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1300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论文(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作者签名:签 名 日 期:2指导教师签名:签 名 日 期:论文摘要古代咏贾诗产生于东汉末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李唐王朝。古代咏贾诗之所以在唐代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并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新变特质,这与唐代特殊的社会要素密切相关,也与咏

2、贾诗自身的发展规律紧密相联。研究唐代咏贾诗,可从两方面关注:其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会对咏贾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另一是唐代咏贾诗如何反映彼时的文化状况及士人的贬谪心理。本文以文化为视角,运用纵横比较法、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诗学等方法及观念,结合质化与量化、规律性和个案性研究,解读唐代的咏贾诗。论文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描述咏贾诗的研究现状,提出要解答的两个问题;第一章,梳理先唐咏贾诗的发展脉络,描述唐代咏贾诗的繁荣新变;第二章,将唐代咏贾诗分门别类,分析它们的思想内容;第三章,聚焦唐代咏贾诗中的湘楚意象,演绎唐代咏贾诗与湘楚地域的文化关联;第四章,把握唐代士人的入世与贬谪心态,挖掘

3、唐代咏贾诗的精神内涵;结语部分,回答问题,总结全文。从文化层面解读唐代咏贾诗,可以明晰悲士不遇与怀古咏史文学传统,体会唐代士人入世与遁世的矛盾心理,区分屈原与贾谊代表的士人模式,解构“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咏贾诗的创作机制。关键词:唐代;咏贾诗;思想内容;文化视角;精神内涵3AbstractThe poem chanting JiaYi was born in the Han Dynasty, andfollowed its progressing in the Wei-jin the other was that how did these poems infect cultural

4、situations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entality of “the guilty” in the Tang Dynasty.The paper would be expanded on these two issues.The paper applies a cultural angle, and uses ways of quantitative andqualitative, regularity and cases, to research poems chanting JiaYi in theTang Dynasty. The paper is di

5、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describes research status, and asks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chaper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oems chanting JiaYi before TangDynasty; the second chaper classifies poems chanting JiaYi in the TangDynasty, and analyzes their thoughts and contents; the

6、 third chaperhighlights these poems, and finds out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these poems and Gordon Chu; the fourth chaper move forward a single4step, and unearthes their meaning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aper,and answers the two questions.These exposition can give us some understandin

7、g about the twoliteratural traditionsmorning people who had intelligent but bad fateand chanting the ancients; can make us know the contradictorypsychology of “the guilty” in the Tang Dynastyto secure an officialposition or to live like a hermit; can let us se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QuYuan and JiaY

8、i; can interpret why are literaties in the Tang Dynastyfond of JiaYi, and why are poets fond of chanting JiaYi.Keywords: Tang Dynasty; poems about JiaYi; thoughts andcontents ; cultural angles; spiritual meanings5引言汉初贾谊年少才高、忠心为主、忧国忧民,却落得个无辜被谗、屈贬长沙、英年早逝的悲凉境地。贾谊的人生虽然短暂,太傅的高名却在流传。贾谊的才德惹后人发“高山仰止”之叹,贾谊的遭

9、际则引士人起“异代同悲”之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咏贾诗逐渐萌生并迅速发展。咏贾诗是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文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咏贾诗初步界定。咏贾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咏贾诗指咏贾诗篇,即题目中出现了贾谊类(贾生、贾子、贾太傅、贾长沙、洛阳才子)字眼,如吴仁璧的贾谊、李商隐的贾生、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或题目中没有明确标出这类字眼,而内容却是吟咏贾谊的诗篇,如杜甫的发潭州、戴叔伦的湘中怀古、白居易的读史五首(其一);广义的咏贾诗既包括咏贾诗篇,也包括咏贾诗句,后者如王维的“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送杨少府贬郴州)、张籍的“贾生对文帝,终日犹悲辛”(寄张籍)、姚合的

10、“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寄主客刘郎中)。从整篇诗作来看,贾谊显然不是关注的重点,它们算不算咏贾诗呢?也有不够“纯正”的咏贾诗句,如郑愔的“诗学康成礼,文章贾谊才”(哭郎著作)、李白的“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放后遇恩不沾)、李如璧的“洛阳才子忆长安,可怜明月复团团。逐臣恋主心愈恪,弃妻思君情不薄”(明月)。在以上咏贾诗句中,诗人借贾谊自比或他比,贾谊具有符号的性质,它们又算不算咏贾诗呢?毫无疑问,以上均是咏贾诗。能够达到吟咏贾谊的实际效果,为什么要苛求它是诗篇还是诗句呢?再者,拿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即具有相似性,本可“一视同仁”。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本文中的

11、咏贾诗指的是广义的咏贾诗。到了唐代,咏贾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杰作涌现。在咏贾诗中,唐人倾注了心血,流露了真情。表面上看,他们是颂扬贾谊的才德,悲悼贾谊的怀才不遇,反思贾谊的悲剧人生。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展示自己的才德,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悲悯士人阶层的命运。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唐代咏贾诗很有研究价值。咏贾诗在全唐诗中比比皆是,但学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唐代咏贾诗创作的“热闹”场面相比,唐代咏贾诗的研究则相对冷清。文学现象与文学研7究很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尚无权威的唐代咏贾诗选本问世;二是唐代咏贾诗研究还处于思想内容分析的低层次阶段。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贾谊研究的现状是:贾谊研究

12、很多,咏贾诗研究很少;唐代咏贾诗研究少,有价值的研究更少。唐代咏贾诗研究,仅 1998 年莫砺锋的怅望千秋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2006 年张学民与董晓鸿的古代咏贾谊诗歌例说两篇文章还“差强人意”;1999 年马积高的长沙的贾谊祠、2002 年李荣珍的幽幽贾谊井、2003 年尚永亮的迁客离忧楚地颜略说贬谪文学与荆湘地域之关系及其特点、2006 年朱玉麒的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四篇文章也论及到唐代的咏贾诗。莫砺锋在怅望千秋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一文中指出,怀古咏史的传统与“悲士不遇”主题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终于交汇起来了,它们的重合点就是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1(

13、p42),莫先生将文学传统与咏贾诗联系起来,这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发现,但唐代咏贾诗在该文中还不是独立的研究对象,而将唐宋咏贾诗简单地归入怀才不遇的母题也会遮掩更深层的问题;古代咏贾谊诗歌例说一文虽然关注到咏贾诗现象,但又局限于思想内容之浅层次分析;至于后四篇文章,也零星涉及到古代的咏贾诗,但咏贾诗研究显然不是文章的重心。唐代咏贾诗如此众多,而研究成果又如此寂寥,文学现象与文学研究的失衡却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契机。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整体趋向来看,以文化学为视角来研究文学现象已经成了热门话题。不少文学研究者已经做出了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给予了不小的启示。唐代咏贾诗

14、研究即从湘楚文化切入,结合量化与质化、规律性与个案性研究,适当结合历史研究法、文化心理学、中国古典诗学等方法和观念,既呈现唐代咏贾诗的繁荣景象,勾勒它们的新变特质,分析它们的思想内容,又追踪唐代文人的湘楚之旅,区分贾谊和屈原所代表的士人模式,梳理骚怨传统的源流衍变,亦剖析唐代士人的入世心态,凸现其出仕与隐居的矛盾心理,追踪唐代咏贾诗创作的心理机制。也可以说,论文拟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会对咏贾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另一是唐代咏贾诗如何反映彼时的文化状况及士人的贬谪心理。1莫砺锋.怅望千秋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J.古典文学知识,1998, (5).8“文化解读

15、是诗歌研究的必要环节,而诗歌研究说到底也是文化解读。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的解答,能诠释好唐代的咏贾诗。唐代咏贾诗的艺术魅力也很强,但题目冠以“文化解读”的字眼,也就限定了论述的范围,而艺术技巧层面的探讨也就不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建国后的贾谊研究主要有两个重心:其一是有关于贾谊思想的研究,另一是围绕贾谊悲剧的探讨。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以下的论述并无直接的关联,但研究唐代咏贾诗却需以它们为基石。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应比前人看得更远”,这句话洋溢着“盲目乐观”的自信,也预示着“任重道远”的艰辛。真心呼唤唐代咏贾诗研究高潮的来临,也衷心希望唐代咏贾诗研究能有更大的成就!9第一章唐代咏贾诗的源流衍

16、变贾谊,又称贾生、贾子、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十八岁时,他以能颂诗书属文称于郡中,由河南郡守吴公荐举,被文帝征召为博士,岁中超迁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因宿臣老将的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改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谊深自歉疚,忧伤至死。其论著分散文和辞赋两类。前者主要收录在新书中,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后者散见于史记、汉书、楚辞集注、艺文类聚与古文苑,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确认为贾谊所作。贾谊研究早已经开始,咏贾诗研究才刚刚起步,至于唐代咏贾诗的研究,则更要滞后得多。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以唐代咏贾诗为研究对象。第一节先唐咏贾诗的基本概况据史记记载,贾谊去世后,建议如众建诸侯、益广梁地、养大臣有节等,多为汉室采纳。以此推断,贾谊确有政治才华。然因权臣诋毁,虽逢明君汉文,贾谊却未能列食公卿,反人生坎坷、结局凄凉。这是诚可遗憾而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