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700217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4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中数学课堂_探究活动_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中数学课堂? 探究活动? 实施中一些现象的思考安徽省濉溪二中 祝 峰 ( 邮编: 235100)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 探究?成为研究数学 学习方式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对于高中阶段, 按新的课程理念, ? 数学探究? 应该首先是一种指导思想, 即始终贯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研究的一种教育理念; 其次, 是把? 数学探究? 作为 一种活动、 过程, 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 数学探究? 特别是数学课堂上的? 探究活动?, 都呈现出高度的热 情. 但热情背后, 有些现象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1 ? 探究活动? 实施中存在现象隅举1. 1 活动内容?

2、 泛化?(1) 教材中设置探究活动较多, 如人教A 版必 修1、 必修4 两个模块共有37 个探究素材. 1教材将教学内容大量地以? 活动? 形式呈现, 确实有利于促进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但也凸现出其弊端: 一是与教学进度相冲突( 数学 1、 4 分别要求 36课时完成) ;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 容易把所有的? 探究素材? 都安排成? 活动? 的形式, 而很多的探究素材实质上是简单的思考题或者是一道习题. 如必修4第52页习题 1.4A 组第11 题, 若也安排成活动的形式就值得商榷了. (2) 给所有? 活动? 贴上? 探究

3、? 的标签.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确实要更新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深怕自己的教学方式落伍, 在公开课、 评优课等课堂中都设计较多的探究活 动, 凡是学生的活动都冠以探究之名, 连一些简单的? 有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等简单的思维活动也称其为? 探究活动?, 缺乏对? 探究活动? 目的的深层思考, 使许多? 探究活动? 有? 形? 而无? 实?.1. 2 活动内容? 窄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可以 在较为普遍的意义上展开. 可实践中, 常常把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理解为解决那些开放性的、 贴近生活实际的、 涉及到查询资料、 实验操作、 统计分析、 数学建

4、模等特色的活动. 认为探究活动就是 那种类似于科学探究的? 课题性研究?, 遵循着固定的模式, 数学探究学习也必是由提出问题、 调查、 实验、 证据收集、 结论解释等环节构成的实验性问题研究. 2这与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探究意义 阐述的三个? 初步? 是背道而驰的, 即? 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创造 的激情,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 就将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窄化为以数学实验、 实践活动为主的?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活动内容的? 窄化? 还是? 泛化?, 都是 ? 变了味? 的数学探究活动, 既不能突出数学学科学

5、习的特点, 也不能发挥? 探究活动? 本来应有的教育功能. 1. 3 活动主体? 错位化?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设置问题的背景, 然后提出问题. 再然后是小组合作, 讨论, 于是学生便迅速的交头接耳, 几 分钟后, 老师说停, 教室内顿然鸦雀无声. 这时老师要求各组选代表发言, 学生交流之后, 老师归纳总结, ( 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 整个过程结 束, 教学自然转入下一个环节. 用心观察会发现,整个过程学生不过是教师呈现自己先知先觉的数学事实时的配角.探究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 活动设计应以 ? 学生? 为中心展开, 但实际的教学现状是主体? 错位化? 现象十分普遍, 具

6、体表现在活动中: 教师向学生提问多, 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 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 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 情. 可以说, ? 发现问题? 和? 提出问题? 的权利仍控制在教师手里,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 诱惑?下, 沿教师设计的思路? 探究问题?(实质是思考 问题, 寻找标准答案) , 而学生的自主探究、 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8中学数学教学2008 年第 2期1. 4 活动过程? 无序化?有的老师认为, 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 况且又是高中学生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应该让他们充分自主的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 就要越?

7、 放? 越好.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其实, 这种观 点正好与产生? 错位化? 的观点相反. 一种是不敢放手、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一种是一放了之,听之任之.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如果让学生放任自流, 我们且不说学生的探究能力到底如 何, 试问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体现?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与朋友. 课程标准中明 确指出: 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 指导者、 合作者. 3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 亦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直

8、接呈现给学生, 更不能放 任自流. 而应该将自己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鼓励学生做到凡是自己能领悟能独立完成的, 尽可能让自己去完成.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 对探究方向的引导; 关键之处的点拨; 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以及活动结果的总结与渗透.1. 5 活动形式? 问题化? 问题? 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 也是? 探究活 动? 的着力点. 可是目前的新课程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将? 问题式? 教学等同于以? 探究活动? 为只要形式? 探究式? 的教学.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变 相成为? 问题解答活动?, ? 师问生答? 成为活动的基本模式. 教师提出? 知识训练? 型的问题多, 思维性、 启发

9、性、 引导性的问题少, 量多质差的? 满堂问? 几乎成为课堂探究活动教学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 由于解题是数学学习的突出特点, 所以在实施中探究活动时, 常将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归结为数学解题层面上, 仅局限于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探索. 1. 6 活动目的? 单维化? 数学探究?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与记忆、 练习等一样, 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要采用的一 种学习方式. ? 探究活动?则是? 数学探究?一种显性的组织形式. 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自主探究、 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 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 探求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 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

10、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 过程, 体验创造的激情,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 提出、 解决数 学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从课程标准对数学探究的阐述可见,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多维的, 包括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 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 探究活动? 似乎仅成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 包括在教学评价时, 往往是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情况上. 很少有人 提及到在? 探究活动? 的过程中学生的

11、情感、 态度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的数学品质受到何种熏陶, 即使有提出的, 也是泛泛而谈, 很少深入.1. 7 活动评价? 肯定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活动过程与活动结论的评价赞许的多了, 批评的少了. 甚至当学生对问题有错误的回 答时, 有的采用回避策略 ! 不理不采, 有的还给以? 肯定? 的评价. ? 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很好!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的看法很独特 ? 赏识学生, 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无疑是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 有时候为了需要, 我们可以对学生的缺点可以? 视而不见?, 对学生的优点又可以? 无中生有?. 4但应该把握好? 度? 和? 量

12、?, 由于 评价是一项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1. 8 活动价值? 折扣化? 数学探究? 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内容, 其价值勿需多议. 可是, 作为? 数学探究? 的 重要的实施手段的? 探究活动?, 如果出现了如前所述的泛化、 窄化、 错位化、 无序化、 问题化、 单维化、 肯定化等现象的话, 数学? 探究活动? 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很难不大打折扣. 2 制约探究活动深入开展的因素不同的研究者, 从各自的视角, 详细的阐明了影响? 探究活动? 深入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谢 华先生通过调查从师生双方的角度, 认为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 缺乏必要的指导、 结果不理想是制约探索活动开展的因

13、素. 5朱先东先生92008 年第 2 期中学数学教学仅从学生的角度, 认为是不良学习心理、 意志品质薄弱、 不良思维习惯、 相关学习能力不强而形成的思维障碍制约了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 6何文先生则认为是学科特点制约了? 课堂探究? 活 动的有效开展. 7对于上述? 探究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 排除掉学生的因素, 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来自教师的传统的? 以师为本? 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 必然影响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行为化. 虽然, 很多教师在教学上也具有? 探究意 识?, 但当这种意识反映到教学行为上时, 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了无情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 重传授轻

14、探究等一系列的教学老路上去. 同时, 繁重 的高中数学教学任务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学习、 理解、 消化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学方式. 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数学课堂的? 探究活动?失去其本来应该具有的活力和丰富的教育价值. (2) 来自教材的教材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都重视? 强化探究性学习, 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特别是教材 中的? 活动? 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典范, 但是, 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内容加上大量的? 探究活动?, 试想教师( 包括学生在内) 有多大的热情来实施? 探究活动? 呢?倡导减轻学生负担是新课 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力求? 精、 简、新? 的主旨正确无

15、疑, 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却客观的存在着. 目前, 正在推广使用的新教材, 看似简单了, 但实际状况是? 正文? 的文字量少了, 知识点并未有多大减少. 如此宽泛的教学内容, 极易出现对数学知识的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式的教和学, 这对数学探究是非常不利的. (3) 来自教育评价机制的历史选择了考试, 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就目前而言, 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取得数据的办法是考试, ? 应试教育? 必然影响新的教学模 式的发展, 且不可能短期内解决. ? 应试教育? 带来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上级的考核,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传统教育价值观. 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 都很难不顾及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不

16、顾及社会的评价, 专一的进行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堂? 探究活动?.3 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3. 1 树立探究意识, 为? 探究活动? 的有效开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20 世纪 80 年代, 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 对基 础数学教育关爱至深的著名数学家托姆( ReneT hom) 曾针对当时中学数学学习的现状大声疾呼: 数学的学习主要应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 如果认为只需通过大量的生记强练, 就会很容易地学好数学, 那无论如何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新课程改革中, #标准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 学习数学的方式. 除此之外, 在内容标准中, #标准 把数学探究作为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并列的一个内容专门提出, 可见数学探究的特殊和重 要. 我们应该看到#标准 的指导思想, ? 数学探究? 是一种学习方式, 与记忆、 练习等一样, 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时刻都要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不可缺少的, 不是可有可无的, 或是在某个 环节有在另一个环节没有的.3. 2 精选探究内容, 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