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能源消耗量增加D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13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将( )增加

9、地下水量,地下水位上升 高原热源作用减弱,我国极端天气增加 增加草原面积 促使高原土地退化,生物物种减少A BC D解析:第 12 题,冻土退化预示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第 13 题,冻土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的退化将导致地下水流失,高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植被退化。由于石头的辐射率远远高于空气的辐射率,夏季,在 5000米的高空,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青藏高原由于辐射率高的缘故,气温迅速升高,而同样高度的高空由于空气辐射率低,温度上升得慢,这样夏季青藏高原是一个热源。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植被破坏,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减弱,这可能引起亚洲夏季风强度发生变化,加剧我国

10、夏季“南旱北涝”的状况。答案:12.D 13.D(2011 年广东韶关调研)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图,回答 1415 题。14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

11、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15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解析:第 14 题,由题干可知,构造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为主,这时河流流速减缓,泥沙不断堆积;阶地是河流构造运动上升和稳定期反复出现而形成的。第 15题,温暖湿润时期,植被茂盛,

12、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下切侵蚀;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流量减少,发育宽阔的阶地面;气候阶地也是湿润和干旱或寒冷反复出现而形成的。答案:14.B 15.C二、综合题16(2011 年高考调研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9 年 10 月 17 日,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在该国水下 6 米处的海底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 年 12 月 4 日,尼泊尔总理尼帕尔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 5 262 米处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以此呼吁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山区的影响。2009 年 12 月 7

13、日至 19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材料二 下图是世界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图。(1)分析丹麦气候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世界粮食供应最严重的威胁是什么?(3)分析我国耗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合理化建议。解析:本题体现了考纲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与规律,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的要求。第(1)题,丹麦位于西风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日照不足,气温日较差小,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发展乳畜业。第(2)题,全球气

14、候变暖的原因可以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森林遭到破坏等方面回答;对粮食供应的威胁主要从降水变化方面回答。第(3)题,有一定开放性,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答案:(1)气候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阴雨天多,日照不足,气温日较差小,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发展乳畜业。(2)主要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严重破坏。威胁:中纬度“谷物带”变暖导致该区域降水变少,农作物缺水,将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3)原因:我国是一个燃煤大国,耗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源利用效率低。建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大力开发

15、利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17(2011 年中山模拟)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有些专家通过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 1050 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 2.7,年均降水量增加了 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材料二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

16、影响。解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往往是通过气温与降水两个要素来表达的。第(1)题,由材料可知我国西北地区未来 1050 年间,平均气温升高了 2.7,降水量增加了 25%,之所以产生这一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循环速度加快。第(2)题,降水增加将使湖泊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有利于干旱地区植被的生长。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将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将会使山区降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加剧,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答案:(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