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1991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汉代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个体农耕 二、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 1、原始社会:石刀、石斧 2、商周时期:少量青铜农具、木耒、骨耜、石锄、石犁。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4、隋唐时期:曲辕犁 三、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及水利工程 1、灌溉工具: (1)曹魏:翻车; (2)唐朝:筒车; (3)宋朝:高转筒车。 2、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 四、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地位 1、

2、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2、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五、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六、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精耕细作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由两部分构成: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由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 手工业。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八、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冶金业

3、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2)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1)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2)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3、制瓷业 (1)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3)唐朝:形成南青北瓷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被称为 “瓷器大国” 。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5)元代:青花瓷2(6)明清时期:彩瓷和珐琅彩。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1)官营收工业发达 (2)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3)规模巨大,分工细密 (3)

4、享誉世界,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九、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九、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1、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 2、明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3、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上最

5、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 盛 4、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5、 明代: (1)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2)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出现 “商帮”徽商和晋商 十一、市的发展 1、宋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点的位置设市,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格的管理; 2、宋以后: 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到 官府直接监督 十二、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特点 1、同农业手工业发展关系密切,发展水平较高 2、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1、重农抑商政策 2、 “

6、海禁”政策 3、 “闭关锁国”政策 十四、重农抑商政策 1、政策形成时间: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 2、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3、评价: 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 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 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十五、海禁和闭关锁国 1、海禁3(1) 、实行时间:明太祖时期 (2) 、原因: 明朝是防止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 2、闭关锁国 (1)时间:清朝 (2)原因: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

7、清斗争 3、评价 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 了国家主权。 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 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 后挨打。 十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十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1、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2、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

8、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4、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 4、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 5、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创办民用工业(求福);建立海军;新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6、评价:甲午战争的失

9、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一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 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他们对 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地质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产生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 (3)代表性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2、初步发展: (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10、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4(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 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3)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面粉业和纺织业)。 4、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2)原因: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国民政府的控制 四、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五、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

11、作用五、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 表现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 制度层面。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一、20 世纪世纪 50 年代

12、至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 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果: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4)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底) (1)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影响: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

13、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 年) (1)中共八大(1956 年) A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

14、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19591961 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5(5)八字方针:(1960 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6)文革十年(19661976 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二、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经济建设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三、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 1、背景:关

15、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2、内容: (1)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四、经济体制改革: 1、有关改革: (1)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3)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试点:安徽、四川 (2)改革方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上的自主权,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城市改革

16、(1)改革中心:增强企业活力。 (2)内容: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式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 、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 、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 、 1985 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 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 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5) 、 1990 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我国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