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0954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晓光《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五卷) - 1 -“北京精神”:回顾与反思 1包晓光摘要:2011 年 11 月 2 日,北京市正式发布了“北京精神”表述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2012 年, “北京精神”八字述语不仅遍布北京市大街小巷,而且借助媒体,传遍全国,广为人知。回顾“北京精神”的孕育、提出和传播,堪称 2010 年到 2012 年间首都北京的一个颇有意味的文化事件和文化景观。拉开一定的时间距离,审视、梳理这一文化事件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可以发现其意味由几方面的操控和运作交织而成:首先, “北京精神”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口号,其提出与确定虽由官方组织、筹划,但明显突出了专家、学者的作用。其次

2、,网络新媒体在网络票选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多达三百万人次的投票率,虽然与两千多万常住人口数比起来不算靓丽,但依然凸显了网民参与的热情。第三,“北京精神”的诉求注重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通过调动多种流行文化元素,追求影响力的最大化和普遍性。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交合作用, “北京精神”及其八字述语才获得了超出传统政治口号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把“北京精神”限定在上述文化事件和文化景观的意义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北京精神”提出的真实意义。但是,如果仅限于此,显然会漠视一座伟大的城市深沉的历史以及穿越而来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关键词:北京精神 世界城市 文化精神 反思一座城市,历经数千年而屹

3、立不倒,任何自然灾害都不曾彻底摧垮它,大大小小的战争都不曾倾覆它,即便因遭受破坏而凋敝,一旦获得喘息与机缘,就焕发生机,重展城市的娇颜与魅力。这样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并不多见,北京以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置身于这样的不朽都市之列,理所当然。一座城市之所以伟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规模宏大、自然资源丰盈等物质条件,而是由它的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决定的。一座屹立千年的伟大都市,必然有其独到的文化精髓与命脉,正是它使城市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代代生民绵绵瓜瓞、孜孜矻矻、不离不弃地繁衍生息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一 在虚拟经济、文化经济、

4、创意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实体经济仍然构成都市生活最深厚最坚实的基础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城市与文化及文明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文化学思考中见仁见智。基于已有研究,我们对“文化”一词的意义作如下理解:“文化是特定的人1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 2012 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北京精神的文化内涵与践行路径研究 (项目号:ICS-2012-A-01)成果。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五卷) - 2 -类社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形成的足以体现该社群的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的综合体。它为该社群的成员所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反复。它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符号层面、行为习

5、俗层面均有体现。相应地展现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审美文化、符号文化、行为习俗文化等方面,我们把这些叫做文化的六个方面” 。2如此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就可以视做在该地域生活的一代代人类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形成的足以体现其自身的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代代传承,应不同时代和生活的需要而损益创新,成为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命脉。所以,一座伟大城市的文化确如著名学者钱穆所说,体现出“在这平面的、大的空间,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再经过时间的绵延性”3。简言之,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就是其主体人的人文精神,它构成了城市的生命,是城市的活力与生机所在。美国学

6、者菲利普巴格比在谈到城市、文化、文明三者关系的时候指出:“文明就是城市的文化,而城市则可定义为一种聚居点,其中许多(更确切地说,多数)居民不从事食物的生产。一种文明则是一种可以在其中找到城市的文化” 。4钱穆在谈到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时也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即如近代一切工业机械,全由欧美人发明,此正表显了近代欧美人之文明,亦即其文化精神。 ”不可测量难以表述的精神虚体方面。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精神虚体与物质实体的统一与结合。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实事求是

7、地认识和理解都市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应当确认如下基本点:首先,都市依赖于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与之相适应的都市文明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同样,尽管文化体系相对轻灵、超越,2 王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昆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0 页。附原注:冯天瑜将文化区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其中“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 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 动中氤蕴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 。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 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即人类

8、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还有文化的行为层面,即人类 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看法。但是,该说法明显地受到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一般结构理论的影响,在文化意涵中虚构了一 个深度模式。在本论题看来,文化的六个方面没有这样一种关系,在体现文化精神意义上说,六个方面是 相似的、沟通的、交叠的、共语的,彼此就像兄弟。参见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导言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231232 页,1994 年版。4 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 ,

9、第 195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第 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五卷) - 3 -但如果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体系的变革就失去了最深厚的根基而难乎为继。其次,文化建设与变革文化体系的需要,实际上反映着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内在要求。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总是要求拥有符合其价值取向的新的文化表达。第三,在虚拟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实体经济仍然构成都市生活最深厚最坚实的基础,实体经济的性质、状况、水平如何,在根本上决定着都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形态。不顾实体经济的性质、实际状况与特点,一味

10、片面强调“虚体”建设,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第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必然联系还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与作用方面。虚拟经济如果过分自我膨胀,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一个城市发展包括总部经济、创意经济在内的虚体经济,要同时考虑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如果把发展虚体经济作为主要目标,必然要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付出机会成本。这意味着该城市在交换必需的实体经济产品的时候,要按更高的价格支付。现代城市的管理者知道,要使自己的城市更加具有魅力,就不可能在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一个城市如果把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的中心,就要调整实体经济结构,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和搬迁

11、。但是,这不意味着这个城市不需要实体经济,除离不开实体经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之外,一个有魅力和活力的都市应该满足实体经济对它的需要,应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二 域外文化精神参与构建北京精神外部环境与条件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可以将其简略地概括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如果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产生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城市的文化精神就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目前,如何与自然生态达成和谐、友好的关系,是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人文生态的内涵比较复杂,如果把一座城市看成一个相当对独立的个体,那么,外部的人文生态大体上是指域外文化精神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

12、与域外文化精神的关系。域外文化精神范围广大、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本国其他区域的不同文化精神,也包括国外的异质异体文化形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精神的孕育、生长,离不开与域外文化精神的对话、交流、融合。这一过程并非总是顺利、愉快,矛盾、误读、冲突在所难免。当城市文化精神与域外文化精神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落差,二者间的对话就不会平等,龃龉与误读就会发生。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当属发生于 17941795 年间的中西文化精神间的龃龉与误读。当时,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和伊萨克蒂律率领的荷兰使团先后造访乾隆治下的满清王朝。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五卷) - 4 -天朝上国文

13、化上的倨傲,让马戛尔尼们倍感屈辱。两个使团的访问都没有完全成功。从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敕书中,我们看不出马戛尔尼提出了哪些过分的要求,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英国所要求的无非是要在北京设一个“办事处” ,派人常驻北京,关照英国与清国间的买卖。如果要说其中有什么狼子野心,那也是在这之后,让人家看透了“天朝上国”外强中干的本质。彼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和制度革命大体完成,继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正在把这个国家锻造为“世界工厂”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号称盛世的满清王朝尚处在近代的前夜,古老的华夏族连同它的最高统治者,自我陶醉在“天朝”的美梦之中,实则患上了佩雷菲特所说的“集体孤独症” 。显然,发生于 1

14、8 世纪末叶的北京与伦敦、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不成功的文化精神的对话,是基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两个城市、两个国家间的文化精神的对撞与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具有历史必然性。在这种历史语境中,外部的人文生态日渐严峻,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取得了对华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将中国的城市文化精神强行拖入近代空间。直到今天,我们在思考“北京精神”之类城市发展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感受到这一历史前因的影响。在域外文化精神中,本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因素、文化精神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加微观、具体;更加持久、直接。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因素、历史文化禀赋的不同,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

15、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它们构成了华夏文化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如东北文化、西北文化、江南文化、华南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等等。这些域外的文化因素、文化精神,实际上参与构建了北京文化、北京精神。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形态、文化精神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在成为城市建设者的同时,事实上构成了城市的新主体。他们所携带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与城市固有文化间的矛盾、冲突、融合,为城市文化精神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生机。当然,事情的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习俗中的不良因素与习惯总会不断拉低城市文化精神的水平,削弱城市文明建设的努力

16、。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并非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其文化精神就越高级、越和谐、越动人,与素朴的乡村相比,城市文化精神的某些方面,可能是丑陋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在城市的低端行业从事最脏最累的劳动,他们衣冠不整身上散发着异味。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城市的边缘流浪,在交通路口冒着生命危险投送小广告,找不到工作的人甚至晚上在立交桥下露宿,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大部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五卷) - 5 -分来自乡村这样的景象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并不少见,它们同样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存在。中国近代以来艰难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是以传统乡村的瓦解为前提的。这种瓦解所带来的效应、后果、影响,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导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提出,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