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700213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8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目标 (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环境污染与健康工作) 一、 项目整体情况一、 项目整体情况 (一)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一)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关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对我国人群健康威胁问题逐渐显现,社会反响强烈。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危害群众健康,一些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国际形象。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基础调查和常规监测工作不足, 底数不清导致对我国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问题总体形势缺乏全面客观的把握, 拿不出有力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数

2、据对相关问题给予回应和解释, 不利于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2009 年 9 月,李克强副总理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对重点地区进行环境与健康影响调查,掌握有说服力的数据,采取“以奖促治”等有效措施,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并及时加以宣传,增强透明度,澄清事实,消除疑惑。为落实克强副总理批示精神,尽快掌握我国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种类、程度、性质及分布情况,努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 我部会同卫生部组织专家共同编制了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总体方案 (初稿) 。 1调查地区:调查地区:本次专项调查工作的调查地区分三类:一是环境健康问题“热点地区”,

3、指媒体公开报道、群众反复上访或主管部门怀疑环境污染与健康受损有关联的地区;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地区,指环保部门确认的环境污染严重地区, 该区域特征污染物长期严重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中毒害污染物超过健康风险阈值, 并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区;三是健康问题突出地区,指卫生部门认定的健康问题突出且同时怀疑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地区。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专项调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环境污染调查,重点是调查多环芳烃、挥发性卤代烃、苯系物、有机氯及有机磷农药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特征污染物, 了解其来源、 分布和影响程度;二是人群健康调查, 了解环境污染物人体内暴露水平以及相关疾病的分布;三是重点地区环境污染

4、与健康风险评价;四是污染防治与健康保护措施调查,了解环境与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专项调查的组织方式为“中央指导、地方落实”。一是成立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国家领导小组, 组长由国务院派员担任,副组长由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领导担任,负责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二是成立省级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环保厅和卫生厅领导担任,负责本省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三是组建由国内环境科学、环境健康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专项调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是组建由环保和卫生系统技术专家为主2

5、的国家技术组,负责制定统一的调查工作方案,对各级地方工作组进行技术培训、 工作试点、 业务指导、 督导检查以及数据的收集、 核实、整理和分析工作; 五是建立以地方环保和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为主的地方工作组,负责所在调查地区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组织调查工作的开展,调查数据的报送,总结和报告书的编写。 经费概算:经费概算:依据项目目标、项目工作内容和我国相关经费概预算法规,项目工作经费概算为 17.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11.5 亿元,地方财政专项经费投入 6.0 亿元。中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方案编制、人员培训、调查点筛查、数据平台建设、质量控制和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补助,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

6、当地环境与健康调查。 进度安排:进度安排:专项调查拟分四年(2011 年2014 年)进行,2011年为项目启动与工作筹备阶段,2012 年2013 年为现场调查阶段,2014 年为数据分析及成果总结阶段。2011 年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建立专项调查工作协作机制建立专项调查工作协作机制 建立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协作机制。 包括成立国家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技术组、省级领导工作小组、调查工作组,国家技术组下设总体技术组、专题组和质量督导组,专题组分为环境专题组与健康专题组, 调查工作组由省级课题组和调查地区(点)现场工作组组成。 2确定专项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方案

7、确定专项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方案 开展专项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的编写、意见咨询与论证,对重点地区进行筛选和分类,确定全国重点地区环境3与健康专项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方案。 3制定一系列环境与健康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制定一系列环境与健康调查评价技术规范 针对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问题调查, 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技术规定,研究综合集成提出区域环境健康调查评价应用技术。主要包括:重点调查地区与范围边界确定方法技术规定、环境与健康调查对照区确定技术规定、 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环境样品运输与保存技术规定、环境样品分析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环境样品数据处理技

8、术规定、环境样品运输与保存技术规定、环境样品分析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环境样品数据处理技术规定、健康调查现场调查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健康调查数据处理技术规定、暴露调查现场采样与质控技术规定、暴露样品运输与保存技术规定、暴露样品分析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暴露样品数据处理技术规定、基础资料调查方法技术规定、数据上报方法与质控技术规定、数据库与数据报送平台构建技术规定、重点地区调查组织方法技术规定、数据库管理技术规定等。 研究区域环境健康影响污染源调查技术:包括流域、区域尺度的环境健康影响污染物排放来源调查技术, 污染源主要排放特征污染物筛选技术及排放量评估技术等; 研究区域环境健康相关优先控制污染物筛

9、选技术:包括流域、区域尺度的环境健康相关特征污染物筛选技术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技术等; 研究区域主要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价技术:包括流域、区域尺度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评估方法;调查区域人群暴露参数等。研究区域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包括重点研究重4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对人群的健康危害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4建设环境与健康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建设环境与健康数据库与信息平台 根据课题要求及环境与健康管理的需求, 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数据库与信息网络平台用于全国环境与健康专项数据的收集、传送、管理及应用。主要内容是首先依靠现有的网络系统,将全国重点监测区域与部环境与健康数

10、据中心联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建立国家与重点区域环境与健康两级数据中心, 在此基础上二级中心分别建设相应的数据库与应用系统。 在国家环境与健康领导小组机制基础上,会同卫生部及相关机构,初步构建信息共享通道,初步建立环境与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5组织技术人员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培训 项目下设技术专家组、专题组、质量督导组、省级课题组和现场工作组。由技术专家组培训专题组和质量督导组,由专题组和质量督导组培训省级课题组和现场工作组。专题组、质量督导组、省级课题组和现场工作组都分为环境、健康两个不同工作领域。其中专题组和质量督导组由项目工作组指定成员, 省级课题组环境领域由当地环保部门、高校或科研院所人员组成

11、,健康领域由当地疾控部门、医院、高校或科研院所人员组成。 培训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包括: (1)总体工作方案培训:介绍项目的背景、目的等基本情况;进行相关领域(环境与健康)业务培训,包括采样、分析、 调查表填报和质控等内容培训; (2) 项目调查系列技术规定培训:5调查点位选取,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数据库建立、报送、管理及信息保密等。培训方法:培训方法:项目涉及在全国典型地区开展多学科交叉工作,为确保调研工作的质量,保障目标的实现,故拟在国家、省及市实行三级培训。一级培训:由项目技术专家组重点培训专题组和督导组成员;二级培训:调查重点区按其所在省份成立省级课题组,由专题组对省级课题

12、组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三级培训:调查重点地区所在市相关环境、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承担现场采样、分析测试与数据处理工作,由专题组(或省级课题组)对他们进行培训。 6在全国选择在全国选择 8 个重点调查地区,启动环境健康调查工作。个重点调查地区,启动环境健康调查工作。 按照项目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的要求,根据一系列环境与健康调查技术规范,在全国先选择 8 个重点调查地区,启动以下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一是环境污染调查,重点是调查多环芳烃、挥发性卤代烃、苯系物、有机氯及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特征污染物,了解其来源、分布和影响程度;二是人群健康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物人体内暴露水平以及相关疾

13、病的分布; 三是构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四是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 (二)淮河流域环境与癌症风险评价(二)淮河流域环境与癌症风险评价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卫疾控发200789 号) ,制定了近期目标(2007-2010 年)和中长期目标(2011-2020 年) 。 环保系统自 2007 年 8 月 29 日启动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以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基本实现了近期目标。为了贯彻落实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加快淮河流域环境6治理与癌症综合防治工作, 拟定项目 2011 年度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包括:

14、(1)环境常规监测及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在 15 个区县开展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优先监测领域包括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监测、饮用水、污染源监测和土壤等。 (2)生物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居民主要环境污染物内暴露监测和早期效应指标的监测。 2、暴露评价和风险评估。 (1)人群特征污染物的暴露评定:通过估算人群对不同环境介质特征污染物的暴露水平、 估算人群经不同暴露途径对不同环境介质特征污染物的暴露参数, 建立人群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估计人群经不同暴露途径对特征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暴露来源和总暴露量等暴露特征。 (2)人群特征污染物致癌风险评价:在暴露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对特征污染物致癌风险

15、系数的估计,描述特征污染物人群致癌风险的空间分布,确定主要风险人群。(3)流域人群特征污染物致癌风险评价技术:借鉴国外致癌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导或导则, 结合淮河流域特征污染物暴露评定和致癌风险评价的实践, 建立适合流域尺度的环境污染物致癌风险评价的技术导则和规范。 3、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1)综合示范区的选择及综合示范方案: 在癌症高发区和环境污染较重区选择综合整治效果较好的重点区域,制定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农业污染源治理、饮用水源地治理在内的综合示范方案。(2)制定综合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污染物削减、特征污染7物削减、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活

16、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率、农村农活污水处理率等层次提出综合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示范区整治效果评估提出支撑。 (3)指导示范区开展工业污染源和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作。 (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状况调查(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状况调查 2007 年 11 月,环境保护部与卫生部牵头、联合十六个部委局制定并颁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 (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和优先行动,旨在完善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法律、管理和科技支撑,控制有害环境因素及其健康影响,防止环境相关性疾病发生,实施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救助,保障公众健康,促进千年发展目标实现,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为贯彻落实 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需要通过“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状况调查项目”进一步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状况调查、加强环境与健康基础信息共享水平,全面提升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能力。本项目为上年度延续项目,根据工作需要,本年度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