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99820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用于私人 交往的一般书信和用于公事交往的专用书信专用书信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有4个 特点,即: 大多有标题 ;一事一信 ;一般不用问 候语,也可以不用结尾语 ;有的要加盖公 章 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文、 结束语、署名、日期。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 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 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 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在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工

2、写信单位的 名称,写给长辈 的信,要在名字前用小字写上“儿”“ 学生”等字样。日期: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写 信的年月日。某某:你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此致 敬礼 某某 x年x月x日问候语祝颂语署名 日期称谓1949年蒋介石逃亡台湾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 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 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 献于国家。”蒋经国蒋经国蒋经国一家蒋经国一家(中为蒋母和儿子蒋孝文)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 丰,浙江奉化人。蒋经国是蒋中正的长子,曾任第 六、第七任总统(1978年1988年),中国国民党 中央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部长、总政治作

4、战部主任等职。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 ”之一。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 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在台湾的政府才得以继 续维持。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蒋经国加速 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 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及直到国会改革。蒋经国简介蒋经国简介 廖承志(19081983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 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 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 外语,擅长书法、诗词、 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 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 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 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 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

5、一战 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 出了重大的贡献。 蒋经国(19101988 )蒋介石长子,1949年 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 物,1978年1984年连 任台湾当局“总统”。80 年代初,曾一再声言“三 不”(不结触、不谈判、 不妥协)政策,并认为,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则是“罪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 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 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 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 蒋经国发出的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

6、 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 。写作背景与本文有关的时政名词解释。 1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 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孙中山的三 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 生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着很大的局 限性,它也未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2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 指中国近代和当代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两党自上世纪以来20年代,经历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目的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7、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国民党主事者是孙中山。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主事者是蒋介石 。朗读课文:1.解题:“致”是什么意思?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写作目的: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 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 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 国统一做出决断和贡献。 国共握手,中华振兴国共握手,中华振兴致:礼貌的给予。咎( ) 咫尺( ) 赘( ) 诠察( ) 厝( ) 东隅( ) 晤( ) 绸缪( ) 逾( )

8、 毋庸( ) 盍( ) 悖谬( )jizh zhuqun cuy wchu mu yw yng hbe mi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面生词的读音 和写法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本文言辞上 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言辞十分诚恳、真挚。既有对儿时友 情的留恋,又有对离别多年后的牵挂, 这样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引起对方 情感的共鸣,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让对方 接受认同。2、第二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义正词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对 方观点的错误,点明了书信的中心和主旨 。3、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全中国人民都 有哪些好处?对蒋经国又有什么好处?对全中国人民的好处:台湾同胞可安 居

9、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 ,在台诸前辈及大陆人员亦可各得其所。对蒋经国的好处:成此伟业,必为举 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 蒋经国先生的?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 1、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 界和平角度来劝说。(民族利益)2、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 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历史责任)3、从忠孝的角度劝说。(个人抱负)1、台湾人民可安居乐业, 两岸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 。 2、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 定和世界和平。 3、蒋经国也可名留青史。2、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 统一的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 的态

10、度?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 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 利”“余期期以为不可” “实相悖谬” “实难苟同” “未免自欺欺人” 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v 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中肯,说理透彻, 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 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课文引用这些错误的言论使得劝说更具 有针对性,也更有说服力。3、反驳语言有何特点?4、文中“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 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 ”这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 由国

11、家民族的利益至个人的抱负前途 ,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 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 ,层次清楚,结构严谨。5、 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对台 湾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作者认为,局促东隅终不是长久之计, 会徒生困扰,蒋先生亦难辞其咎;和平统一 台湾纯属内政,外人的巧言令色会损害民族 利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到最后会导致 国民党的灭亡,连自保都难。“咫尺”中一个“竟”字写出了虽虽只隔一个 窄窄的海峡,却似远远隔天涯之叹叹,含蓄地表 明了这这种阻隔是人为为造成的。既自然地抒发发 了牵牵挂惦惦念之情,又为为下文将要进进行的劝劝 告作了很好的铺垫铺垫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 匆

12、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载。”这这是本课课中心句。作者围绕围绕 着共同完 成祖国的和平统统一,共同抛弃过过去的嫌怨 ,劝说劝说 蒋经经国先生为这为这 一伟伟大事业业作出贡贡 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阐明的。这这三个方面 ,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 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虑来劝说劝说 。劝说过劝说过 程 条理性强,结结构严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2、“贵贵我两党举举行谈谈判,同捐前嫌,共 竟祖国统统一大业业。”这这是劝说劝说 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 段列举举不同侧侧面的国际际国内事实实,从维护维护 中华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发,劝说对劝说对 方立下这历这历 史功业业。这这里采用了演绎绎推理,对对表现

13、现中 心有很强的说说服力。3、“祖国和平统统一,乃千秋功业业”。这这是总结总结 句,用来总总括国共“三次合作, 大责难谢责难谢 ”这这一责责任。国共历历史上已经经有两 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时顺势 三次合作通过过 和谈谈达成国家统统一,才能实现实现 两党共存,振 兴兴中华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经国,国 家统统一迟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 决台湾问题问题 。这这个句子在这这里起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作 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为明确。4、“试为贵试为贵 党计计,如能依时顺势时顺势 ,负负 起历历史责责任,毅然和谈谈,达成国家统统一,则则 两党长长期共存,互相监监督,共图图振兴兴中华华之

14、大业业”。从第一个方面自然段过过渡到自然 段。这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 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历史事实实,引出对对国共 合作的议论议论 ,过过渡自然,清楚明白。5、“孙孙先生手创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历尽 艰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继,终终于推翻帝制 ,建立民国”。引用鲁鲁迅的诗诗,意在劝劝其摒弃前嫌, 实现实现 中华华民族的骨肉团团聚。再叙亲亲情、 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 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说理慎思再思三思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不统一的危害(反面假设)(正面劝说)小结: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语言:全文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